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年考一次,一次錄取三百人,考中進士後,接下來干點啥好呢?

三年考一次,一次錄取三百人,考中進士後,接下來干點啥好呢?

作者:金滿樓

中國古代科考共分三級,第一是童子試即考秀才,第二是鄉試即考舉人,而最後一級,即所謂「會試」,也就是所謂的考進士。

會試為全國性考試,在鄉試下一年的四月舉行,由禮部主持,新舊舉子均可參加,不過新舉人須參加一場複試方可下會試場。

會試同鄉試一樣,也是連考三場,考卷均須謄錄(謄錄官須舉人出身)方能呈覽。房官閱畢將優秀者薦給大總裁,大總裁最後確定錄取人選。

會試錄取名額為320名定額,統稱為貢士,其中又須照顧各省比例,如河南為27名。

會試第一名稱「會元」(連中三元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此等才俊,在科考史上亦屬鳳毛麟角)。

三年考一次,一次錄取三百人,考中進士後,接下來干點啥好呢?

會試結束後即舉行殿試,考場在保和殿,由皇帝親自主持並派有閱卷大臣七八人。

殿試揭曉,榜單分三甲:

一甲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無定額(百餘人),賜進士出身;三甲亦無定額(約百餘人),賜同進士出身。

金榜題名日,儀式極其隆重,皇帝登殿,新科進士立於殿下,由傳臚(二甲第一名,即全榜第四名)唱名,讓皇帝親自查看。

唱完後,新科進士們在鼎甲(狀元、榜眼、探花)帶領下齊下殿階,魚貫而出,行至午門。

此時,順天府尹等候在此並為鼎甲披紅備馬,大興、宛平縣官為之扶鐙上馬,馬出正陽門(按清制,非皇帝出入不得開正陽門,此為特典),其餘進士出兩側門,共同遊街。

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漫漫科考路,榮耀莫過於此。

三年考一次,一次錄取三百人,考中進士後,接下來干點啥好呢?

新科進士們須參加朝考方能授予官職,朝考後按成績分四級:

一級撥入翰林院,稱庶吉士,三年後散館,假以時日,將為朝中高官之候選人(清代漢人居大學士者119人,除左宗棠為舉人外,其餘均為進士出身);

二級分發六部以主事用(六品);

三級分內閣中書(七品);

四級分省為即用知縣(七品)。

授職後,新科進士由禮部帶領引見皇帝,之後內用者留京,外用者歸省,科考之路,至此結束。

三年考一次,一次錄取三百人,考中進士後,接下來干點啥好呢?

之後的仕宦沉浮,那就看各人的際遇了。(考試程序參考杜慕堂《清末考試製度》一文)

清代會試,每次有七八千舉人參加,錄取比例大概在30比1(平均每科錄取236名進士)。

一般來說,到會試一關,因舉人的人數已經有限,加上一些舉人年齡已大、或不再求官而另創事業等因素,相對鄉試要容易一點。

至於殿試,因為貢士的定額為320人,而前三甲的名額為236人左右,得中進士的概率是相當高的。

據學者張仲禮的估計,太平天國前的全國舉人數大約為18000人,全國進士在2500人左右。

按清會典,全國官缺(包括中央與地方)27000人,去除其中的7000武職,剩餘的兩萬為文官。

若不計入親貴、捐納等非正途出身的的官職競爭者,這個數額與全國的巨人、進士數大體上是相等的。

由此可知,古代科考錄取的人數和比例並不是沒有緣由的,古人的智慧,也值得當下人學習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坑爹史冊 的精彩文章:

編了一套書,吃了五十年:商務印書館編的國民教科書咋就這麼牛?
被首都金融圈趕出京城後,原交行老總胡筆江為何能東山再起?

TAG:坑爹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