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用粉飾了,在現代社會,《論語》就是一部「反動」的經典

不用粉飾了,在現代社會,《論語》就是一部「反動」的經典

《論語》:平庸的書?神奇的書?

前些年,三聯韜奮書店對店員做一個讀書調查,發現這些年輕的店員們竟然有百分之八十都讀過《論語》。韜奮書店店員的讀書修養也許讓人驚異,但另一方面大概也表明:《論語》這部書對於中國人來說確實是深入人心、廣為普及。

李澤厚的《論語今讀》以及錢穆的《論語新解》都說《論語》非常好讀,李先生還在書中感嘆:兩千年前的文字,今日讀來並不困難,也不大顯得隔閡,中文的延續力著實驚人!如此看來,穿越了兩千多年曆程的《論語》想必包含著某種神奇的魅力吧?

然而,我們也不妨把事情看開些,別那麼一廂情願、自以為是。

比如說,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顯然就不把《論語》當回事兒。依他看,《論語》不過彙集了一堆處世格言、倫理教條,乏味且重複,充滿了平庸的世故、圓滑的機敏,沒有精神的高度,也說不上情感的深度。黑格爾在此並不是瞧不上東方思想,實際上他非常推重老子的哲學深度,相形之下,黑格爾眼裡的孔子確實沒什麼了不起的。

不過,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眼裡,《論語》的地位當然不是一本老子《道德經》可以比得了的。這其中的難解之謎就在於:《論語》對於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明和歷史世界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我們不妨由此先簡單談談《論語》的由來和兩千年來的各色讀法。

《論語》:兩千年來的各色讀法

一般說來,《論語》可稱得上是一本孔子與弟子、時人問答及孔子弟子間言論的「言談集」。這些言論具體是哪些人收集的?具體什麼時間、如何編排彙集到一起?其編排的原則是什麼?全書二十篇的結構是什麼?每條語錄的安排位置又根據什麼?這許多問題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權威的答案。目前大致能夠接受的說法是這樣的:這部書的編撰者應為孔子及門弟子與再傳弟子,其成書年代可以確定為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語錄的編排、分篇有相當多的隨意性,並沒有太多的含義。

《論語》流傳至漢朝,就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本子,即《古文論語》、《魯論語》和《齊論語》;這三種本子在文字、篇章安排上也許並沒有很大的差異,但各自的解釋則可能有很不相同的趨向,我們不妨做一個猜想:也許其中一個本子只強調疑難文字的講解,而另外一個本子則注重段落串講,等等。遺憾的是,我們現在不可能看到這三種不同本子的原貌了。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先本於《魯論語》,參諸《齊論語》,合而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據《張侯論》,參諸《齊論語》、《古文論語》,作《論語注》。後世《論語》多本於此。

兩千年來,歷朝歷代對《論語》的註疏(也就是字句講解、串講)實在是非常之多,寫成書的似乎就有兩千餘家(當然,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失傳了),近代人程樹德的《論語集釋》就收集了近六百家的解釋。在這些解釋當中,形形色色的說法無奇不有。比如說,有人強調此書的精義完全和《春秋公羊傳》所強調的「尊王大一統」學說一致,由此,《論語》一字一句的解釋都應該圍繞「大一統」學說;再比如說,有人甚至認為,根據《周易》六十四卦的編排、卦象、爻辭,可以更好地解讀《論語》的深層意義,如此驚人的發現自然要極力穿鑿出文字上的根據,在這樣的眼光下,《論語》實在是一部用心深刻、精心編排的作品,它完全可以媲美於陰陽八卦的種種精細變化;更神奇的解釋方向,則是把《論語》當作一部「未來啟示錄」,其中包含著孔子對未來的神奇感覺和種種預言,而孔子本人不折不扣、徹徹底底就是一位天神之子,是一位神明!

以上這些解釋在我們今天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實際上這並非個別學者的奇談怪論。在中國歷史的某個時刻,比如東漢,「未來啟示錄」式的《論語》解釋確實有很大市場,風行一時。而在清朝後期,「尊王大一統」式的《論語》解釋也實實在在地觸動了很多讀書人的心智。我們今日的麻煩就在於,既然有了這麼些五花八門的理解,《論語》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怎麼理解?它有精神高度和情感深度嗎?如果有,又高在何處、深在哪裡呢?凡此種種,都構成了一堆極端迷惑人的問題。

《孔子聖跡圖》

《論語》:讓人苦惱的書?

今天來讀《論語》,人們一般免不了要問:我們能從《論語》里讀出些什麼來呢?《論語》符合我們的時代要求嗎?《論語》對自由、民主、平等、個人權利乃至市場經濟是否有很好的論述啊?事實上,也確實有非常聰明的哲學家去這樣挖掘《論語》。比如,現代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就曾把《論語》里大談特談的「仁」解釋為:「孔子強調要對人類抱有仁愛之心、仁愛之情」,如此說來,孔子當然是非常高明的,他居然在兩千年前就具有了現代的人道主義平等博愛意識;但妙的是,到20世紀70年代,馮友蘭先生自己就開始反駁自己的觀點:「仁」並非一種對人類的普遍仁愛,而是有一定界限的,「仁」實際是一種貴族式的保守意識,用當年的語彙來說:「仁是有階級性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我們可以把事情談得再直白一些:現代人對《論語》的閱讀絕對會遇到一些難以越過的銅牆鐵壁,《論語》里一些著名的語句讓現代中國人苦惱不已,爭辯得頭破血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難道不是在宣揚「愚民」的反民主思想嗎?很多學者(比如近代思想家嚴復、康有為)忍不住要處心積慮地在斷句逗點上絞盡腦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斷句,就可以解釋為:「老百姓願意,就讓他們自己干;不願意,就應該教導他們」,這樣說的話,孔子就不是搞「愚民」了;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更可以把孔子解釋成要求教導民眾、反對「愚民」的倡導者了。

就算上面這句勉強過關,那這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又該做何解釋呢?孔子瞧不上婦女,大概是逃不掉的缺點吧?但仍然有絞盡腦汁、奇妙無比的解釋來為孔老夫子開脫。比如有一位上海的小說家兼學者沈善增先生,其近年出版的《孔子原來這麼說》專門有一節解釋這一條,他強調孔子的言說對象在於諸侯,所以,女、子、小人是分指三種圍繞在諸侯身邊的人,因此此語是提醒諸侯要小心對待自己身邊的女人、孩子和奴僕,注意他們的品性有害於政治。但是,我們可以注意到,還另有一種解釋,強調這句話實際的含義應該翻轉過來,即孔子並非瞧不起女人,正如孔子也不欣賞「巧言令色」、「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的男人一樣,孔子不欣賞的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女人,這樣的女人當然是「難養也」,這句話絕不代表孔子對婦女的一個普遍看法。如此說來,孔子又具有了現代的性別平等意識。

但所有這些解釋,卻難免要遇見一個繞不過去的難題:中國古代世界確實是一個有相當等級差別、性別差異的政治社會,而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學說確實構成了這一古代世界和政治社會的理論基礎。如果說,《論語》具有現代民主平等意識,那麼中國古代世界的理論基礎又是什麼呢?在古代中國的世界裡,儒家思想難道僅僅是一紙空言,僅僅是某種不相干的裝飾品嗎?

《論語》:與現代社會對立

說白了,實際上我們倒應該坦白承認:《論語》確實跟現代世界的主導原則相違背、相矛盾乃至相對抗,我們沒必要不好意思,沒必要羞羞答答不肯承認,也完全不必刻意粉刷它、清洗它、改造它。老實說:在我們的現代世界裡,《論語》確實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反動書籍。

誠然,有人也一直試圖調和《論語》與現代社會的衝突。比如,被譽為「日本近代實業界之父」、「日本近代化之父」的澀澤榮一(1840-1931),就曾著有一部《論語與算盤:人生?道德?財富》,流行甚廣,書中特彆強調《論語》與算盤必須統一,且不能不使之統一。比如「仁義與求利」在根本上就並非格格不入。因此,書中詳細論述所謂「孔子的理財富貴觀」、「金錢無罪」、「武士道即實業之道」等等……我們不妨說,澀澤榮一對於「傳統的創造性轉換」頗下了一番工夫。

但更為根本的問題在於,恰恰因為《論語》具有一種現代世界難以改造的反動性質,才顯出它的不可動搖、它的頑固、它的了不起!作為置身現代社會裡的現代人,我們自覺不自覺地已經認定了「金錢無罪」之類的流行觀念,甚至已經難以想像、更不要說嚮往這樣的人生境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要言之,《論語》作為一部中國文化中深刻的經典,其根本含義正在於,它完全和現代社會的種種觀念相衝突,這也正有助於我們從現代社會的種種理所當然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讓我們呼吸完全不同的文化氣息。把它作為一部對立於現代社會的反動「經典」,《論語》也許才顯得意味深長、雋永可讀吧……

文| 舒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閱讀 的精彩文章:

再見了,普羅旺斯的英國人
嘿,你有準備萬年青迎接新年嗎?

TAG:青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