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Richard Diebenkorn「在抽象和具象間」

Richard Diebenkorn「在抽象和具象間」

「在美國西部海岸曾有一段傳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聚集在那裡的畫家常互相比對討論如何才能不像迪本科恩。」

迪本科恩對德庫寧和克利的深入研究發展出一種直接的隨意性和感受性,同時充斥強烈的個人秉性與氣質,一般的畫家在繪畫光線與質感間常常是泛濫著感性,然而迪本科恩的繪畫更多是理性的樂趣反覆推敲思考得出。就像所有畫家一樣,藝術中直接間接的體驗不經意的激發創作慾望,在不丟失想像和自我氣質里傳達真實性。

繪畫或許、大概、可能、似乎的在藝術中「邊緣化」。貢布里希最後留下那句「能讓批評家震驚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也許正確預言了而今大量濫情的、無病呻吟的、無味的、娘娘腔的、互相吹擂的…藝術圈現狀。卻總也有不經意間的令人興奮的畫喚起視覺藝術的熱點,這時才發現其實大家都還沒忘記繪畫所帶來的愉悅。一個真正偉大的藝術家總能從新的角度切入或許是長期反覆描繪生活中相關的喜悅,一次又一次重複的主題,平平淡淡的生活,沒有戲劇性沒有複雜變化,僅僅是在遊歷中個人遭遇和外部影響進行事無巨細的描繪,迪本科恩做到了,而且是一直。

迪本科恩選擇的角度與他研究的對象德庫寧還有波洛克形成反差,一邊在顛覆巴黎的、畢加索一支的。而另一邊正從塞尚、博納爾、馬蒂斯、克利和蒙德里安入手反覆研究。

他的人像模特常常是女性,有時是他的妻子芬格麗斯,或者由多個模特組合成,他的人像作品有霍珀、博納爾、馬蒂斯等等大師的影子然而最後的呈現依然是走出了自我的風格。我自私的揣度在畫家理性的目光里將人物的「激情性」抹去了,那些甚至看起來誇張的、放蕩的動作肢體居然在筆下傳達出憂鬱感的沉默,多麼純粹「直男」目光

約翰·艾菲爾德曾評論說迪本科恩的畫完全是在描繪無名人物沒有特定的感情或完全的缺乏面部特徵。然而時間證明迪本科恩的感覺一直是那麼的敏銳,正如後來魯斯·費恩說的他清楚的知道該如何抓住自然中最特別的東西。(說繪畫總是需要打一些邊蹭才有意思,常聽到身邊人說你這怎麼畫的不像啊、怎麼塑造得不夠具體、表情神態抓的不夠生動啊…,可後來發現最後最經得起推敲的、最能沉澱下來的往往是褪去金玉其外的「塑造」、「效果」、「誘惑」等,秉承最上乘的藝術是永遠不會讓時間能扒下自己衣服的)

正所謂眼睛背後是思想,思想背後是觀念,觀念背後是本能和文化,畫家的「看」才是他藝術的最根本,你是淫穢的看?還是猥瑣的看?亦或是整體的看?敏銳的看?詩意的看?不同文化滋養下固然有截然不同的觀察之道,不同的觀看方式使梵高和米開朗琪羅技術相差甚遠,畫作卻一樣令人感動。我們往往不能輕易以一種方法論去評判另一種方法論,方法不是根本,而是通往對象的方式,所以前文談到的那些關於身邊人的像或不像、寫實或不寫實我以為並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更願意相信或者說更願意選擇哪種「看」?你相信「所見即所得」,如何能揣測你看不到的東西別人也看不到呢,如此滋生出如今抄襲與借鑒、矯情與濫情、真愛與權衡…往往是需要換一個思路去解讀。常常太相信了別人的看,忘記了一開始自己怎麼去看,常常在乎了別人怎麼想,忘記了一開始自己怎麼想…

說跑了題,總之我青睞這迪本科恩繪畫里的「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gBananaStudio 的精彩文章:

TAG:BigBanana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