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崔女士的六十六 李小姐的廚藝秀

崔女士的六十六 李小姐的廚藝秀

1

金雞辭舊歲,瑞犬迎新春,過了戊戌狗年春節,崔桂芝女士就芳齡六十有六了。

在崔女士眼裡,一個六十六歲的女人,幸福生活標配應該滿足以下條件:一、老倆口硬硬朗朗,相濡以沫;二、有兒有女,且都成家立業;三、孫男娣女繞膝前,享受天倫之樂;四、六兩面六兩肉,六十六個餃子過初六。

GIF

對比以上標準,崔女士的生活現狀頂多五五開:女兒只談戀愛不結婚,兒子娶妻生子在外地,老頭子死倔死倔,一輩子不會說點軟乎貼心的話。不過,倔就倔吧,將來掉光了牙,喝粥都得挑軟乎的,看哪時候誰還硬氣過誰?!

就這麼橫扒拉豎劃拉地算,這生活,也可以得個六七分;要是四捨五入馬馬虎虎地算,那就基本稱得上幸福啦。崔女士的最新偶像、電台里健康講座的韓教授都說了,老年人,要難得糊塗嘛!

(關於這個迷惑萬千中老年婦女專賣賣假藥的「韓教授」,真是值得另開專欄狠狠地扒一扒,敬請廣大讀者拭目以待。)

幸福生活四要素,前三項算差強人意,還得看天時地利人和;第四點相對容易,面啊肉啊都不算金貴物,只要女兒具備基本動手能力,這六十六個餃子是板上釘釘兒,肯定能吃到嘴了。

2

於是在大年三十的團圓飯桌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且和身在外地的兒子媳婦大孫子視頻之後,崔女士書歸正傳,循循善誘地引導李小姐:

今年是什麼年呀?

狗年!

那我是屬什麼的呀?

屬蛇!

那我今年多大啦?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呀哎媽呀,我不會算!

我今年六十六啦!

媽你可不顯老。

六十六是有講究的!

是,蛋糕得訂雙層。

……

崔女士好不鬱悶。

GIF

俗話說,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自己媽過六十六大壽,她這個作女兒的早早稱好了六斤六兩六的好豬肉;好不容易自己熬到六十六,怎麼現在當女兒的就敢這麼明目彰膽地不作為?!各種明示暗示都聽不懂,敢情是只談戀不結婚把腦子談糊塗了。

李老先生看不過眼,伸出左手,屈直食指中指無名指,翹起大指和小指,沖李小姐晃了兩晃,李小姐直愣愣的眼神暴露出完全沒看懂。逼得李老先生又用右手夾起一個餃子,雙手配合一起,搖擺搖擺,再搖擺搖擺。李小姐掉線的智商總算掙扎著成功登陸,恍然大悟說,六十六得吃餃子。

崔女士雖然早過花甲正邁向古稀,但耳不聾眼不花,對丈夫女兒在眼皮子底下的小動作一清二楚,作為依然保持著對家庭生活的絕對控制權力的一號領導,她假裝沒看著,大度地點點頭說,老話說得好,活過六十六,閻王要吃肉,正月初六非得吃上女兒親手包的六十六個餃子,這一年才能平平安安順順噹噹。

小姐正在第N次減肥進行中,對於熱量卡里路之類特別敏感,條件反射式似的計算著,問媽你一頓吃下這麼多餃子嗎?崔女士說吃不了下頓吃啊!李小姐說這得吃多少頓啊!崔女士說,讓你包你就包!哪有那麼多廢話!

GIF

3

崔女士和李小姐的關係首先是飼養和被飼養,然後才是母女、閨蜜、看不順眼的死對頭、互相利用的塑料姐妹花。

按照上個世紀50年代東北某地「村花標準」培養起來的崔女士,會種田會做飯,會裁剪會繡花,家裡家外一把抓。當李小姐還是李小丫蛋的時候,生活物質極其匱乏,巧媳婦在缺米少肉的情況下,只好十八般武藝上身,有啥做啥。

李小丫蛋最初的美食記憶,都與雞蛋有關:和一把白面,打一個雞蛋,烙一張香噴噴的雞蛋餅;切一把蔥花、打一個雞蛋、兩匙大醬,炸一碟噴噴香的雞蛋醬;滴兩滴香油,打一個雞蛋,蒸一碗噴噴香香噴噴的雞蛋糕……那時候,在村子裡,雞蛋是僅次於大米的硬通貨,必要時可以代替人民幣行使流通職能,不是親娘,絕對捨不得這樣大手筆地翻著花樣做著吃。

後來,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在村子北邊一座小山上,秋冬之交雨雪霏霏的日子裡,李小丫蛋放學回到家,就能喝到一大碗熱湯暖身祛寒。東北好媽媽崔女士,廚藝教育很是紮實,一碗素湯也能做得有滋有味,熱鍋冷油,蔥花爆香,土豆絲、木耳絲、胡蘿蔔絲略略翻炒,添水大火煮開,勾濃芡、打蛋花、撒香菜,出鍋時香氣能飄出二里地。

後來,李小丫蛋年紀漸長、本事漸大,學會了通過作文溜須拍馬,經常筆酣墨暢地描寫「母親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茁壯成長」,事實上,對於一個一周歲就斷奶的六年級小學生來說,乳汁的味道根本無從記憶,寫作文里滿含激情想起的,全是剛出鍋的破酥糖餅、加了一勺白糖的粘黃米飯、灶膛里扒出的烤地瓜……腦子裡只要想得到,食物的香氣就在鼻尖處縈繞,恨不得立刻回家找媽媽。

來,每逢大考之前,李小丫蛋天天早起用功,崔女士起得更早,那邊,女兒解題背書打嗜睡,這邊當媽的在廚房忙得腳不沾地,熬甜粥、蒸蛋羹、炒嫩豆腐,正餐之前變著花樣端一碗點心當小吃,彷彿不如此不能表達母愛於萬一,不如此不能助力女兒這條鯉魚躍出農門。

再後來,來自蓮花鄉赤水溝子的李小丫蛋一頭扎進了花花世界,一面急於撇清自己的土坷垃出身,一面激頭掰臉地向上爬,兩下里輪番用功,上竄下跳好多年,自以為吃過見過,終於從憨厚卡萌的李小丫蛋成為長為文藝作精李小姐。

4

太陽底下無新事,時尚圈幾年一回潮,餐飲風向也能返璞歸真,這幾年吃貨們紛紛懷念起「媽媽的味道」,李小姐樂得順天應時,每逢節假日沒錢去旅遊自拍發朋友圈的時候,就回家蹭媽媽的飯,一是趕了時髦,二是盡了孝心,三是趕時髦盡孝心的同時還省了錢,四是省錢的同時還顯得又時髦又有孝心。

李小姐忽然理解了泛濫成災的國學班和MBA進修班裡,都把孝順作為做人做事的衡量標準,甚至還要搞出許多痛哭煽情的儀式重點強調,都是飽含著深刻的道理的。真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啊!

只是這頓年夜飯蹭得頗有代價,李小姐廚房裡常年沒有麵粉、吃麵食全靠外購,一下子要包六十六個餃子,還得獨立操作、全手工完成,簡直比年終KPI考核還要頭疼。

雖然頭疼,卻不敢辜負崔女士的希望。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更況從小吃到大,每次回家大包小包好吃的往回拿,讓包餃子就包唄,哪敢有什麼廢話?!

在超市裡買食材的時候,賣肉大姐手腳利索地稱好豬肉,然後熟門熟路地問道,是不是要包餃子,用不用絞成肉餡?李小姐看了一眼血肉模糊的絞餡機,慌忙搖頭說不用不用。

說好的六兩六錢面,六兩六錢肉,多一點少一點都不算六六大順,怎麼能為省幾分力氣偷工減料?活了這半輩子,明裡暗裡佔了爸媽多少便宜,一個笑臉、兩句忽悠、幾件禮物,就能哄得他們眉開眼笑開心好久。這個世界上,真是再沒有比父母更好維護的客情關係。

李小姐決定收回蹭吃蹭喝的想法,拿出維護VIP客戶的敬業精神,制定了詳細實施方案,初五晚上還在心裡全面預演了操作全流程。

大年初六,在崔桂芝女士的監督指導下,李明艷小姐大展廚藝,和面、剁餡、擀皮兒、包餃子,所有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拍了拍手上的麵粉,李小姐的得意和驕傲在心裡開了鍋似的打滾冒泡泡,實在忍不住要自吹自擂一番:媽,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就問你這餃子包得好不好?

崔女士看著蓋簾上站成一排的元寶似的餃子,心中甚至是歡喜,連連誇獎女兒還不忘給自己臉上貼金,好!好!手藝真好!我的女兒我知道,從小心靈手巧!隨媽!

虛榮心強的李小姐,按花樣炫技標準流程拍照、美圖、發朋友圈,獲得了無數點贊,同時還在以後的幾天里,每天下班打電話詢問六十六個餃子下鍋的情況,各種引誘老媽的誇獎。

開始時,崔女士還看在三四十年的交情上略做客套,後來不堪其憂,坦白說女兒呀,這幾頓餃子媽都是咬緊牙關強咽下去的,肉餡沒剁碎,咬不動,鹽放多了,齁咸,面和得不好,登登硬,牙都硌活動了。

李小姐說握著電話,半晌無語,最後說了一聲: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鎮文藝女青年 的精彩文章:

李氏年夜飯操作全流程

TAG:小鎮文藝女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