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的中國3》最近遭遇各種差評,原來是這樣

《舌尖上的中國3》最近遭遇各種差評,原來是這樣

在大年初4,大家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國3》終於和大家上映了,但上映後卻畫風突變,大家沒有對裡面食物的討論,反而對這個節目產生質疑和不滿,

例子一:《舌尖3》第一集播放時,因為「敲打3萬6千的鐵鍋」,我忽然笑噴了:按照一秒敲打一下需要10個小時一口鍋,也就是說敲打一下也就1分錢左右【按照300多元的售價】,可節目上說「過去賣30元一口鍋」【相當於敲打10下才1分錢】,就算做鍋的匠人能得到賣鍋利潤的一半,「敲打3萬6千下」才「一下半分錢」而已!——如此稍微一思考:要麼3萬6千下敲打是假,要麼是壓榨做鍋的匠人做牛做馬!【畫外音:小學生都知道做算術需要「驗算一下」的!】

例子2:河南的胡辣湯到杭州拍一個小店也就忍了,竟然出現了「三無口紅」!

例子3:廣州的煲湯技術,都不如一個山東的婦女做的好?而且這個人還是送外賣的?

頭條上評論更精彩:

特別是一位網友說:「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我以為自己的審美出現了問題,看了評論,我就放心了!」,更多評論見下多圖:

我作為一個海外狗本來想就著《舌尖3》下飯,但實在看不下去了,語言水平下降也就算了,畢竟美食要靠畫面、圖像,但《舌3》最大的問題是:內容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夾帶私活。

沒錯,夾帶私活,莫名其妙的植入太多!

比如提問的女徒弟,還有老外學習中國文化、中藥口紅。這些內容,寬泛的說,的確都能和吃扯上關係,但實際效果上卻讓人覺得突兀,有生搬硬套、強行植入的嫌疑。

想想也能明白,有前兩季的絕佳口碑和輝煌戰績,《舌尖3》面臨繁多、巨大的公關邀請。

其中有商業利益的角逐,畢竟飯店、品牌被《舌尖》收錄,那代表了巨大的廣告效益、蜂擁而至的客流、源源不斷的收益。其中肯定還有行政指令,既然之前的舌尖系列別那麼多觀眾看得,應該接機給大家上上課、說說教,夾帶個私貨啥的。

陳曉卿從央視離職是2017年電視界一個比較轟動的新聞,當時在網路上引發了比較大的反響。《舌尖上的中國》的巨大成功,徹底改變了紀錄片在中國熒屏上的命運,陳曉卿也因此成為中國紀錄片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把他推到了輿論的峰囗浪尖之上,他的一舉一動在業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繼《舌尖》之後,2014年的《舌尖2》繼續引發熱烈反響,中華美食引發了大眾的熱情,各地,也在美食上大做文章,成為旅遊的一個品牌,全國各地的電視台也都跟著推出了相應的美食欄目或者美食的節目,一時間,美食鋪天蓋地而來,讓我們這些原來就參與或者喜歡美食研究的人也看到了"春天"。《舌尖》成為央視一大品牌。吃是國人最熟悉不過的話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卻把吃這樣看似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剝繭抽絲般進行了一番解剖,展現了中國飲食中「精神認同」的一面,在美食的後面,其實《舌尖上的中國》更體現了中國人的人文情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

由於舌尖上的中國前兩集引發了空前的收視熱情,大家對《舌尖3》有了更多的期待,可惜!就好像是許多經典電影后來拍的所謂《前傳》一樣,《舌尖3》一開始播出就讓人大跌眼睛,感覺味道變了。這跟陳曉卿的離開和團隊的改變當然關係非常大,我只是以一個從業者的專業角度說,一部片子怎麼拍?是什麼樣的風格?跟總導演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就像一部電影一樣,誰是導演就註定了這部電影的風格、追求、理念、價值追求等等。電視紀錄片也一樣,因為,總導演是總把關人,同時他也是這部片子總體格局、原則、思路、手法等元素的執行者。

在《舌尖3》里我們看不到許多我們希望看到的東西,也同時看到了不少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這不免讓我們覺得遺憾。或許是我們的期待值太高了?或許我們就把它當成一部帶有商業性質的平常美食片子來看?就像曉卿兄昨天在微信里因為一篇文章而感嘆的一樣:"是的,一切都會過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和公會 的精彩文章:

TAG:大和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