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古人的白酒度數有多高,為何能夠做到千杯不醉?

古人的白酒度數有多高,為何能夠做到千杯不醉?

白酒從前叫燒酒,亦稱老白乾、燒刀子,而稱燒酒為白酒,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

古代所謂白酒,多是指黃酒中呈白色的一種。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公元100年):「白酒曰醝,厚酒曰醑」。

何剡《酒爾雅》:醥清酒也,醠濁酒也,酉善苦酒也,醍紅酒也,醽綠酒也,醝白酒也」。

因此,梁武帝詩云:「金杯盛白酒」,這個白酒可能不是現代的蒸餾酒,即醝,乃黃酒中之白者也。

直至唐代竇革《酒譜》也說白酒為醝。

賈思鰓著《齊民要術》

宋朱翼中《北山酒經》1117年)煮酒:「自酒須潑得法,然後煮」。

從這些例子來著,古代所謂白酒多指黃酒中呈白色者而言,至於是屬於清澈的呢?

還是指呈乳白狀態的黃酒呢?

尚難判斷。

象現在蒸餾的白酒,古人多以燒酒稱之。然燒酒始於何時,現己有不少新的發現和見解,但仍不免還是疑雲重重,據最近出土文物蒸餾器推論,最晚亦當始於宋代。

唐代白居易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聞琥珀香」。雍陶詩:「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

僅以燒酒二宇很難判斷,是當黃酒成熟時,實酒滿瓮,泥其上,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的呢?

還是指用直火加熱殺菌的「火迫酒」呢?

還是臨飲時,直火加溫所謂燙酒呢?

或是真正的蒸餾酒及其雛形呢?

目前尚缺乏確實論證。

宋代關於蒸餾酒亦有記載。北宋田錫《曲本草》中記載遏羅酒,是用蒸餾酒又二次蒸餾,加入香料而成的陳酒。

當地土著至今猶用此原始的方法制酒,它是燒酒無疑,它可能是我國造的暹羅酒,但也不能排除作者記錄了暹羅國的燒酒製法。

元代《次膳正要》記載阿刺吉酒,不知是否屬於現在南亞一帶特別是巴基斯坦一帶的蒸餾酒?

明代李時珍《本草目綱》1580年):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以顫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李時珍治學嚴謹,由於受時代眼界所限,對於燒酒出現的時代估計得不甚準確,但他對操作描述詳細,是描寫蒸餾最早的記錄。

特別是提出當時燒酒是為了處理酸敗黃酒而發展起來的,燒酒是在黃酒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說法比較合理,也應該說是從液態法蒸餾開始的。但是固態發酵和蒸餾始於何時尚無從查考。

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詩百篇","綠蟻新醅酒"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古代的酒,度數很低,為了表示豪爽,一飲而盡也是常見的。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李適之飲酒的風貌是「飲如長鯨吸百川」,這何止是一飲而盡?因此關鍵是酒的度數。現在的宴席上常以「乾杯」勸酒,實際上喝高度數的酒是很難做到「乾杯」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這當然誇張了點。

根據古代的容量標準來算,1斗約12斤,12斤白酒足以讓人酒精中毒,那李白為什麼喝完斗酒,還能詩百篇呢?

他喝的是什麼酒呢?

在唐朝,現代意義上的白酒還沒真正出現。

只能是現在的黃酒更可能是米酒,不超過10度。

以現在52度白酒折算,斗酒也就是不到2斤白酒。而且黃酒對腸胃的刺激程度卻與白酒完全不同。 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戶曉。武松上景陽崗前,在山腳的小飯館裡吃飯時,他一氣喝了十八碗酒,帶著醉意連夜上山,打死了一隻老虎。其實,那個年代的人們所喝的酒應該屬於今天稱為「醪糟」之類的甜酒,充其量也就幾度,否則,智取生辰綱時,英雄們怎能拿它解渴呢?如果按每碗盛三兩10度的酒計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50度的白酒一斤多點。至於,店家打出「三碗不過崗」,那隻不過是個酒幌子。

現在,我們明白了,為什麼古人都可以大碗喝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釀酒設備與技術 的精彩文章:

白酒設備中燒出來的酒要勾兌嗎?勾兌的目的是什麼?
勾兌—生產酒過程中重要步驟

TAG:釀酒設備與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