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樣的教養,細思極恐

這樣的教養,細思極恐

昨天看到一條微博:

2月14日,在崑山到南京的一趟列車上,有一位奶奶帶著孫子孫女。突然,2歲左右的孫子把飲料倒在了走道內。5歲的孫女趕緊蹲下,認真細心地用紙把地板擦得乾乾淨淨。這位女孩說:「小弟弟弄髒的要擦乾淨,不然叔叔阿姨會討厭的。」

這條微博有幾百條評論,大多給予女孩讚賞,說她有教養。

我則有點兒擔心,甚至有些心疼。

如果這個小女孩擦地的真實動機是為了不讓叔叔阿姨討厭,那我擔心的是,這可能意味著小女孩很在意他人的臉色,長此以往,她會戰戰兢兢地時刻盯著他人的臉色,逐漸喪失自信和主見。

有人問:女孩擦地不對嗎?

我想,擦地沒問題,關鍵是出於什麼動機擦地。如果是出於愛護環境,出於為他人提供方便,那是值得鼓勵的。因為,這樣的動機會讓她不再有擔心和恐懼,有的只是由衷給予所帶來的愉悅,她面對這個世界也會充滿自信。

我把這個新聞和想法在群里發出後,有人問:

「我早晨提醒孩子,今天見親戚,會有很多人,要有禮貌!這樣說合適嗎?」

我的回復是:

首先,「有禮貌」是一個評論而不是清晰的觀察。你理解的有禮貌和孩子理解的有禮貌可能不一樣。到時候,如果孩子的表現與你期待的不一致時,有可能會引起你們的爭執。

其次,「見到很多人,要有禮貌」,這麼說有可能讓孩子覺得有禮貌是給別人看的,而不是一個人必備的修養。類似情況多了,有可能讓孩子養成人前人後表現不一致的情況。

非暴力溝通創始人馬歇爾·盧森堡說:「非暴力溝通強調行為的動機是善心,而不是恐懼、內疚、羞恥、責備、強迫、威脅或懲罰。」

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大衛·霍金斯說,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並不是生氣、憤怒,而是羞愧和內疚。我想,當一個人並非發自內心地想做一件事,而僅僅是屈從於權威(家長、老師、領導、專家……)制定的標準,那麼當自己的行為不符合這個標準時,他就容易出現羞愧和內疚的情緒。

「不然叔叔阿姨會討厭的」,我想這多半是大人教育的結果。這樣的教育我們並不陌生,比如:

再不聽話讓警察把你抓走

再不睡覺大灰狼就來了

你如果不……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你這樣做,老師和同學會怎麼看你

……

這樣的教育,不僅出自某一個家長或某一個老師,還在於當一個5歲女孩說「不然叔叔阿姨會討厭的」 這樣一句話時,周圍的人眾口一詞對她進行讚揚,媒體也把這當作一個正面例子去報道。

我擔心,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慢慢鑽進別人臉色編織的繩索中,不得自由。

怎樣與孩子進行順暢的溝通

怎樣對孩子進行豐盈生命的教育

參加我近期帶領的

你覺得還有哪些

溝通和教育方式

讓孩子被別人臉色捆綁

歡迎點擊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更好de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更好de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