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職業,你嫁對了嗎?

職業,你嫁對了嗎?

古話說:男要入對行,女要嫁對郎。

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過時,反正身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不再糾結嫁不嫁郎,也有不少男性開始提升形象,學習如何戀愛,我倒確信這是件好事。

別誤會,舒祺老師做不了情感「磚」家,咱還是聊職業,今天聊聊適配性的話題

幫人結婚的產品經理

諮詢中經常被問到一類問題,比如:

老師,如何確定一份工作適不適合自己?

老師,這份工作不是我喜歡的,該換嗎?

老師,我都換了好幾份工作了,還是找不到我的真愛,怎麼辦?

……

有沒有發現如果把問題里的「職業」用男友/女友替代也不違和?

職業和情感選擇本身就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如何像觀察人一樣看準一份職業,建立深層連接,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攜手向前?

一塊來看。

先說一件最近聽到的有趣的事兒。

最近一直在得到上聽梁寧講「產品思維」,梁寧說她的一個朋友在做「結婚教練」,這個職業的使命很偉大——指導30歲以上,下定決心要結婚的人,如何在一年半之內搞定結婚。據說她用這套方法已經幫助30多個人結婚了。如果這套方法能推廣開來,明年被逼婚族就不怕回家過年了。

她是怎麼做到呢?

這位教練原來的職業是產品經理,於是她把看產品的思考框架遷移到了看人的場景中來。

產品經理看產品,從外到內有五個層次:

第一層:感知層我們對一件物品的直覺感官,例如產品的設計;人的外貌、口音等。

第二層:角色層社會分工對我們的角色設定,比如職員、戀人、子女,父母等。

第三層:資源結構層財富,人脈,精神資源等等。

第四層:能力層不用多說

第五層:內核層也叫存在層 是我們作為一個人為何存在於世的理由。

很多人一旦進入第三層就很難看準自己到底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人來建立長期關係了,但恰恰資源結構層才是區分表層和深層的分水嶺。

開篇說了,我們今天不談婚戀,我說說這個「5層模型」對於我們考察一份職業的啟發。

職業認知三層次

其實,我們對於職業的看法也可以由表及裡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感知角色層

對於職業的認知在這一層的人會這樣去描述一份好工作:

「啊,我好羨慕XXX的工作,行業好好,一年掙XX萬,出入的地方都好高上大……

通常按照這樣的標準去挑選職業的,會落入職業選擇的兩大坑:

一是只看職業的藝術照(相親過的孩紙,你懂得)

二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所謂藝術照,就是只抓職業的表面數據,去了才知道跟自己想像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其次,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只能下意識選擇錢多、光鮮,看上去好的。

但如果你有機會接觸不同環境和行業的人就會知道,任何一份看上去光鮮的職業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痛苦和糾結(這個以後我另寫一篇詳說)。

第二層:能力價值層

到這一層我們對職業的關注點不再是表面的數據和信息,我們開始從能力的和市場的維度看待職業。我們開始會問這樣的問題:

「我擅長最做什麼?這個行業未來2-3年的趨勢是什麼,我想要在這家公司實現的價值是什麼?」等等。

這時,我們的關注點從「外在數據」變成了內在的「價值觀和驅動力」。

第三層:核心內在層

如果有一天你跟周圍的人說你想換工作,所有人對你的回復都是:「你瘋了吧,瞎折騰啥」?基本上你就到這層了。

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很多人畢生都在追求一件事——希望自己被看見。

這種被看見其實就是存在感。所以如果你看見一個人衣食無憂,生活滋潤卻還要上躥下跳地折騰,那一定是TA在找存在感。

梁寧說:「存在感對於人就像生存之於動物一樣,是觸發情緒和推動行動的開關」。

對此,我深信不疑。

我在職業轉型的課堂上經常舉高琳老師的例子,高琳老師離開外企時已經做到了人人羨慕的金領職位,她跟我說:「當時選擇離開時我想的就是:就是「死」,也要「死」的明明白白的,那樣混日子,連「死」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感興趣推薦去看高琳老師的《職得》,裡面有詳細的轉型故事)

所以,內核層是我們內在的、對於人生追求和世界的基本看法,是我們存在於世的理由,它滿足的是一個人的存在感和人生的意義。

不同層級的玩法

知道三個層對我們的職業有什麼啟發?

1、如果你工作不到3年、不怎麼得志,且對職業的認知在第一層,相信我,你所謂的不適合其實是「我想要更好的」。(腦補:「我的男友不適合我,我想要歐巴宋仲基)

這個時候,與其去糾結適不適合耗費心力,不如把時間省下來完成下面的事情:

1)踏實地做好手頭的事情:多年人才工作讓我篤信一件事:一個人能耐,在哪裡都差不了,反之亦然。

2)努力提升自己的軟技能:對於普通人來說,軟技能決定了我們職場發展的長度。什麼是軟技能?——自我管理能力、情緒控制能力、長期深度閱讀和思考的能力,表達演講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能力。

如何提升能力?戳此處。

3) 開拓眼界,努力實踐,建立自省意識。

開拓眼界,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清晰「自己想要什麼,如何得到,然後制定計劃加倍努力」的行動,比其他人更早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是這個階段該做的事。

2、 如果你工作3年以上,工作遊刃有餘,開始思考價值和驅動的問題,想要拓展更多可能性,建議參考以下模型:

(模型原型來自David Pollard)

選擇一件事情,尤其是一件長期堅持的,一擲十年以上的,無非看三點:你是否喜歡它,你是否擅長,以及這件事有沒有未來(市場價值)。

未來和擅長好理解,我說說喜歡的維度,喜歡的維度我更願意解讀為長期堅持。

什麼事情可以讓我們長期堅持下去呢?——有天分和熱情的事情,天分的事情讓我們一學就會,甚至能無師自通,損耗成本低;熱情能讓我們即使受到挫折仍然堅持前行。

如何發掘讓自己有天分和熱情的事情呢?

這需要按照正確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反思框架從而找到和確認自己有激情和天分所在,這個過程絕非易事,需要時間。具體方法戳此處。

3、 最後,分享一點我關於自(No)我(Zuo)探(No)索(Die)層級的思考:

職業之初,我們往往想尋找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職業中讓人頭疼的決策問題,到後來會發現這根本就是妄念。

第一,這個時代,只要我們自己還在成長和變化,決策性的糾結和困惑幾年就會出現一次,所以,這樣的糾結和困惑並不可怕,只要能找到前進的方向,堅持行動就一定可以解決;最可怕的是有一天我們停止成長,甘於庸碌,在我看來,那才是一個人放棄自己的開始。

第二,自我探索、身份轉變的過程不是一個線性向前的圖形,它是以一種螺旋上升、循環往複的方式在持續不斷地進行。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我們是選擇在本職工作上精進、斜杠找平衡,或是完全離開原來的職業環境進入到全新的領域,都是讓自己在這個循環往複過程中不斷改變、螺旋上升。而改變自己這件事,除了打開視野、解開認知盲區外,更重要的是:

不斷行動

只有行動才會有踏實的進步;只有正確地、不停地折騰、嘗試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地擺脫他人給你設計的路徑,貼上的標籤,自由且義無反顧地活著。

簡單總結一下:

1、 職業和相親很像,不同的認知層級決定了不同的態度

2、 每個不同認知層級和階段有不同的應對姿勢

3、 職業的決策問題一直都會有,放下妄念,持續行動。

希望文章對你有啟發。

(IOS微信讚賞專用通道)

原創作者 舒祺

熱衷並努力踐行的「職業成長教練」

終身學習者/生涯規劃師/課程設計師

如果你想找到能做、想做、該做的職業,

就來跟舒祺老師聊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舒祺聊職場 的精彩文章:

TAG:舒祺聊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