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基在諸暨的事迹與傳奇

劉基在諸暨的事迹與傳奇

我是諸暨人,老家和文成山川阻隔,路途遙遠,當年老家極少有人到過文成(或青田),但劉基的大名及其部分生平事迹幾乎是童叟皆知,村中的老人們在瓜田豆棚之下常談到諸葛亮和劉基,既視他們是智慧的化身,又是開國功臣。村中老人們的評價,似乎諸葛亮略勝劉基一籌。老家的農村小學,每學期結束,都給學生排成績名次,第一名稱為「頭名」,以次為「二名」「三名」。他們往往把諸葛亮排為「頭名」,劉基為「二名」。我因家庭影響,從小就愛讀古典文學和歷史學方面的書,曾不止一次地和村中老人們辯論,其情其景至今記憶猶新。

在北京白雲觀道士徐信權(中)的陪同下,蔣逸人(右)終於尋到了朝思暮想的劉伯溫古琴。

杜甫有詩說「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而我是「歷歷豆棚事,分明在眼前」。我的論據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戰亂不絕,百姓遭災,諸葛亮輔佐劉備使「天下三分」,雖然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結果還是「天下三分」中國沒有統一,戰亂頻仍。而劉基輔佐朱元璋先平陳友諒,再平張士誠等,把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趕走,結束了「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的種族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使百姓能在較前更清明的環境中生活,其結果是使「天下統一」,這是諸葛亮的「天下三分」無法相比的。其次是諸葛亮雖然有不多的著述傳世,卻很少。但劉基著述甚豐,給後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因此我認為劉基應該是「頭名」,諸葛亮是「第二、三名」。

村老們不服,提出了張良。我認為張良雖對亡秦興漢有功,但在《史記》和《漢書》中均無明確記載,他一生也沒有留下治國平天下,或軍事學方面著作,我們不宜以推想來給他排名。他們之所以如此排名次是受到《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影響,而對劉基的生平他們知之甚微所致。當時的幾次辯論似乎難分勝負,但至今我認為我的說法是對的。也許正因為如此,逐步成長後,我對劉基的生平及其著述也較其他歷史人物更有所留意。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在黃岩見到劉基的琴,立刻引起重視並向省文管會和青田報告,多年後仍不能忘懷,也是我多年關心劉基生平及其著述有關。

2013年7月經劉基後人之召,我有幸來到山明水秀地靈人傑的劉基故鄉文成,目睹了紀念他誕辰七百周年的盛會。回來後想起他在世時和我的老家諸暨還有一些交往,雖然這些不能視為重大歷史事件,但並非文成、諸暨兩地人盡皆知的事情,舊事重提也許能增加一點鄉誼。按劉基自1333年23歲中進士,1336到江西任高安縣丞起,在此前後他是不可能到諸暨的,直到1348年38歲時他才寓居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行省考試官,1352年42歲時任浙東元帥府都事,1353年43歲時任行省都事。彼時,地方不寧,他辦事認真負責,也不可能到諸暨作非公務之游。因他對方國珍的主張與朝廷的撫綏政策不合,於年底被「羈管」於紹興,直到1354-1355年即44-45歲時。這裡所謂「羈管」,不同於「羈押」,「羈押」須進「看守所」,而「羈管」相當於「安置」,允許有活動空間。果然到1356年46歲時就復為行省都事。就在這兩年多的「羈管」期內,他登過會稽山,到過蕭山、諸暨等地,還留下了墨跡。

事迹之一:據《誠意伯文集?覆瓿集》中有《諸暨州重修州學記》一文說「奉議大夫伯不花侯(《四庫全書本作「拜布哈侯」》),來監紹興之諸暨州,即注意治學事,而州學不修久,墁瓦剝落梁木蠹腐,且墮且壓,侯大以為憂,亟謀新之。」因此會同他的同僚及當地鄉紳合力進行大修和擴建,從至正十五年(1355)五月開工到七月完工,並請劉基作《記》。為此,他曾親臨其地,在這篇《記》中闡明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當時的百姓為盜賊是主管教育者的失職今乃至相率為盜,庸非典教者失其職耶?」指出了教育、倫理、政治間的關係,「夫民之所以敢犯法者,以其不知人倫也。聖人之教行,則人倫明矣。人倫既明,則為民者莫不知愛其親,而不敢為不義以自暴,為士者莫不知敬其君,而不敢自私以僨國事,盜賊何由而生?亦何由而滋蔓哉?諸君子可謂能知治道之本矣,可無述乎?於是乎為之記。」這篇《記》雖然字數不太多,「自私以僨國事,」「盜賊事使社會不寧的原因是缺乏對人倫道德的教育,他所指出的到今天還有參考價值。

複製的劉伯溫古琴(圖片由博物館提供)

事迹之二:餘姚王守仁(1472-1529)因曾築室於會稽陽明洞側而被學屆稱為陽明先生,他是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據《王文成公全書》記載,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是文武全才,元末奉老母避亂居諸暨五泄,他與諸暨的王冕、永嘉(今瑞安)的高則誠等均有交往。劉基也數度前往拜訪,他對劉基說過:「你有輔佐君王成就大業之才,將來建功立業,但應『厚施而薄受』,我是山野之人,勿以世俗之事累我』。」其後劉基輔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開國功臣多有封公封侯,而劉基只封了個誠意伯。

假使拋開「王爵」,當年在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中,劉基只是個三等爵,而其他開國有功的封公、侯的大有其人,這也許就是遵王綱「厚施薄受」之教,這樣對保住性命是有作用的,所以不少功臣被殺,劉基總算勉強能終老於家,蔭及子孫。但是劉基沒有聽王綱「勿以世俗之事累我」的意願,等自己在明廷為官了,就向朱元璋推薦了王綱,被朱元璋認命為兵部郎中,因潮州發生民變,就提升他為廣東參議去平息此事。王綱攜子彥達同往,到後不用武力而是勸諭,潮民感動而叩頭服罪,因此建立了威信。但在歸途中,在增城縣父子同被海盜所獲,海盜欲奉他為首,被王綱嚴詞拒絕並加訓斥,結果被殺。其子王彥達哭罵求死,海盜感於父忠而子孝使他以羊革裹父屍歸葬,朱元璋得知後在王綱殉難處增城立祠以褒。有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劉基自己得以施展其才智,沒有忘記在諸暨五泄結交的老朋友,向皇帝推薦是善意,而結果是王綱的處事也不是沒有問題而喪了命,作為一個讀書人,他應該知道顏真卿就是因去勸諭李希烈而被殺的史實,人之措辭實與成敗、生死有關,值得借鑒。

據載,劉基曾數度前往諸暨五泄山中拜訪王綱,推薦他出仕及在廣東遇害事,《越讀》總第六期中刊載的趙岳陽先生所撰寫的文章中有較詳敘述。劉基謚「文成」,其後王守仁亦謚「文成」。按以「文成」為縣名古而有之,西漢置文成縣屬遼西郡,東漢時廢,其地在今河北盧龍縣。今浙江文成縣建置於1946年,為紀念和崇敬先賢劉基而定名,所以歷史上有兩人兩地都稱「文成」了。

當時朱元璋的最大勁敵是陳友諒,決策先打垮陳友諒,再統一全國的是劉基,陳在鄱陽湖的大戰失利,而被朱將郭英一箭射死。即由陳的太尉張定邊擁陳友諒之子陳理奔向他們的老巢,最後因頹勢已不可挽救,就投降了。這批投降的人被殺的不多,大部分被「留用」,封陳理為歸德侯。不久就將陳理和明玉珍的兒子明升一起遷送到高麗,並囑高麗當局善待。但沒有見到張定邊去向。

我的老家有一個傳說:張定邊隨陳理投降後結識了劉基。有一天朱元璋對劉基說「我在鳳陽的祖陵風水很好,所以我做了皇帝。我自己也想找一塊吉地,以保子萬代。」便請劉基去找寶地,劉基說自己對堪輿之術沒有研究,無法勝任,但張定邊深諳此道。朱元璋找來張定邊使之尋找,張定邊說他跑遍了各名山大川,吉地已被歷代皇家佔了,僅關外有吉地。當時東北三省被視為蠻荒之地,關內的人去東北不是逃饑荒就是流放囚犯。朱元璋聽了沒有表態,說:「你且暫回,待我考慮後再找你。」爾後,張定邊將此事告訴劉基。劉基深知朱元璋為人,便勸他快逃,不然性命不保,並親自剃光了張定邊的頭髮,叫他換上僧衣逃走。第二天劉基奉召見到朱元璋,朱叫劉立刻將張逮捕入獄。劉基說,昨天我尋他問找吉地事,見他的居室空空如也,既無人亦無物。我雖不知和你談話的內容,但猜想他是因「忤旨」怕獲罪而逃之天天了。朱元璋說:「這個傢伙,想為他的故主陳友諒報仇,我活著他無可奈何,企圖等我死後將我的一付老骨頭流放到關外的蠻荒之地。」其後雖懸賞通緝也無結果,張定邊其人已不知去向。又說張定邊後來在諸暨店口鎮所屬叫里市塢的小廟或庵中為僧,一直到過世,還說劉基曾微服到里市塢探望過張定邊。

以上所述事迹二則可信,有關張定邊在鄉間的傳聞只是傳說,但都可以說明劉基不僅為統一中國有功,且為人厚道,是一個道德高尚的歷史人物。

來源:文成新聞網

記者:蔣逸人/文 張嘉麗/圖

編輯/排版:陳惠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成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男子駕車差點衝上人行道,原因竟是……

TAG:文成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