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還是輸了天下?

為何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還是輸了天下?

《史記》記載秦趙同源,秦人和趙人本就是一個部族,直到周穆王時期,造父得到周王室的賞識,被封於趙城,趙氏才開始獨立出來。經過數百年的艱苦發展,趙氏在三家分晉之後獨自建立了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不過,由於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四面被強國環繞,國力並不強大。北方的游牧部落,如林胡、樓煩,都不時會南下掠奪趙國邊境城市,使得趙國的兵力大部分都被牽制在北部邊境,面對中原諸國的征戰有時候分身乏術。這個困擾趙國的問題一直持續到趙武靈王即位。趙武靈王是一位軍旅出身的君主,他能認清趙國存在的諸多問題,卧薪嘗膽,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變法,一舉解決了北部邊患,並為趙國逐鹿中原積蓄了強大軍力。閼與一戰斬殺秦軍精銳騎兵八萬,趙國也因此一躍成為戰國後期除了秦國以外的一大強國。可惜的是,歷史告訴我們統一天下的戰爭最後仍然是以秦國的勝利而告終。我們不禁要問一下,胡服騎射之後強大的趙國為何還是輸了天下?

戰國形勢圖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就在魏國和齊國兩大戰國強國衰敗之後,趙國以一種彗星般的方式崛起於華夏大地,但卻在與秦國最後的爭鋒中落敗,總結原因可能有大致三點。

一、趙國兵變傳統使政局不穩

從晉國開始,趙氏一族就對武力非常崇尚,對軍隊的控制也是極為看重,特別是獨自立國之後,多數君主都有從軍的經歷,有些甚至是一代猛將,如趙武靈王。趙國公室掌握軍隊能防止大臣作亂,避免重蹈晉國時期的厄運,但是緊接而來的問題就是手握重兵的公室子弟頻頻發動兵變,繼承人問題上常用武力方式解決。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也是在與公子_的競爭中即位的。動蕩的政治局勢讓趙國的變法來的比其他國家都要晚,而且不深入。一方面,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變法的主要內容集中於軍事制度的改革,沒有涉及到國內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趙國之中封君的力量依舊強大。另一方面,變法沒有惠及到廣大趙國民眾,沒有完全激發民力,變法成果有限。

平原君劇照

二、趙國農業發展落後

當時趙國的地理位置,大致在現今的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一帶。等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掃除邊患才漸漸將政治勢力拓展到現今內蒙古南部地區和陝西北部。趙國的農耕區域主要集中於趙國本土及現今河北南部地區,雖然農耕區域地處華北平原,有較好的農業基礎,但是同樣因為地處平原,恰恰是四戰之地,農業生產的持續力很難得到保證,特別是趙國軍事力量不強的時候。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重在改革軍事制度,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術。變法沒有涉及農業領域,使得趙國軍力靖邊有餘而逐鹿不足。趙武靈王晚年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希望能推進第二次深入變法,但是沙丘兵變讓貴為主父的他含恨而終,趙國的第二次變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趙秦燕齊局勢

三、長平決戰直接耗費軍力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從表面上看貌似是馬服子趙括紙上談兵之誤,內里卻是秦趙兩國軍事實力背後的國力差距。在古代,人口即生產力,農業發達既是國力強盛標誌。這一方面趙國遠遠被秦國甩在身後。秦國在長平之戰前的百年間,北上降服義渠,縣之地,鞏固了關中的農耕區,南下征伐巴蜀,修水利,增加了蜀中的糧食產量,最後出兵楚國,攻陷郢都,控制了江漢平原。三處土地肥沃的糧食產區為秦國對外的統一戰爭提供持續不斷的軍糧供應,這樣就讓身陷在長平鏖戰中的秦軍士卒相較趙軍士卒來說,有更多生還的希望,最後投降的四十萬趙軍被武安君白起盡皆坑殺,長平之戰先後有四十五萬趙軍死亡,趙國從此衰落。

長平之戰圖

在人治社會中,統治者的決策好壞往往決定著一段時期內一國命運如何。趙武靈王是一位天資卓越膽識過人抱負遠大的君主,但趙武靈王在繼承人問題上猶豫,先立小兒子趙何為王,後封長子為代地的安陽君,兩人相爭錯失了趙國二次變法的機會,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葬送了趙國。

趙武靈王劇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說 的精彩文章:

現代人最怕撞衫,而趙侯雍卻善用撞衫贏得勝利!
孔子如果穿越到今天,最適合從事什麼職業?

TAG:東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