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北海公園文化景觀探討

北京北海公園文化景觀探討

北京北海公園文化景觀探討

宋才發*

(中央民族大學 民族博物館,北京 100081)

北海公園位於故宮西北部,東靠景山[1],南臨中南海,北接什剎海,佔地68公頃,其中水面佔39公頃,是一處有著800多年歷史的、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北海的地理位置並不在城內諸海之北,而是居中,但北海的風光卻為諸海之首,是一處得天獨厚的優美勝地。這裡原來是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的皇家「御花苑」[2],素有人間「仙山瓊閣」之美譽。最早的「北海」只是一處普通的水域,水中有一個名叫「瑤嶼」的小島。遼、金時期,這裡是都城的東北郊,相傳遼代在這裡興建「瑤嶼行宮」。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在此開挖池塘蓄水成湖、積土為島並建離宮,取名「瓊華島」。據《金史·地理志》記載:「京城北離宮有大寧宮,大定十九年建。後更為寧壽,又更為壽安。明昌二年更為萬寧宮。」[3]島上建「瑤光殿」、「廣寒殿」,從汴梁(今開封)移來艮岳花石堆疊假山,至此北海便初具規模。元代在金代的基礎上繼續擴建「瓊華島」,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大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現北海橋南有「中海」和「南海」,橋北稱為「北海」,公園的中心就是瓊華島,它高32.8米,完全是用挖湖的泥土堆積而成的[4]。

經明代向南繼續開拓水面而形成現在的三海格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俗稱「西苑」),北海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宮後花園。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並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發展格局。自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741—1771年)連續施工30年,這是北海歷史上建設最鼎盛的時期,為北海現在的規模和格局奠定了基礎。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1885—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經費又進行重修。除了瓊華島北面的「漪瀾堂」之外,在北岸新修了蠶壇、鏡清齋、西天梵境、闡福壽、萬佛樓、極樂世界等一組宏偉壯麗的佛寺建築。全園的布局以瓊華島為主體,以白塔為中心,四周是視野開闊的水面,南坡寺院依山勢排列直達山麓牌坊,形成全園南北主軸線。園內各景點建築與園林相結合借景增輝,在造園藝術上具有極高的成就。1915年北海闢為公園,1925年正式對外開放,定名為「北海公園」。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疏浚湖水擴展馬路,重建「北海大橋」,1964年和1976年兩次維修白塔,1992年重修永安寺。主要建築多分布在白塔山上,東南兩面有石橋與岸相連,並與東面的景山、故宮互相輝映,體現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借用外圍景色的傳統手法。

北海的整個景區可分為瓊華島、團城、北海東岸與北岸四個部分。

「瓊華島」即「白塔山」,亦稱「瓊島」,位於北海水面的南半部。瓊華島是全園的中心,島上建築、造景繁複多變,堪稱北海勝景。該島呈橢圓形,周長880米,高45米。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明代仁智、介福、延和三大殿舊址上建成「白塔寺」,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重修時改稱「永安寺」,塔內藏有喇嘛經卷和衣缽等。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和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白塔兩次因地震倒塌,後來都進行了重建。白塔上部為尖錐,下部似覆鍾,通高35.9米。塔基為方形白石須彌座,每邊寬18.2米;基座上為3層圓台,塔體通身白色全部由磚砌成,塔的基座上置覆缽式塔身。覆缽的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內刻「十相自在」圖案,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剎。剎座是一個小型須彌座,其上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剎身。「十三天」之上覆以兩層銅質華蓋,下層周邊懸14個銅鈴。塔的頂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寶珠組成的剎頂。永安寺白塔上置有信炮,據《大清會典》記載,它主要是起報警的作用;實際上,它是一個「鎮物」,據說是用以補全風水。永安寺山門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調大脊,面闊3間,進深1間。山門內有鐘鼓樓,東西各1間,綠琉璃筒瓦從重樓重檐歇山頂調大脊雕花石券門,額枋為蘇式彩畫。法輪殿在鐘鼓樓北面正中,黃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調大脊,面闊5間帶廊,進深3間,額枋為和璽彩畫。法輪殿北有龍光紫照木牌坊,綠琉璃筒瓦四阿頂,四柱三樓式,面闊14米,額枋為大點金旋子彩畫。在塔前的高台上還建有一座小殿,名叫「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磚制小佛455尊,殿中央供文殊菩薩化身銅像,俗稱「鎮海佛」,傳為鎮守北海之用。在永安寺東面還有幾通石碑,分別是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的《建塔諸臣恭紀碑》和雍正十一年(公元1731年)的《重修白塔碑》以及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建碑記。瓊華島的南麓以永安寺為主體,有山門、鐘鼓樓、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等。所有殿宇均為歇山頂並覆蓋了黃、綠、藍等各色琉璃瓦,從山頂俯瞰山下,色彩斑斕、蔚為壯觀。白塔四周殿閣相連,形成眾星拱月之勢。整個永安寺建築群從山頂的白塔開始,房屋鱗次櫛比直達岸邊的牌坊,再以堆雲積翠橋跨過水麵,與南面的團城遙相呼應。景色秀美、輝煌的北海是鑲嵌在北京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富麗多彩的文物古迹、風格獨特的造園藝術、優美秀麗的湖光山色而馳名中外。永安寺是北海公園比較集中的古建築群,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燃燈節,從塔頂到山下都會燃燈,並請來僧人舉行法事,祈求國泰民安。

團城位於北京公園南門西側、北海與中海之間,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圓台式的古建築,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享有「北京城中之城」之稱。團城的面積僅有4553平方米,周長267米,城高4.6米。團城「承光殿」內的白玉佛高1.5米,它由整塊白玉雕刻而成,佛身鑲嵌寶石,通體瑩潤,珠光奪目,極為珍貴,當屬稀世之寶[5]。這尊釋迦牟尼坐佛相傳是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明寬和尚從緬甸募化而來獻給慈禧太后的。1900年八國聯軍曾劫掠北海的珍寶古玩,至今玉佛的左臂尚留有當時的刀痕。團城原是「太液池」中的小島,稱作「圓坻」(意為水中的小塊地)。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至十九年(公元1179年),開始在島上營建宮殿。元代增建了「儀天殿」(明代重修後改名為「承天殿」),並且將東南兩處水面填為平地,四周加築帶雉堞垛口的城牆,形成一座微型城池。清代又在這裡修建了玉瓮亭、古籟堂、敬躋堂、余情齋、鏡瀾亭等屋舍,從而構成了中軸對稱的格局。團城東西兩側的城牆下各開有一座城門,上建門樓,內有台階可登城台。位於平台中央的「承光殿」是城內的主體建築,它始建於元朝,初為半圓形;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重建後平面呈「十」字形。它的中間部分為方形,面闊進深各3間,南面有月台。承光殿前的巨型玉瓮(系用墨玉雕成),「瀆山大玉海」重達3500公斤,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的古代玉器。它原為廣寒殿盛酒的器物,雕制於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明代流落民間作為「菜瓮」。清代乾隆帝訪得後以重金收購,置於團城建石亭保護,並且還親筆撰寫了兩首詩銘刻在玉瓮上。承光殿的殿頂為重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筒瓦,色彩絢麗,裝飾豪華。團城以北有曲尺形的「堆雲積翠橋」與瓊華島相接。「堆雲積翠橋」又名「永安橋」,其南側與團城中軸線相對,北側與永安寺中軸線相對,因兩軸線有交錯,故呈曲尺形。在《日下舊聞考》里有這樣的記載:「圓城外東為承光左門,西為承光右門,北為堆雲積翠橋。」[6]永安橋全長82米,有三孔券洞,面鋪條石,坡度平緩,兩側有雕刻精美的欄板望柱。橋兩端各有四柱三樓式木牌坊1座,綠瓦紅柱鮮艷奪目。上有藍底金字題額,橋北曰「堆雲」,橋南曰「積翠」;牌坊處各有1對石獅子,姿態雄偉。橋身兩側刻有精美的欄板和望柱。團城西側的北海與中海之間有漢白玉的「金鰲玉蛛橋」(俗稱「北海大橋」),它是老北京城內最大的一座橋,橋為7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的獸頭,橋面原裝欄板望柱,整個橋身猶如一條潔白的玉帶。「金鰲玉蛛橋」是明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5月建成的一座石橋,1958年為適應北京市交通需要進行了改建,橋面從8.5米拓寬至34米,橋身由7孔加長為9孔150米。橋的東、西兩端原各有一座木式牌坊——東名「金鰲」,西名「玉蛛」。1933年改建成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牌樓,1958年為修建阜內大街時因影響交通而被拆除[7]。承光殿四周松柏蒼鬱,不少古樹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古代帝王曾封以「遮蔭侯」、「白袍將軍」等官爵。

閱古樓位於白塔西北側。白塔山西坡有「琳光殿」和「閱古樓」以及煙雲盡態亭、甘露殿、蟠青室、攝山亭等,景色古雅幽靜。山東麓林木成陰,怪石嶙峋,崖洞深邃。自山門、石牌坊至智珠殿、見春亭,構成燕京八景之一。畫舫齋、濠濮澗、靜心齋、天王殿、小西天、五龍亭、九龍壁[8]等園中園和佛寺建築,都是不可多見古代建築精品。閱古樓是一座兩層樓宇的皇家藏書樓,上下各25間,左右環抱成半月形。樓上存有乾隆年間摹刻的《三希堂法帖》,它是中國著名的書法藝術石刻珍品。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皇帝將三王墨跡及魏晉以來的名家墨跡編定成冊,定名為《三希堂法帖》32卷,命人分刻在495塊石板上,又將刻板嵌入閱古樓牆壁,原帖仍藏故宮養心殿三希堂內[9]。「閱古樓石刻」是中國歷代書法的重要彙編,書法刻法均精巧絕倫。「瓊島春陰」在白塔東北側立有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瓊島春陰」石碑。「燕京八景」之名始於金代,到清代乾隆皇帝還親筆題字製成8通石碑,分別立於八景的所在地。瓊島春陰碑碑首雕四龍戲珠,碑座為雕龍鬚彌座,碑高4.1米。碑陽書「瓊島春陰」,碑陰書乾隆題七律一首[10]。此碑原立於悅心殿[11]前,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移至此處。「仙人承露盤」位於白塔西北的假山間。仙人承露盤為一方形雕花石須彌座,中間豎立1根漢白玉蟠龍石柱,柱頂立一銅製古裝仙人,雙手托一荷花形大銅盤。柱及銅人高5.5米,座高1.1米、直徑0.94米。傳說漢武帝劉徹聽方士說,用銅盤承接甘露用於服藥,可使「不壽者八百歲」。遂於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長安城外的建章宮內鑄造了1座銅仙人承露盤。三國時期,據古籍《魏略》記載,魏明帝曹叡於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下旨遣人到長安「建章宮」內,拆遷和搬運仙人承露盤,企圖運往魏都洛陽城,但因太重而棄留陝西霸城。元初該銅人在陝西被發現後,元世祖忽必烈令人將其移立在瓊華島東面,明代嘉靖年間又將其移至此處[12]。

臨水游廊等景觀位於白塔山北坡。「臨水游廊」臨湖環山,為1組圓形整體建築群,乾隆皇帝下旨仿照金山匯天寺修建。游廊以漪瀾堂為中心,東起倚晴樓,西止分涼閣,延樓60間,臨水游廊60間,游廊總長300米。「漪瀾堂」為帝後登舟泛湖的碼頭,乾隆帝常在此垂釣,其他皇帝也常在此賜宴[13]。堂西的道寧齋是清代皇帝和御用文人吟誦詩文之處。「濠濮澗」位於北海東岸,是由東北角引水經先蠶壇、畫舫齋至此的一室內水池。「濠濮澗」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帝6次南巡江南之後沿岸疊石建假山,水上架石橋,橋南為臨水軒室,匾額曰「壺中雲石」。北側為雲岫廳,西側為崇椒室,均有光緒皇帝御筆題匾。頤和園未修建之前,慈禧常在此消夏。「畫舫齋」位於濠濮澗北面,系三進院落,稱「春雨林塘」。中間有方形水池,畫舫齋為臨池正殿,以走廊連接配殿,廊下有金錦彩繪。清代皇帝常約集名畫家進園作畫,所有作品都集中在此陳列。畫舫齋西邊套間為慈禧的煙房,東跨院古柯庭為光緒住所。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常到此授讀並留宿。後院奧曠室為御茶房、內果房、內餑餑房。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中國時,法軍司令部就設在這裡。「先蠶壇」是明朝雷霆洪應殿的舊址,為北京的九壇八廟之一。先蠶壇建於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現院內種有很多桑樹,東面有一條小河,名為「浴蠶河」。先蠶壇的主殿是親蠶殿,殿內懸掛乾隆御筆的匾額「葛覃遺意」;並有「視履六宮基化本,授衣萬國佐皇猷」對聯一幅。清朝時每年農曆三月的某個吉日,由皇后或者由她派人來此祭祀蠶神。「靜心齋」原名「鏡清齋」,佔地約1公頃,是北岸的主體建築。靜心齋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為太子讀書之處,後來因乾隆帝也常在這裡養性,故又稱「乾隆小花園」。它的正門與瓊華島隔水相望,四周有短牆環繞,南面為透孔花牆,可遠觀島上的景緻。齋內亭台樓閣圍繞著荷池構建,四周堆疊太湖石景頗為壯觀。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增修了齋內建築,將鐵路引入北海,在齋門口設立小火車站。1900年車站被八國聯軍毀壞。1913年靜心齋維修後成為北洋政府宴請外國使節的場所。

「西天梵境」原名「大西天禪林」,建於明代,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重修後改為今名。山門前有一座精美的琉璃牌坊,門內為天王殿和大慈真如殿,供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像,殿周圍有67間迴廊環抱。西天梵境的西側有一塊彩色琉璃磚影壁,稱作「九龍壁」,建於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九龍壁面闊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廡殿頂,底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綠琉璃磚砌須彌座。壁面前後各有9條在雲霧中翻騰的蛟龍,由424塊預製的七彩琉璃磚拼砌而成,色彩絢麗、古樸大方。頂為筒瓦四坡式,壁的正脊、重脊、筒瓦、隴垂等處共有635條龍。「鐵影壁」位於九龍壁以西的澄觀堂前,寬3.6米,高1.9米,壁身由一塊中性火成岩雕成,雙面雕刻有麒麟和雲紋,因色彩和質地像鐵,故稱鐵影壁。鐵影壁為元代所造,原為元大都健德門外一古廟前的影壁。明初由於北京城的北城牆向南移動,因此,被移動到德勝門內護國德勝庵前(今鐵影壁衚衕內)。1947年鐵影壁被移至北海公園現在的位置,1986年從鐵影壁衚衕找回原來的基座得以復原。兩面浮雕雲紋、異獸等紋飾。「五龍亭」在北海北岸的西部,建於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分別名龍澤、澄祥、滋香、涌瑞和浮翠。五亭臨水而建均為方亭,亭頂樣式左右對稱,亭與亭之間用「S」形平橋連接,龍澤、滋香、浮翠三亭又分別以單孔石橋與岸相連,形態優美,婉若游龍。每年盛夏,清朝皇帝后妃們就乘坐龍舟來到亭上避暑納涼;元宵節之夜則在此燃放煙火。「液池西北五龍亭,小艇穿花月滿汀。酒渴正思吞碧海,閑尋陸羽話茶經。」[14]這首清人的詩正是描述當時北海的情景。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將五亭間的弧形木橋改為石橋,並裝上了青石欄板和石柱。這些建築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遭到八國聯軍的破壞,1974年中央人民政府又照原樣重修。「小西天」又稱「極樂世界」、「觀音殿」,建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是乾隆為其母孝聖皇太后祝壽、祈福修建的。大殿為方形攢尖頂,四面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置方亭,聯以矮牆。建築整體四面環水意境優雅,氣勢宏偉,佔地面積1246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亭式建築。殿北有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為皇太后祝壽而建的萬佛樓,內有一萬個金質無量壽佛,1900年被八國聯軍掠走,萬佛樓後來也被拆除。「妙相亭塔」位於北海公園西北角闡福寺西側的一座八角攢尖頂的亭中,此塔建於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亭子稱「妙相亭」,建於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是為護塔而建。石塔的基座是十六角形的須彌座,下枋上雕有海浪和假山石,上枋上雕有纏枝西番蓮,束腰中有二龍戲珠和雲紋圖案。塔身的每面各線雕一位羅漢像,每位羅漢的上方鐫刻著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御制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塔身上有塔檐,檐下雕有騰龍,眼角各雕一獅子頭。塔檐頂上有一層須彌座,上面雕有二龍戲珠和寶相花等圖案。塔檐頂上的塔剎是一座小型的覆缽式塔。石塔上的十六羅漢像是五代時禪月大師貫休所畫,真跡原藏於杭州孤山的聖因寺內。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在第二次南巡時看到了這幅十六羅漢像,他根據梵經改正了畫上原題的羅漢名,並題寫贊文。後來杭州孤山聖因寺住持僧明水募資,將五代時貫休和尚畫的十六羅漢像臨摹成石刻,乾隆詔令建塔,把十六羅漢像鑲於塔身。

北海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遭到嚴重破壞。辛亥革命後的1925年8月,北海被闢為公園向遊人開放,但因管理不善逐漸荒蕪,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北海已成為一處雜草叢生、污泥淤積的荒園。民國時期按照《清皇室優待條例》,北海為愛新覺羅溥儀的私家財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南海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的駐地,北海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北海及團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此,疏浚三海、修整建築、增加設施,使北海更加絢麗多姿,成為人民遊覽的勝地。1969—1979年北海公園以「保護中南海安全」為由而關閉,禁止遊人入內。1979年以後北海公園重新對公眾開放,1987年北海公園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北海公園繼承了中國歷代造園傳統,博採各地造園技藝所長,兼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北海公園是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傑作。北海公園的太液池中有瓊華、團城和犀山台三島,分別象徵著蓬萊、瀛洲和方丈,體現了對蓬萊仙境的追求。是一座純粹的人工園林,布局以水為主體,在太液池中布置島嶼,用橋與岸邊相連。太液池的池水原經金水河直接引自玉泉山,自明代起取名「積水潭」。自1987年北海公園被評為十六景之一後,這裡經常舉辦大型活動,如荷花燈展、冰燈展等,還在東岸場地上增添了遊樂項目,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間。山的北坡分為山麓和臨水兩部分。山麓建築有抱沖室、一壺天地、酣古堂、盤嵐精舍、得勝樓等。在山坡下是臨水而建的漪瀾堂、道寧齋、碧照樓、遠帆閣等一組亭台樓榭,風格參照了鎮江的金山寺。兩側有長300米的半圓形雙層長廊,東西分別連接倚晴樓和分水閣,與太液池北岸的五龍亭、西天梵境等建築隔水相望,交相輝映,北海公園是國家4A級景區。

在北海公園的雙虹榭經營了10年之久的肯德基快餐店正式關張。2000年北京市人大、政協「兩會」期間,有兩位政協委員在提案中指出:「皇家園林不宜引進洋快餐店,因為它破壞了皇家園林的整體風格」。北京市園林局、北海公園採納了這一意見。但考慮到肯德基是中外合資企業,中途毀約不妥,於是決定2002年期滿後不再續約。這是自《北京市公園條例》實施後,從公園搬出的最大一家餐飲企業。肯德基快餐店撤出後,對雙虹榭進行了重新修繕,根據此地過去就是遊覽服務區的定位,公園仍將其恢復為具備服務功能的遊客休憩點。依據《北京市公園條例》規定,將包括洋快餐在內的與古典園林不相協調的各種餐飲、商業網點清出公園。

摘自宋才發著:《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及鑒賞研究》(上卷),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56-65頁

*作者簡介宋才發(1953—),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長,原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景山公園」在故宮後門「神武門」對面,面積23.3公頃。景山中峰的萬壽亭是北京的制高點,舊時登山眺望北京,全城一覽無餘。景山公園曾經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的「御苑」。進景山大門向東有一個山坡,山坡上有一棵樹,這裡就是明朝末年崇禎皇帝上吊自縊的地方。

[2]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9頁。

[3][清]震鈞:《天咫偶聞》(5),《遼金元明都城考》。

[4]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9頁。

[5]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

[6]施連方、施楓編著:《趣談老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頁。

[7]施連方、施楓編著:《趣談老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頁。

[8]「九龍壁」氣勢磅礴,為中國僅有的「三個九龍壁」之一。

[9]施連方、施楓編著:《趣談老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頁。

[10]施連方、施楓編著:《趣談老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頁。

[11]清代從乾隆皇帝開始,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皇帝在游賞北海時,都在悅心殿召見大臣和辦理政事。另外,清代的帝王幾乎每年寒冬,都要來這裡觀賞太液池中的冰嬉。

[12]施連方、施楓編著:《趣談老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222頁。

[13]施連方、施楓編著:《趣談老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219頁。

[14]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

1985年8月,宋才發教授攜夫人夏桂霞教授與兒子宋威在北京北海公園留影

2002年2月8日,宋才發教授與兒子宋威博士在北京天安門前留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惟尋真知啟後人 的精彩文章:

北京明清故宮文化景觀探討
北京天壇公園文化景觀探討

TAG:惟尋真知啟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