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戰壕中的人」,還原一戰期間普通士兵的戰地日常

那些「戰壕中的人」,還原一戰期間普通士兵的戰地日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戰爭面前,人類的命運也不外如是。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承平日久,對戰爭很難有多少感覺。從影視中獲得的感受也不那麼可靠,即便是《拯救大兵瑞恩》《集結號》等良心之作,也只能算部分還原了戰爭,雖然導演和演員極力渲染戰爭的可怕和殘酷,但終究知道這不過是做戲而已,而我們只是觀眾。

1916年,兩名德國飛行員跟著一名騎著自行車的男孩前往埃塞克斯郡,尋找墜毀的戰鬥機。

只有親歷者,才能真正感受戰爭的殘酷。遺憾的是,通常我們讀到的軍事史、戰爭史,乃至描述某一場戰爭的書籍,往往著墨於戰役的成敗、戰事的進展以及軍事技術之類的問題,對參與戰爭的主人公——普通士兵的生活與心態鮮有描述,即便有也多是作為襯托。這些著作中,政治家、軍事家是主角,廣大士兵往往只作為參戰或傷亡的統計數字記載在史冊上,至於他們在一場戰爭,甚至數年連續作戰期間的生活經歷、心理感受,以及面對隨時死亡的勇氣和恐懼、在戰爭中激發出的人性和戰友情誼等,遺憾地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歷史遺忘。

法國學者雅克·梅耶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士兵的日常生活》,僅書名就足以昭示這是一部立意新穎的史學著作。書中描述的是那些沒有特權、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普通士兵的戰地生活,作者從親身經歷出發,同時援引了許多戰友的書信、感想和回憶錄,為讀者展現一幅幅真實而悲慘的戰時生活場景。

作者在「前言」部分即開宗明義地提出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話題:「士兵們真的曾經有過日常生活嗎?」事實上,在戰爭期間,「死亡的危險隨時降臨,死亡的可能性不勝枚舉,以至於討論『士兵們的日常死亡』倒是很正常的事」。不過,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士兵們並不是時刻處於作戰狀態,他們也需要在後備陣地休整或在鄉村待命。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只是作戰的工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作為人的基本特徵和基本需要並不因戰爭而消除。

梅耶的描述重點則放在步兵身上,因為步兵不僅佔了軍隊的絕大部分,而且死亡率最高,作戰和生活條件最為艱苦。他們的日常生活讓人震驚。如果說那也能叫做「生活」的話,充其量是一種非人的生活。如作者所說:「戰士們每天過的日子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書中多次出現「地獄」這個詞,把士兵生存的環境比作地獄,將士兵從戰場向後方轉移說成是從一個地獄走向另一個地獄。

死神隨時會降臨,炸彈不時把人炸得血肉橫飛,士兵的周圍遍布死屍,觸目皆是各種奇形怪狀的屍體——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沒有了頭顱——死屍散發的惡臭瀰漫於空氣中,令人窒息、令人作嘔。士兵們不得不時常喝浸泡著死屍的池水,頭枕著死屍睡覺(因天黑和太困而未能辨認出是死屍);從死人身上搜尋可用、可食的物品;行軍中在泥漿里踩出一具具死屍更是司空見慣,有時被死屍絆倒,與之躺在了一起。更可怕的是,成群的蛆蟲在戰壕上方噬食著屍體,發出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響,突然間就如雨點般灑落在蜷縮於戰壕中的士兵身上……這一切給人的精神折磨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倖存者時刻想著,什麼時候死神會來召喚自己,自己死後會是什麼樣。也有人神經已經麻木,企盼能儘早離開這個悲慘世界。

一戰戰場上受傷的士兵

據統計,在1914~1918這4年中,大約800萬法國人應徵入伍,實際參戰的士兵超過400萬,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在前線犧牲。一戰爆發前的1913年,法國本土人口為4100萬,可以想見當時法國的青年男子都難逃此役,當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上戰場的主要是來自鄉下的年輕人。書中稱,在1916年之前,農民階層就成了戰壕里的主力軍,「戰壕里的土地作業讓他們想起自己的出身」。

除了打仗和到後方休整外,士兵平時多棲息在戰壕里,因此需要挖掘戰壕。挖戰壕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有時因缺少工具,士兵不得不用手去挖,雙手挖得血肉模糊。有一首詩寫道:「一定要走進這初冬的戰壕,才知道從前的日子多麼好。戰壕里的生活處處糟糕,整天陷在爛泥里,腳上好像黏糨糊,無處可逃,只有泥漿里的窩棚,那裡連狗都嫌棄。」

至於士兵的形象,書中這樣描述:「他們看起來就像一群真正的拾破爛的人,這群身上滿是泥漿的『拾荒者』,頭髮蓬亂,飢腸轆轆,焦躁不安,臉上戴著防毒面具,頭上頂著風雪帽,身穿軍大衣和沾滿油污的雨衣,披著羊皮依然瑟縮不已。背包、帳篷布、方鏟、鎬頭、廚具、彈殼、武器、軍用水壺、挎包和所有的『兵士裝備』加重了他們的負擔。這群乞丐、腳夫、衣衫襤褸的人,他們也只是在心裡跟自己說說這些苦難。」

士兵的食物有麵包、儘是筋的牛肉、硬如石頭的麵餅,還有糖、咖啡、酒等,綠色蔬菜和維生素則是奢求。由於運送食品的車時常在路上遭到敵人炮火的襲擊,麵包掉到泥漿里,咖啡和湯被灑一地。但這是茫然無望的士兵唯一能獲得的食物,所以他們並不會抱怨。除了飢餓和口渴,讓他們感到難受的還有睡眠。夜間必須輪班站崗,因而無法保證正常的睡眠時間,短暫的睡眠還時常被警報或爆炸聲驚醒。只要夜間相對平靜一些,哪怕是躺在又臟又臭的隨便什麼地方,即使有老鼠相伴,也稱得上是至高無上的享受。

然而,即便士兵的日常生活如此悲慘,卻依然不乏「縷縷光明」。收到親人寄來的信件和包裹是最快樂的時刻,分享著來自家鄉的各種美食,相互傳遞著家鄉的消息。他們苦中尋樂,在戰爭間隙看書、打牌、喝咖啡、抓虱子、寫家信、用炮彈殼製作手工藝品、撰寫小報自娛自樂。

士兵們在朝夕相處後形成了深厚而感人的情誼。戰爭把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聯繫在一起,消除了以往的衝突和誤解,增進了彼此的理解。這種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人物類型,即「戰壕中的人」。他們在同甘苦共患難中建立起相互依賴和相互信任的精神支柱,這使他們增強了忍受非人生活的耐力。印象深刻的是,當一個士兵即將死去,只要有一口氣在,都會將自己積攢下來的財物分給戰友,並希望活下來的戰友帶去自己對家人的思念。在戰爭氛圍中,捨己為人、重情義而輕生命的偉大人性,讀來讓人感慨萬千。

實際上,戰爭進行一段時間後,打仗似乎成了士兵們的慣性。到1916年,他們不再是為了阿爾薩斯而戰,也不是為了毀滅德國,更不是為了祖國。他們打仗是因為他們誠實,因為慣性,因為被逼無奈。他們戰鬥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還有,是因為當第一個令人喪氣的冬天過去、最初的激情退卻之後,他們已經在第二年學會了忍耐。完成了任務讓他們感到滿足,戰勝困難讓他們感到驕傲。

遺憾的是,在對戰爭的遺忘這點上,法國人與其他國家的人並沒有什麼兩樣。1964年春天,一位參加過一戰的法國老兵給一家軍報投書:就在前不久,我想到這個國家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經忘記了那場戰爭,或者他們根本就沒見過,也不知道那場戰爭究竟是什麼,一想到這裡我心中的憤慨就難以平復。事實上,如果沒有親身參加過那場戰爭,又怎能想像這段令人難忘的經歷呢?那些沒有用血肉之軀經歷過它的人,根本沒有資格談論它。

戰爭遠比想像的更殘酷,了解它,並非是要我們記住仇恨,而是通過真實的歷史來展示其殘酷性,警示後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法】雅克·梅耶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愛拿美股說事,白宮緊急回應暴跌不能怪他
美國白宮:特朗普正在關注佛州校園槍擊案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