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作感悟·有奇書讀無他好,與古人游何所期

創作感悟·有奇書讀無他好,與古人游何所期

作者:傅立書

編輯:張艷秋

我的讀書、練字生活

接到明濤兄的電話,讓我寫一篇關於自己讀書練字業餘生活的文字發在《松原書法》「文房」欄里,這可實在是讓我為難。想起錢穆先生曾在文章中寫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回念前塵,感愴萬端。自念我之生命,身體髮膚皆傳自父母。而今忽已髦老,精神衰退,志業無成。愧對當年雙親顧復教誨之恩,亦何以贖不肖之罪於萬一」。錢先生作為一代史學大師成就斐然,仍然說自己「志業無成,愧對雙親」,老輩學者其謙恭如此,其孝敬如此,讀之令人汗出。我雖喜歡讀讀書練練字,但這些年來也沒取得什麼足以為外人道的成績,怎奈友命難違,還是拉拉雜雜寫點吧,聊做引玉之磚。

小時候母親常對我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需讀書」。常常給我講牛角掛書、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等古人勤學好讀的故事。從小,就在我的心中埋下了喜好讀書的種子。這顆種子隨著我漸漸長大,遇到合適的土壤、陽光時,它便慢慢地發芽、開花。

早些年,喜歡讀一些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類書籍。近幾年,開始涉獵並鍾情於傳統文化經典。比如《論語》,先後閱讀了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程樹德《論語集釋》、楊樹達《論語疏證》、南懷瑾《論語別裁》、錢穆《論語新解》、李澤厚《論語今讀》等等。其他近代、當代學者如:梁啟超、郭沫若、馮友蘭、梁漱溟、季羨林、湯一介、龔鵬程等等關於傳統文化方面的論著也多有瀏覽。我的閱讀有一個可能是他人不具備的「特點」:就是讀過就讀過了,沒有什麼感想心得,更形成不了文字。但也不能說一點收穫沒有。傳統文化講五倫八德、講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講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最終的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關鍵的著眼點是做、是篤行。程頤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們讀《論語》,如果沒有因孔子的教導,而對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有所改變和長進的話,那讀《論語》就失去了意義。這就是古人的「為己之學」,重在力行,重在變化自己的心性。學習知識和踐行理念是有區別的,我認為區別在於:一個是為人,一個是為己;一個是記問,一個是篤行;一個是重解輕行,一個是解行相應;一個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一個是深入到靈魂心性;一個是學了一大堆未必有用,一個是做到一句話就能改變一生!曾國藩也說:「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這幾年來,在傳統文化滋養下,感覺思想更健康向上,身心更平和愉悅。

讀書看似是一個苦差事,獨自一個在燈下苦讀,那是對人的毅力的考驗,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獨。但當別人縱情享樂時,你能捧一本書埋頭去讀,更是一種情趣、一種超脫、一種享受!清人張潮曾說:「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這句話頗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夠悠閑地對待它,才會有時間、有心思去滿足自己的閑情逸趣。這時,你才體會到那種神交古人、意境獨享、豁然妙悟的滋味,你才知道你的心在自由地飛翔,才知道「讀經史百家,忽然有悟,朗誦一過,如對賓客談論而無迎送之勞,一樂也」(俞弁《逸老堂詩話》)。

葉靈鳳在《書齋趣味》中描繪了令人神往的一幕:「在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爐火,在沉靜的燈光下,靠在椅上翻著白天買來的新書,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為自己搜尋著新的伴侶」。喜歡讀書的人大多喜歡買書,我也不例外。這些年買書倒是花了許多錢,是最大的消費項目。書引書、書帶書,看了一本書,就涉及到很多本書。也曾幾次發誓不再買書,現有的書足夠讀了,但看到好書時就把誓言一次次忘掉。後來聽世國兄說了一句話,大意是買來書即使暫時不讀,但想讀時能有也是一種幸福。他說的太對了!就因為這句話,害得我養成了一個「好習慣」——新書到手翻閱後即束之高閣,留待以後「讀時能有」。只可惜對我來說,學問增長和購書投資不成正比。

每當我靜坐書桌前,常常立志要認真去研讀幾本好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擇善而約守之」,讓自己有一個質的飛躍。然而幾天過去,又「泯然眾人矣」。依舊是看看這本翻翻那本,始終無系統不專一少心得缺總結,常立志容易立長志難吶。從小埋下的那顆種子,一直是發芽、開花的狀態,至今也沒有結出果實來。於是我認為,讀書要能達到王子猷夜訪戴安道的境界最好不過了:「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不需要考試、不需要寫心得、不需要有著述,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讀書,何其樂也!何兆武說:「讀書的最大樂趣在於自己精神上的滿足,這比什麼都重要,而不在於是不是得到一種世俗的榮譽。讀書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而且最好沒有任何目的,因為讀書本身就是目的」(《上學記》)。以後,我就把這段話當作我讀書無成的藉口。

另外一個業餘愛好就是練字。

這個愛好也是從小時候就開始了。不過那時在農村,沒有字帖。父親的字寫得很好,在他老人家的指導下,自己慢慢練習。初中時參加學校鋼筆字比賽獲獎才得字帖一本,遂心摹手追,一發而不可收。但這都是不系統不正規的,未得其門而入。直到參加工作後,才有機緣親近雍峰先生,忝列其門牆,始窺藝苑宗廟之美,百官之富。2001年在雍先生組織下,我們五位書友舉辦了「墨海結緣」五人書法作品展。現在回想起來,我那時水平不夠但膽量可嘉。這之後,雍先生讓我專習蘇字。

蘇東坡是宋代大文豪,兼文學家、文藝理論家、書畫家於一身。他早年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一生忠君愛國,但屢遭小人陷害。胸中塊磊,發而為翰墨,溢而為文章,偉岸雄強,妙境頻出,為歷代文人所景仰。其楷書出於顏體,豐滿寬博,骨豐肉勻,如「綿里裹鐵」;行書上承晉唐諸賢,而變化出新,率情而運,筆勢跳宕,天真爛漫。黃庭堅贊其「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王安石評價蘇東坡是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的天才。「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那種與生俱來的對形式感的敏銳性和對藝術的高超領悟力,是其不可及處。為了練好蘇字,我幾乎買全了、臨遍了蘇軾的法帖,又閱讀了大量蘇東坡詩詞文章和林語堂、王水照、李一冰、莫礪鋒等好幾部蘇東坡傳記。近兩年又旁涉趙、董諸家,以圖為自己的字增添一些靈動。但我現在的水平,說實話,是形猶未逮,遑論神乎?有的東西事關天賦,靠的是天資神悟,未必是學習與積累,強求不得。

練字看似也是一個苦差事,不是朝夕之功,不會一蹴而就。真正練起來,那一字一筆的起止、緩急、映帶、迴環、輕重、轉折、虛實、偏正、藏露乃至創作背景和筆畫之間的精神氣質都需加以注意,要臨得「像」,先進得去;但只將臨得像作為臨摹的目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重對其它經典範本的深入分析,融會貫通,要臨得「不像」,才出得來。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浮躁,急功近利、朝秦暮楚、畫地為牢,都是學書者之大忌。《道德經》有一段話:「聖人不病,以其病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聖人勇於正視自己的毛病,把病當成病,通過反省而予以修正,自然就沒有毛病了。學習書法也是一樣,它是一個不斷否定再否定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認識到毛病並隨時改掉毛病的過程。當然,它也是一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過程。

我雖然很聽話,但我不太用功;我雖然也用功,但我悟性太淺。

練字二十多年,書法作品參加過幾次省展,但於國展至今也沒敢投稿。雖未「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顧顛錯」,但仍是「究於古人妙境,茫無體認」。既然天資愚鈍,又無古聖時賢的苦學精神,那就只做一種生活情趣、業餘愛好罷,專心、細心、耐心的好好練下去。歐陽修說:「蘇子美嘗言: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餘」(《試筆?學書為樂》)。以後,我就把這段話當作我練字無成的理由。

啟功先生在《啟功韻語》自序稱自己的詩詞是「胡說」,因為滿族人在古代曾被廣義地稱為胡人,那麼胡人後裔所說當然為胡說。我雖不是胡人,但於讀書、練字方面確實是糊裡糊塗,糊裡糊塗人所說更是胡說。

就以這一篇「胡說」交卷。

請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苑百花 的精彩文章:

地域文化·淺談契丹遼國與松原的相互關係

TAG:藝苑百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