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城瑞麗,國境線里藏著的綺麗東南亞

小城瑞麗,國境線里藏著的綺麗東南亞

在瑞麗,每天睜開眼一看,都快九點了,天才剛亮一會。磨蹭著起床,洗漱,坐在院子的長椅上發個呆,還沒等吃早飯,就中午了。所以在瑞麗的每一個早晨,幾乎都是厚顏無恥、名正言順地從中午開始的。

瑞麗其實不算是一個旅遊業很發達的城市,也正因為這樣,它還保持著小縣城原本的模樣,有點鬆散,有點無序,有點土氣。這是個邊陲小城,瑞麗江的那一面,就是緬甸,當地人告訴我們,有時候,能聽到對面傳來的隱隱的炮火的聲音,戰爭離得如此之近。

可是當我騎著共享單車,穿梭在這城市的大街小巷,老人們在街邊的樹蔭下抽著煙袋,迎面走來的女人們,長長的筒裙飄拂搖曳,一天中碰到的人里,總有一多半是說著生硬普通話的黝黑的緬甸人,陽光安詳明亮。這混沌而奇特的一切,交織在一起,大約就形成了典型的瑞麗氣質:自在,包容,閑散。

時間在這裡,似乎也放慢了,拉長了。每天去一個景點,慢悠悠地,不急也不躁。如果聽說附近的集鎮有趕集,我就坐著公交車,跟滿車的老鄉們一起搖晃著,去往集市。

姐相的集市是比較大的一個。車到鎮上,呼啦一下人幾乎下光了,原來都是來趕集的!市面上的貨品琳琅滿目,吃的喝的用的裝飾的,讓人眼花繚亂。行走期間,有種豐足的,富饒的,喜氣洋洋的熱鬧感。

賣包漿豆腐的小食攤前,小男孩伸著脖子,小心翼翼地接過媽媽手中煎好的豆腐,送入口中。

瑞麗溫暖,鮮花四季不斷,人們把花買回去,用來供佛。這和東南亞幾個國家的習俗,倒是一致地相似。

集市裡有很多賣吃食的攤位,每一家攤子上,都坐滿了人,果然民以食為天啊。這家是最熱鬧的,據說他家的牛雜湯,最鮮味。

瑞麗冬天的早晨,溫度大約在十二三度,一碗熱氣騰騰的牛雜湯,就把寒氣驅趕得無影無蹤。

到了瑞麗,銀井寨是一定要來的,這是著名的一寨兩國。

在這裡,能看到一井兩國,一院兩國,一島兩國……中國的藤蔓爬到緬甸去結瓜,緬甸的雞來中國下蛋,植物和動物,儼然擔任了民間了友好大使的重責。

小水溝的那一邊,就是緬甸,不過一眼看過去,跟中國的農村似乎也沒什麼兩樣,手機是中國的網路,甚至屋頂的太陽能熱水器,也都是中國造的。邊民們自由來往,很多緬甸人,在我們這邊做生意。

緬甸金塔。

看風格,似乎複製了仰光大金塔,寨子里還有很多緬甸國內的著名景點,比如蒲甘的佛塔,勃固大金石等。

聽說姐東崍有一棵榕樹王,獨木成林,於是我走了很遠的路,找過來。

這是樹王邊上的大佛,竹篾編造的,人們給大佛穿上了衣裳,這和內地的寺廟,大相徑庭。

榕樹枝條上生長的氣根,垂下來扎入地面,形成新的樹榦,周而復始,枝幹和氣根交織在一起,一棵樹,就慢慢長成了一片林子。

也不知道這棵榕樹王,到底有多大年歲了?地上鋪滿了厚厚的落葉,蚺虯狀的樹根露出地面,巨蟒的軀幹一樣,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傣家村村有寺廟,村裡的男孩,長到九歲,就要被描眉搽粉,打扮得花團錦簇送進寺廟當和尚,最少要當滿四年,在寺廟裡學習傣族文字,傳統的手工藝,以便還俗以後,有安身立命的本事。

這是幾個勾肩搭背一起出來玩耍的小和尚,看到我拿著相機站在路邊,沖我做了個鬼臉,飛快地跑了過去。

姐告口岸面積僅1.92平方公里,與緬甸木姐鎮毗鄰。在瑞麗,國境線都是以瑞麗江為界限的,只有姐告是唯一的跨江村鎮,直接與緬甸相連。

大約在2010年之前,遊客是可以從這個口岸直接通關去緬甸的,後來緬甸北部戰火不斷,口岸就關閉了,現在只允許邊民通行。有點遺憾,原本從這裡出境,只要半天時間,就能到達緬甸中部城市曼德勒。當年,多少背包客前輩們,走的正是這條路。

除了到此一游的遊客,廣場上都是緬甸人。

看這兩個穿紅著綠的緬甸婦女,頭頂大果盤,招徠遊客跟她們合影,以掙幾個零花錢。腦袋頂重物,是緬甸人的日常基本功,在緬甸本土,到處可見頭頂水罐、雜物自若行走的男男女女,誇張點的,頭頂的物事能超過半人高。

中緬街的一邊,國境線被鐵絲網攔得嚴嚴實實,但就算這樣,機智的緬甸人依舊捕捉到了商機,他們在鐵絲網的那一邊,一字排開密密的攤位,出售一些本國產的小玩意,白虎膏,香煙,防晒霜之類的。

鐵絲網的密度非常大,離得遠了,就看不清對面有些什麼。這個把頭抵在網上,認真地看著裡面的人,不知道是遊客,還是邊民。

湊近網口拍到的小攤子上的售賣物品。

街道上也有不少緬甸小孩,大的帶著小的,看到遊客模樣的人,就小聲用普通話說著「一塊錢一塊錢」,膽子大的,還會來拉你的衣服。但是,如果你發了善心,真的給了錢,那麼呼啦一下子,周圍所有的小孩都會圍過來,很難脫身。

騎著小電驢到處轉,誤入路邊這個景點。

進去了才知道,這是個傣族的奘房。所謂奘房,即寺廟,是佛教徒出家修行的地方,同時也是當地民眾聚會議事的地方,也擔當著學校的角色,孩童們可在奘房讀書學習。

奘房修建得很現代,不過院子里散落著一些佛塔和雕塑,十分有趣。慢慢走著,發現這些雕塑里,每座都蘊含著一個佛教故事。

傳說釋迦牟尼的前身是善慧童子,有天他在路上行走,遇到燃燈佛。他發現地面有一灘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這污水一定會弄髒了佛的雙腳,就撲在地上,讓燃燈佛從他的身體上走過去。

我看了半天,覺得這組雕塑,多半講的是這個故事。

看這佛塔的尖頂,會以為自己到了泰國,或者寮國、緬甸,十足的異國情調。

姐勒金塔是瑞麗最古老的佛教建築、佛事活動場所和旅遊景點,幾乎每個來瑞麗的遊客,都會來探訪它。從城裡坐公交車即可到達。

可惜我來得不巧,整個塔身正在粉刷出新,被腳手架圍得嚴嚴實實,難見真容。當地的大叔告訴我,要等差不多六月份,才能完工。

塔邊的架子上,會有這樣土陶的水罐,裡面盛滿清水,供往來的行人飲用。這是傣族人樸素的善行。

我坐在大樹下的陰涼里,和大叔拉著家常。天是湛藍的,塔尖在腳手架的縫隙里閃著金芒,忽然覺得,就算沒有看到它的真面目,也沒有關係啊。

從瑞麗坐小麵包大約四十分鐘,就到了畹町。

畹町是最小的國家級口岸城市,本地人口只有一萬人,可是畹町在抗日戰爭中承載的歷史使命,卻成了很多人不遠萬里前來探訪它的最大理由。

畹町橋。共有兩架橋橫在河上,一架供遊客觀光拍照,一架由戰士把守,只有兩國邊民才能通行。河的那一邊,就是緬甸九穀鎮,邊民自由來往,友好互市。所以別看畹町小到幾乎袖珍,卻是各國物資的集散地:歐洲的化妝品,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首飾及工藝品,緬甸的小食品、珠寶玉器,在這裡都可以買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封鎖了所有的對外海陸通道,為了打通國際交通線,我滇西二十萬同胞以血肉之軀築成滇湎公路,三千多名海外招募來的南洋機工日夜兼程,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通過畹町橋運往抗日前線,十萬遠征軍將士踏著畹町橋出境抗日。

畹町橋默默地見證了這一切。

街邊的大牌子下,一個穿著籠基的邊民走過,我看不出她是中國人,還是緬甸人,無論如何,遠離了大半個世紀前的戰火和硝煙,這一刻的陽光,是如此寧靜。

畹町雖然小,可玩的地方卻還有,畹町橋,中央銀行舊址,南洋機工紀念碑,史迪威公路起點……居然出乎我意料的整齊。

這棟樓,就是民國時期的中央銀行舊址,底層居然還是騎樓的設計,門樓上攀滿了青藤,年代感撲面而來。

位於山頂的南洋機工紀念碑。

滇緬公路修成後,大批國際援華物資從這裡運往國內抗日前線,一時駕駛、維修人員奇缺,前線後方紛紛告急。一九三九年,在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號召下,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的三千兩百多名青年機工,分批回國支援抗戰。他們中,有一千餘人犧牲,一千餘人在抗戰結束後返回僑居國,還有一千餘人留在中國生活。

這是雲南人民為他們建造的豐碑。

下得山來,在街邊找家緬甸風味的小吃點,要上一碗泡魯達,休息一下。

三角梅開得爛醉,花葉交織成艷麗的網,微風過處,花瓣就慢悠悠地飄落下來。

在瑞麗,如果想看純風景,那莫里熱帶雨林一定是首選。

整個景區小而精緻,攀滿寄生藤蔓的參天大樹,散養的在草地上旁若無人地踱步的傲慢孔雀,飛瀉而下的瀑布,溫泉,山陰道上,滿目青翠。

走進去,就被茂密的植物包圍了,空氣似乎都是透明的。

清澈的溪流在山道邊流淌,一路相隨。

盡頭就是莫里瀑布,巨大的白練似的從幾十米高的山崖上傾落下來,發出陣陣轟鳴,還沒走近,蒙蒙的雨霧就撲面而來,濕了頭髮衣衫。可是儘管水流從高處跌落的衝擊力如此之大,潭水還是清澈見底。

傳說這是佛祖在此地修行時,沐浴的地方。水溫常年保持在20度左右。我把手伸進池子感受了下,果然是溫的。好想脫了鞋,坐下泡個腳啊!

在瑞麗的最後一天,我把時間都放在了市內遊覽上。天主堂,基督堂和佛國禪院,都在同一區域,相隔不過幾百米,可以一次看完。

這是個天主堂,大門右側有小型的聖母山,非周末,並沒有做禮拜的人,因而靜悄悄的。幾個年輕男孩子坐在院子里的大蓬下聊天,看到我進來,熱情地問我需要幫助嗎?是不是教友?當我回答不是的時候,他們表示,可以自由參觀。

教堂是新建的,也談不上華麗恢弘,可是逛了一圈,坐下來,跟那幾個景頗族男孩聊聊天,聽他們說說景頗族的風俗習慣,在他們的熱情邀請下,吃著遞上來的水果,也是件讓人愉快的事。

從天主堂出來不過幾百米,就是佛國禪院,而馬路的對面,就是基督堂。

各種教派在這裡和諧共處,多麼好。

瑞麗還有一條「印度街」,這裡聚集的,都是來中國做生意的緬甸人和印度人。街邊店鋪上的招牌,倒有一多半是看不懂的彎彎曲曲的蚯蚓文,扎著長布裙的黑黢黢的男人們走來走去,光從長相上,也無法辨認出他們到底是緬甸人、孟加拉人,還是印度人。

小街不長,也有點雜亂,誰家播放著異鄉異氣的音樂,讓人感覺,好像真的到了國外一樣。

我踩著共享單車,在大街小巷裡穿梭。

路邊依次排列的佛塔。如果把你蒙上眼,乾坤大挪移到瑞麗,你一準會以為自己到了東南亞其他國家。

這裡是以前的東門,也叫老城子。

城樓是新的,然而城牆下車水馬龍,小吃攤上的主婦正在大聲賣力地招呼著顧客;賣水果的大叔看到我拿著相機東拍西拍,對隔壁賣包子的大嫂子說:看,我們都覺得這個城牆沒什麼好看的,可是有文化的人喜歡啊!

忍不住莞爾。

這是紅塵里特有的喧囂的、熱騰騰的煙火氣息。

大叔熱情地指點我,穿過城門,裡面有個廟,可以去看看。

沿著寬闊的馬路一陣猛騎,就到了瑞麗江廣場。

廣場如今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地方,知青紀念碑就在入口處。

紀念碑的兩邊,是反映當年知青割膠、教書、犁田、種植的紅砂石浮雕,展示了當年知青上山下鄉在邊疆山寨的工作生活場景。

江邊大道也是廣場的一部分,有車通行,但更多的人,是把車開到這裡,停在路邊,吹一會江風,在小販的攤子上買一點小吃,打發半天時間。

瑞麗和緬甸的國境線,是以瑞麗江為界的,所以當我看到對面的高樓大廈時,很自然地疑惑起來,緬甸怎麼可能如此繁華?再一看,那橫在江上的,不就是前幾天走過的瑞麗江大橋嘛!對面那一小塊,是瑞麗唯一的跨江村鎮,我們的姐告口岸啊。

江邊的行道樹,碧綠的羽狀細葉婆娑地伸向路中央,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樹,看起來很像鳳凰樹,而如果真是鳳凰樹的話,那到了開花的季節,滿樹都是火一樣的花朵,該有多麼美啊!

我站在路邊,痴痴地、一心一意地地幻想起來。

在瑞麗,緬甸風味的小食店到處都是,趣怪的是,這些小店,清一色都叫「XX冷飲店」,但店裡不但賣果汁奶茶冰飲,還兼售炒飯炒粉等,你只管走進去,填飽肚子。

這是典型的緬甸小吃泡魯達,椰汁里放上各種水果粒,椰子肉,西米露,幾片炸得香脆的乾麵包,又甜又香,幾乎能管個半飽。到了瑞麗,我就愛上了泡魯達,每天必須吃一碗。

第二愛的是牛油果汁,在緬甸人的菜單上,又叫酥油汁。鱷梨單吃會膩,但是打碎後加糖稀釋,那簡直是無上的美味!

烤糯米餅。扁扁薄薄的餅子用粽葉包著,有人要吃,就放到爐子上烤,幾秒鐘,餅就開始膨脹酥脆,烤完捲起來,撒點辣椒面和醬,是本地女孩最愛的小食。

賣烤餅的大嬸子,用生硬的普通話告訴我,她是緬甸的傣族,租了房子在這邊做生意,每個月能掙不少呢。

對於我這樣背包客出身的行者來說,在旅途中的落腳點,如果有選擇,肯定是青旅。

所以我這次下榻的,是瑞麗伊洛瓦底青年旅舍。旅舍的主人,是我11年去越南柬埔寨旅行的時候,在路上認識的小夥伴小馬。小馬和我算半個老鄉,開朗,熱情,陽光,眨眼他在瑞麗已經四五年了,成了個瑞麗通。我每天睡到十點起,一邊伸著懶腰一邊下樓問小馬:今天去哪裡比合適?

旅舍是個獨棟三層小樓,地段很好,離瑞麗客運站只有幾站公交,非常方便。

我呆了六天的小窩,有個小陽台臨街,門口大樹的枝椏一直伸到陽台上,鬱鬱蔥蔥,清涼無比。

旅舍一樓的公共空間。白天靜悄悄的,一到晚上,人都回來了,聚集在這裡,談天說地,煮酒烹茶。

有個柳州妹子,甚至背了一套茶具出來,每天晚上在大廳炮功夫茶招呼我們,西瓜,花生,棗,木瓜……混搭。我就赤著腳趿拉著拖鞋下樓,冷了,上去扯條毛毯裹著,繼續下樓,縮在毛毯里劈情操——瑞麗冬暖夏涼,不過這個時候,溫差還是有點大的。

小馬的旅舍里,有最正宗的緬甸蜂蜜,牛肉乾,和芒果乾。

前台坐鎮的是個胖墩墩的緬甸小妹,不管你跟她說什麼,她都憨憨地沖你笑。有時候小馬會微信我們:快下來吃水果,再不來又給小妹偷偷吃光了!

我……哈哈哈哈。

可樂是只短腿柯基,小馬的寵物狗,異常熱情,不管是誰,只要喊它一聲,它就搖頭晃腦拚命往你身上纏。

店裡還經常有小馬朋友的狗來串門,分發食物的時候,可樂會這個盤子吃幾口,那個盤子吃幾口,一副吃著碗里的,霸著鍋里的饞相,每到這個時候,小馬就開始大聲怪叫:天哪,可樂你要不要臉,你還是個女孩子呢!

我笑趴。

以上,青旅時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帶上相機去旅行吧 的精彩文章:

放棄人流熙攘的西湖吧,茅家埠才是杭州首選度假勝地

TAG:帶上相機去旅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