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雄才大略的梟雄曹操,為何總被後世認為是奸詐小人

雄才大略的梟雄曹操,為何總被後世認為是奸詐小人

在東漢時期,由於宦官十常仕專權把持朝政,導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出現了曹操、劉備、孫權等一大批割據軍閥,曹操作為軍閥中勢力最強、功績最大的梟雄,但總是以負面形象示人,飽受後世的批評。

在中平元年爆發黃巾起義,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去潁川平叛,因平叛有功被封為議郎,開始有了自己的軍事勢力,後來又作為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佔據青州、幽州等地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軍閥,曹操不同於其他只會武力的軍閥,對文學也很有研究。作為建安七子之一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我們所熟知的《龜雖壽》、《短歌行》皆出自曹操之手,在東漢末年可謂是文治武功第一人。

曹操形象之所以崩坍,則從挾持漢獻帝開始。東漢末年期間,曹操為了號令天下諸侯,挾持漢獻帝劉協,任命自己作為漢朝丞相來發布號令,不斷的兼并討伐其他諸侯。在君臣綱常的封建社會看來,這種以下犯上的行為是大逆不道的,封建統治者為了政治宣傳,只能將曹操塑造成一個奸雄形象,而一直舉著恢復漢室的劉備則普遍認為是正義的化身,這也是為什麼劉備沒有太多的功績,卻一直被傳頌的原因。

在東漢末年,由於社會的動蕩,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開始支配著社會,也造就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曹操早年期間由於刺殺董卓失敗而四處逃亡,逃到呂伯奢家中避難,曹操聽見呂家房中有異響,疑呂家想殺了自己滅口,便先下手為強,滅了呂伯奢一家。臨走前說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在封建社會古人處世皆講究仁義,因此曹操的行為給後世留下殘忍無義的形象。

曹操奸詐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完全離不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而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大部分是吸取民間故事而寫成的,與史實存在一定的誤差。而且在創作背景上,古人寫書多是映射當時時局。在明朝初期羅貫中起初為張士誠部下,隨後張士誠被朱元璋所消滅,羅貫中也因此回鄉隱居,羅貫中認為朱元璋雖然雄霸一方但狡詐陰險,自己的主子張士誠雖無才無德卻待人仁厚,便用曹操暗喻朱元璋,劉備暗喻張士誠。

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曹操的奸詐形象從而深入百姓的心中。然而這樣對曹操來說卻是有失公允的,即使曹操為人性格有些缺陷,但不能以此來掩蓋他的功績,因此看待歷史人物,我們要用客觀的角度,不能夾雜自己的情感來褒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味歷史君 的精彩文章:

三國混戰期間,為什麼外族沒有大規模入侵中原
元朝滅亡可以逃回祖地漠北,清朝滅亡為何沒有逃回祖地東北

TAG:趣味歷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