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怪痴兒收蠟紙,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姨母帖》

莫怪痴兒收蠟紙,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姨母帖》

▌春節期間,遼寧省博物館特別舉辦《萬歲通天帖》特展,位於遼博新館一樓的1號臨展廳,與該展廳原來的展覽《館藏明清書法展》共同展出。《萬歲通天帖》曾在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中亮相,成為遼博最為觀眾所喜愛的三件國寶之一。

▌《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紙本墨跡卷。現存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僧虔、王慈、王志七人法書摹本十通,其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獻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為最精。因卷尾有王方慶小楷署「萬歲通天」年款,又稱《萬歲通天帖》。

▌要談《萬歲通天帖》的來歷,還要從一代女皇武則天講起。

國家寶藏《萬歲通天帖》守護人 寧靜(飾 武則天)

▌據史料記載,武則天精通文史,熟諳藝術,尤其愛好書法,對於王羲之的字帖,更是愛如至寶,曾遍尋王羲之真跡。武則天在苦求王羲之真跡而不得之時,鳳閣侍郎王方慶在御前站了出來,他向武則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孫,願意獻上王氏一門書法真跡。武則天得到真跡後,自然是喜出望外,為此特別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賞王氏書法真跡,並且命中書令崔融作《寶章集》,記錄了這件大事。

▌武則天雖然非常喜愛這件作品,但並沒有將之據為己有,而是在萬歲通天二年,命內府弘文館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門書帖原作為底本,用雙鉤填墨法複製摹本,並將王方慶進呈的原件加以裝裱錦褙,重新賜還給王方慶。她還囑咐王方慶,這是祖先的手跡,後代子孫應當善加守護。

▌然而,王氏後人未能守護住先祖的真跡,真品下落不明,反而是武則天命弘文館複製的摹本保存下來,並被後世人一再臨摹和刻拓。卷後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鉤摹精到。

GIF

▌《萬歲通天帖》後來收藏在清代內府,乾隆時干清宮失火,險些被火燒掉,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清朝滅亡,被趕下台的末代皇帝溥儀將此帖連同其他大量國寶珍品帶到了東北長春。1946年,吉林省主席鄭洞國任「剿總」司令期間,收藏了此帖。1948年,鄭洞國率部長春起義,將包括《萬歲通天帖》在內的五件書畫珍品交給解放軍。現此帖收藏在遼寧博物館。

關於《萬歲通天帖》

▌《石渠寶笈》載:卷高八寸三分,橫七尺八寸八分。共十帖:一、《姨母帖》王羲之書,行書;二、《初月帖》王羲之書,草書;三、《癤腫帖》,王薈書,行草書;四、《翁尊體帖》(《郭桂陽帖》),王薈書,行草;五、《新月帖》王徽之書,行書;六、《廿九日帖》王獻之書,行楷;七、《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職帖》)王僧虔書,行楷;八、《卿栢酒帖》王慈書,草書;九、《汝比帖》草書;十、《一日無申帖》(《喉痛帖》),王志書,草書。

一、《姨母帖》王羲之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睛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二、《初月帖》王羲之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矚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障。力不具,羲之報。

三、《癤腫帖》王薈

釋文:臣十代叔祖晉侍中衛將軍薈書

薈頓首□□□□,為念。吾癤腫□□,甚無賴,力不次,□頓首。

四、《翁尊體》王薈

翁尊體安和,伏慰侍省,小兒並健。適遣信集澤。□邨,自當令卿知吾言之不虛也。郭桂陽已至,將甲甚精。唯王也。郭桂陽已至,將甲甚精。唯王臨慶軍馬小不稱耳!以病告皆差耶,秋冬不復憂病也。遲更知問。七月廿七日。

五、《新月帖》東晉王徽之

釋文:臣九代三從伯祖晉黃門郎徽之書

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勝,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異惡懸心,雨濕熱復何似,食不?吾牽勞並頓,勿復,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徽之等書。姚懷珍,滿騫。

六、《廿九日帖》東晉王獻之

釋文:"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匆匆不具。獻之再拜。"

七、《王琰帖》(又稱《太子舍人帖》、《在職》),王僧虔書。

釋文: 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職三載,家貧,仰希江郢所統小郡,謹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啟。

八、《栢酒帖》王慈南齊

釋文: 唐懷充,臣六代從伯祖齊侍中懿子慈書

得栢酒等六種,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費,深勞念慰。王慈具答。

九、《汝比帖》王慈南齊

釋文:唐懷充,范武騎。汝比可也,定以何日達東,想大小並可行。遲陳賜還。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十、《一日無申帖》(又稱《喉痛帖》)南梁王志

釋文:臣六代從叔祖梁中書令臨汝安侯志書

一日,無申只□正屬雨氣方昏,得告深慰。吾夜來患喉痛,憒憒,何□晚當故造遲敘。諸惟□不□。

▌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跡一等之譽,從中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之間書風的傳承關係,為研究我國書體的發展演變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這種唐摹本在宋代已被重視,米芾詩說「媼來鵝去已千年,莫怪痴兒收蠟紙」。可見當時已有人把鉤摹的蠟紙本當作王羲之的真跡,所以米芾譏他們是「痴兒」。到了今天唐摹本更為稀少,被人重視的程度,自然遠過宋人,便與真跡同等了。現存的摹本中,可信為唐摹的,至多不過九件。

▌王羲之的書法,無論古今哪家哪派的評價如何,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總是客觀存在的。又無論是從什麼角度研究,是學習參考,還是分析比較,那些現存書跡,總是直接材料。本期,小藝君還找了王羲之的部分書法作品以供欣賞。

《快雪時晴帖》,紙本,四行,二十八字,唐代雙鉤填廓法臨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遠宦帖》紙本(摹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喪亂得示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

《上虞帖》草書,唐代摹本,現藏上海博物館。硬黃紙本縱23.5厘米黃26紙本

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傳為米芾再臨本,24.4×8.9cm。

王羲之《平安》帖

王羲之《何如》帖,存雙鉤摹本,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展覽時間:2月13日—3月4日

展覽地點:遼博展廳一樓1號臨展廳

文/《藝術商業》李保興整理

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商業 的精彩文章:

「覺·物」:信息過載的當下,是否遮蔽了你的真實感官?
喜好中國瓷器的朝聖之地——大英博物館的汝窯器

TAG:藝術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