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電影要拍「系列」?

為什麼電影要拍「系列」?

又到了一年一度賀歲檔,新電影對市場的爭奪依舊激烈。不得不說,過春節看電影似乎成了家庭娛樂的新習俗。近年來,賀歲檔電影往往都能賺得盆滿缽滿,電影本身的質量完全無法用票房來體現。開年旺旺旺,阿貓阿狗拍的電影也一樣汪汪汪。不過最讓我吃驚的是,汪汪電影大禮包里居然沒有《澳門風雲》,難道是第三部已低到塵埃了嗎?

2017年電影市場里,漫威、DC宇宙殺得你來我往,國產電影屢創奇蹟,一時風殺得難解難分,章魚「保羅」也無法一探究竟。但在這種迷霧重重、波譎雲詭的情況下,我竟然發現了一條拍電影的致富捷徑——那就是拍系列電影!

我印象里最早(畢竟90後)的系列電影就是香港電影里的古惑仔、賭片和殭屍片等等。完整的世界觀、延續或類似的劇情以及孵育的價值體系是其精髓,用如今比較潮的話來講,這叫信仰。雖然後續年份里,這條捷徑沒有被國內大導們吃透,但外來和尚會念經。漫威電影、碟中諜、007等系列的成功卻再三驗證了系列電影的威力。當然你可以反駁說,這是國外電影做得精緻,那你給我說說看,《澳門風雲》、《前任攻略》是嘛玩意兒?所以,票房的成功和電影拍得好不好沒有太大關係,核心在於是不是系列電影。

那麼,系列電影有什麼尿性如此招財呢? 掐指一算,有以下幾點簡單的原因。

第一,第一部電影的是一隻大白鼠(實驗狗都懂的)。就像詐騙簡訊一定要非常腦殘才行一樣,第一部電影可以測試市場的反應。賣座,那拍續集一定不會太差;不賣座的話,你不換劇情,資方就換你。

第二,第一部電影為後續創作減小了難度。電影成功無非幾點,劇情、人設或是題材。系列電影完全可以按前作的閃光點繼續發揚,在已有的基礎上再創作。難度大幅降低,連演員衣服都不需要重新選,這還不是捷徑?

第三,電影的前作打下了觀眾基礎。每一部票房不錯的電影都會聚集較多潛在觀眾,逼格高的叫信仰,逼格低的叫混臉熟。這和羅胖去年跨年演講所提出的「共同體」概念很像——我是第一部的粉絲,那第二部我就是熟人了。倘若遇到第一次看的人,還可以小小地沾沾自喜,以主人姿態科普科普。

總結一下,系列電影的套路就是試探——模仿——洗腦。不過後作質量實在不佳的話,分分鐘粉轉黑也是稀鬆平常的事。

這裡,你可能要好奇了,為什麼我們這個高端、大氣、專業的醫學公眾號要說電影圈的事?究其原因,那是因為醫生成長和拍系列電影本質上沒有區別。一句話說,就是醫生的成長靠不斷地嘗試和積累,前面學習的正確知識千萬不要遺忘,後面要用到啊親!

最後補充一句,《舌尖上的中國3》就是敗筆。

以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先森 的精彩文章:

TAG:杏林先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