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考紅」:長安城的考試季

一代「考紅」:長安城的考試季

原標題:一代「考紅」:長安城的考試季


十年寒窗苦讀就為這一次的考試,在古在今都是相同的。


對於高考,每個人的感受大概都是不一樣的。


考試永遠艱難,連老舍也吐槽「考而不死是為神」。高考的歷史,我們上可追溯至科舉,自然明白回到古代,想要有所成就,科舉也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選項。


不過,當今高考封卷,考題嚴格保密,這些在幾千年前的唐朝根本不可想像——即使那時已經有了科舉。長安有許多人,也有許多企盼出人頭地的學子,他們如果只會考試,恐怕漫漫科舉路就更為艱難了……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四川七曲山文昌閣壁畫,表現的為明清時人高中狀元的場景


供圖/微圖


-1-


「考紅」王維


薛用弱的傳奇小說集《集異記》里,有個關於王維的著名的故事。


王維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文章和音樂方面的才藝就很出名,在長安城的貴人之間遊歷。唐玄宗的四弟岐王,對王維尤其賞識。


這一年,進士科的考試將近。照例,要取得考試資格,先要得到地方政府推薦,拿到一張「解狀」,解是發送的意思,解狀就是地方政府的選送證明書。


在長安要拿到解狀,就要通過京兆府的資格考試。

當時另有一位才子張九皋,名聲很大,有人幫他打通了九公主的關節。九公主就給京兆府的試官遞了條子,讓張九皋當「解頭」,也就是第一名。


王維也準備應舉。岐王說:「你過去的詩作特別清越的,可以抄錄十篇;流行的琵琶曲特別怨切的,可以練熟一首,五天後再來找我。」


五天後,岐王讓王維換上鮮華奇異的錦繡衣服,帶上琵琶,一起到九公主的宅第。


酒宴排開,伶人依次進入,王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在行列之中,顯得特別耀眼,立刻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陝西長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畫


反映了中小貴族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


宴飲是重要的社交場合,位高權重者有時便在席間談笑中就已確定了考生的前程


供圖/視覺中國


公主問岐王:「這是什麼人?」岐王說了一句帶有雙關意味的話:「知音者也。」

於是讓王維獨奏琵琶,聲調哀切,滿坐動容。公主親自問曲調的名字,王維站起回答說:「郁輪袍」


岐王乘機推薦說:「這個人不但精通音律,至於詩文才學,更是無出其右。」公主於是要看王維的詩作,王維就把懷中的詩卷上呈公主。


公主讀過後驚嘆說:「這就是我平日誦習的詩,一直以為是古人的佳作,沒想到竟是你的作品。」


於是讓王維換下優伶的衣服,坐上尊貴的客席。王維顯得越發風流蘊藉,而言談又很諧戲風趣,在場的貴客們都對他欽佩矚目。


岐王於是對九公主說:「如果京兆府今年讓這位書生成為解頭,也是長安城的榮耀吧。」


九公主說:「為什麼不讓他應舉呢?」


岐王說:「這位書生如果得不到京兆府的第一順位推薦,是不會參加考試的,但公主您已經推薦張九皋了。」


公主說:「那干我什麼事呢?不過是別人託付我罷了。」於是對王維說:「你真看中這個名次,我願意為你效力。」


於是公主就把主考官召到家裡,讓宮女傳達了自己的意思。王維於是成為京兆府的解頭,之後就一舉登第了。


這個故事的細節,當然有不少疑問的地方。比如九公主是不是指玉真公主?比如王維是開元九年的進士,距離張九皋孝廉登科已經十二年,張九皋不可能來和王維爭這個「解頭」。

但這個故事的作者薛用弱,也是唐朝人,官雖然不是很大,也做到光州刺史,也算是圈子裡的人了。細節可以錯,但故事傳遞出的時代氛圍,卻不至於太荒謬。


-2-


錯落有致的起跑線


唐代參加科舉的考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來自各級官辦學校的「生徒」,一是各地方政府推薦的「鄉貢」。


先說「生徒」。唐代的國子監(也叫國學)分為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這裡面,後三學是專業劃分,但被認為層次比較低,政治上影響力也不大。


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的區別,則不在學習內容,而在學生家長。國子學的學生家長,官做得最大,往往要「文武三品以上」;太學其次;四門學對家長要求最低,還有一部分名額,是留給「庶人之俊異者」的。


唐玄宗開元以前,進士基本就產生自長安和洛陽的國子監。


如此說來,國子監學生一大半是官宦子弟(理論上是約62%),而進士又基本是國子監學生(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代,一科三五十個進士,鄉貢往往只取一兩個),那麼所謂科舉,仍不過是一個原來的精英階級內部的選拔考試,和一般大眾沒什麼關係。


南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卷》


李世民做秦王時,在長安建立文學館,網羅人才。歷史上將他們稱為「十八學士」。他們除切磋學問外,也為李世民出謀劃策。而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但安史之亂後,國子監的地位就一落千丈。所謂:


儒碩解散,國學毀廢,生徒無鼓篋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譏。馬廄園蔬,殆恐及此。


這種情況下,自然官宦子弟越來越不願意到國子監來就讀。


?


唐朝中後期,和生徒式微相對的,則是鄉貢地位不斷上升。


當然,最佔優勢的,仍是京兆府。據說最後高中進士的人中,京兆推薦的,也許可以佔到天下的一半。


基本上,若位列京兆推薦的前十位,中進士就有了七八成把握。當然,也有個別情況下,這十個人里,竟有好幾個落第。這就會引發政府部門之間的矛盾,京兆府會直接給貢院發文,請主考官解釋情況,我們推薦的你不取,是幾個意思?


這也就是外地考生,也紛紛跑到長安來,想弄個京兆推薦名額的原因。

按照籍貫,王維本可以在河中府爭解送資格,那裡有三十個名額,已經是比較佔優勢的地區,但王維還是不滿足,一定要到長安來。至於《郁輪袍》故事裡王維力爭的那個「解頭」,即京兆推薦第一名,更是不得了。


京兆解頭如果不被錄取,就會成為新聞,引發坊間各種怪論。有時考官根本就不看考卷,直接就錄取了。



江南貢院號舍復原圖


始建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學子們的鄉試在貢院進行


貢院一詞出現在唐代,設在禮部南院


作用為科舉考場與審核考生身份。


繪畫/張勇


-3-


科舉能改變什麼

仗著現代的後知之明,大致可以說,科舉這樣的考試製度最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為統治階級選拔官員;二是為被統治階級提供出路。


從選拔行政人才這個角度說,進士考試從來算不上一個多麼好的制度。漢代察舉,地方官向中央推薦人才,理由可以精通法律,表現突出,善於處理棘手問題……按照這些標準選出來的人物,至少處理實際問題的經驗,會比吟詩作賦的舉子豐富得多。


看不上進士的處事能力的觀點,在唐代也很流行。最著名的例子如李德裕說:「朝廷顯官,須公卿子弟為之。」因為公卿子弟從小耳濡目染,對政府機器運作的規則和套路,自然比較熟悉。而出身貧寒的士人縱使才華過人,進入朝廷後也會有個麻煩的磨合期。


事實上到了唐代末期,「浮薄」之類的形容,乾脆成了進士的代名詞。


至於科舉給社會中下層提供出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個功能也是到宋代才發揚光大的。在唐代,科舉還主要只是一個屬於社會上層內部的選拔。



四川富順縣文廟 修建於宋仁宗慶曆四年


中間這座龍鏤空石拱橋便是「狀元橋」


這座橋只有「蟾宮摘丹桂者方能其上」


是新科狀元拜見孔子的必經之橋

供圖/QUANJING


首先是進士太少。唐代每年錄取的進士的數量,平均不過二十人出頭一點。今天的高考,省第一名就會被稱為「狀元」,加上文理分科,換句話說每年都會產生六十多個狀元,是唐代進士數量的三倍有餘。這麼有限的人選,根本不足以改變官僚隊伍的結構。


然後,對人生起點比較低的孩子來說,考試的內容越確定,考試要求越明白具體,他越容易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劣勢也就比較好彌補。唐代科舉的競爭,既在考場內,也在考場外,是關涉到才華、聲望、人脈的綜合性全面較量,苦孩子顯然就吃虧了。


當然,有不少材料上提到唐代後期的科舉中,「孤寒」對「子弟」往往佔據優勢。但現代學者做過量化分析,發現所謂「孤寒」泛指「公卿子弟以外所有的入仕者」,就是把中下層官僚家庭的孩子,還有破落的舊士族統統包括在內。


作為一個能維持將近三百年的政權,唐代當然不能是一個讓普通民眾看不到上升希望的社會。事實上,僅就數量而言,唐代官員比重最大的是所謂「入流令史」,即本來是基層公務人員,因為工作表現好,所以獲得了品級成為了官。但是,他們基本是不會有進一步升遷的希望的。


?


就是說,社會中層和下層之間,流動性始終存在。


下層進取的追求,中層跌落的焦慮,已經足以消耗掉一個人一輩子的精力。於是門閥貴胄的地位,也就越發穩定超然了……


較之當今,你怎麼看?


聊5毛錢

講了這麼多唐代的科舉,再講一個清代的故事作為比較。


南通著名的實業家狀元張謇,曾科場蹭蹬好多年。張謇很早就得到兩代帝師翁同龢的賞識,他每次去考試,那些考官們往往就是翁同龢的學生,所以閱卷時幾乎就是在找張謇的卷子想給個高分,但次次認錯了人,張謇每次被他們刷掉了。


但翁同龢知道學生們確實沒有辦法。事實上,他老人家自己也認錯過,光緒十八年會試,翁同龢自己是主考官,收到一份卷子,其中大談朝鮮問題(張謇年輕時做淮軍軍閥吳長慶的幕僚,曾在朝鮮和日本人斗過一回,談這個是他的愛好),翁同龢於是認定這份卷子是張謇的,當即錄取。


然而,這是另一個考生知道張謇的文風也知道翁同龢的想法,刻意模仿的……


本文節選自《中華遺產》雜誌2017年06期


《一代「考紅」:長安城的考試季》


撰文/劉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遺產 的精彩文章:

6000年前始輝煌——美索不達米亞簡史

TAG:絲路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