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人喝酒居然這麼多門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北京人喝酒居然這麼多門道,喝的不是酒,喝的是舒坦!

北京人過去只認三種酒——老白乾、燒酒和二鍋頭。至於其他的牌子,基本入不了咱北京人的眼。咱北京人喝酒講究只喝二兩,這樣既不會因為喝酒傷身子,又過了自己的酒癮,這裡有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說道兒。

疲乏一天的小哥兒幾個,老哥兒幾個,湊一塊兒胡噴亂侃,張家娘們兒,李家姑娘的葷素一番,真是應了那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任憑有多少煩事兒,此時此刻我就是爺,爺現在的眼裡一切太平。

北京人喝酒,尋常人家,最講究聚會到家中喝酒。這一點與南方尤其與上海不同,上海人請朋友喝酒,講究到飯店,以顯示尊重與大方。北京人如果請的是真正看得起的朋友,到飯店去顯得生分,只有請到中,才把你看成是一家人。

這不是北京人為了節省錢,嫌到飯店喝酒花費貴,而是一份熱情與真情,北京人把家看做是最神聖之地,是向親朋好友顯示的最後一張王牌。北京人家中也不見得多麼寬敞,也要把朋友請到家中聚飲一番。請到家中,與請到飯店去喝酒,是北京人對朋友親熱、信任程度的一道分水嶺。

北京人請朋友聚在家中喝酒,一般是主婦親自下廚,親手燒幾樣下酒的菜,即使色香味趕不上飯店,卻是必須的情意。而且,那菜一定要足量的,寧肯吃不下,也不能見到碟空碗凈。

您要是說今天我饞了,想吃點葷的就酒,那你肯定要點一下幾樣—醬牛肉、豆醬兒、炸小黃花魚,或者涼拌豬耳朵、豬頭肉。咱北京人吃的葷菜就這幾種,您要是在街上聽見誰喝酒吃著什麼紅燒肉,大排骨的,您放心吧,那不是咱們北京人。

要趕上家裡來了至好的朋友,老婆便摸兩個鹹鴨蛋,或切成沿,或乾脆放桌上,哥兒倆一人一個,用筷子頭兒將鴨蛋捅個一分、二分硬幣大小的洞,用筷子一點點兒地夾著吃,說是吃,其實就是每筷子夾一點,咂摸滋味就酒,喝著,聊著,直到面紅耳赤。

要趕上家裡來了會喝酒的,媳婦便得去編排了。弄個蔥花攤雞蛋、買塊豆腐拌小蔥,或是現成的腌蘿蔔皮上碟兒,在就是洗兩條黃瓜放案板上一拍,澆上醬油醋兒或芝麻醬拌,幾盤冷盤就齊了,又省錢又有面兒。

您要是說最近我就想吃點有嚼頭的,吃起來嘎嘣脆的那種,那就要說兩種酒菜了。一個是開花豆,就是蠶豆炸一下。另一個就是炸花生米,油的量一定要控制好。別放太多,這兩樣足夠讓您的咀嚼肌和牙得到充分的鍛煉。

您要是再饞點,想喝酒的時候再搭配個主食,那您只能選一樣,那絕對是烙餅了。尤其是您吃醬牛肉或者豬頭肉的時候,拿大餅一卷,那滋味,叫一個爽,您立刻就會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快感。

北京人喝酒,講究勸酒,酒必須十分滿。一杯滿上、飲下,再一杯緊接著滿上,而且,北京人自己要以身作則,先仰脖一口灌下,熱情懇切而不容置辯讓你必須飲下。

北京人喝酒,喝的就是這痛快勁兒。在家中喝酒,一般不談利害、不涉交易,如果為利害交易,就不會設在家中。因此,在北京家宴中喝酒,能喝出北京人淳樸古老的遺風,那一份快要淡去逝去的真情、友情與純凈美好,讓酒穿腸而過,滋潤了乾枯的心田,燒熱了枯萎的精神,便是喝醉了也心甘情願。

北京人請朋友聚在家中喝酒,如果家中客廳狹小,一般會將酒桌擺放在卧室,床便是座位,主人把隱私毫無顧忌地暴露在外,顯示出一份濃意勝酒的情分。喝醉了,你就倒床呼呼大睡,像在自己家中一樣,才讓北京人舒服、熨貼。

「佛經」「詩經」這些您聽說過,然而北京還有部「酒經」!

酒經一:酒友稱呼

想必您一定聽說過酒鬼、酒膩子,但您知道酒星、酒包嗎?別著急,待我一一為您道來。過去老北京四合院里喜歡喝酒的人多,其稱呼也各不相同。

「酒友」是泛稱,指那些以酒為友,時不常地聚在一起飲酒談天的人,既是一種感情的交流,也是休閑的一種方式。

「酒星」是指酒量很大,但不是天天喝,要喝就喝個痛快,甭管喝多少,也跟沒事兒似的,該幹什麼幹什麼的人,使人另眼相待,一般人不敢輕易和他們坐在一起喝酒。

「酒包」是那些酒量大,每頓兒都要喝上四兩半斤的,而且多是高度的白酒,時不常就高一回。

「酒膩子」相對來說酒量並不見得很大,但天天離不開酒,頓兒、頓兒少不了酒,一天能喝八頓兒,每頓兒也就二兩,酒菜也簡單,一根黃瓜或一把花生米就齊了,有時候就白嘴兒喝,一喝高了准生事兒,是衚衕里最讓人瞧不起的人。

「酒鬼」是對那些嗜酒如命,整天不務正業,除了酒沒有別的,經常喝得醉醺醺人的貶稱,正經喝酒的人很少和這些人坐在一起喝酒。

酒經二:酒友等級

都說人分三六九等,這喝酒的人同樣也有等級劃分,而且各等還有各等不同的感受。不信,您看:這一等為「抿」,就是輕輕地用嘴在酒杯上抿上幾小口,頓覺爽快,最多喝一兩來酒,使人心情舒暢。

二等為「品」,就是用嘴一小口一小口地慢品,二兩酒下肚,給人有一種陶然之感,心明氣爽,恰到好處。

三等為「喝」,三兩的杯子,三口兩口下去後,便有了微醉,一覺睡過來,神志明白,該幹什麼幹什麼。

四等為「飲」,喝酒如喝涼水,四兩起步,喝著、喝著話就多了,兩眼犯直,醉眼朦朧,走起路來腳底下沒根兒。

五等為「灌」,總恨那酒下去的慢,端起杯子仰口而進,半斤酒下去,就大醉了,語言不清,哭笑不能自控,最容易耍酒瘋。

六等為「吹」,喝酒不用杯子,直接用瓶子嘴對嘴,與其說是喝酒,不如說是往肚子里順,一會兒就酩酊如泥,人事不知。

北京人將這甜言蜜語——花言巧語——豪言壯語——自言自語——不言不語,稱之為酒桌上五種境界。

北京人喝酒,講究的是「人間路窄酒杯寬」。

北京人喝酒,講究的是「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北京人喝酒,講究的是冷酒傷胃、熱酒傷肝、無酒傷心——最後一點尤為重要!

咱們再來聊聊北京人經常吃的下酒菜。老北京把最適於喝酒時吃的菜,叫「下酒菜」。

老北京的下酒菜兒,不為吃菜只為喝酒。如此這般,下酒菜的「講究」,也就成了「將就」。將就酒不將就飯,講究簡不講究繁。就為喝酒。

符合此等「將究」的菜,多為冷盤。冷盤無須煎炒烹炸,不必大動干戈,又叫「小菜兒」。

老北京還講究「先茶、後酒、飯後煙」。先茶清口,後酒助興,飯後一支煙賽過小神仙。按這樣的講究,下酒菜兒該在茶後飯前。飯前上酒菜,酒菜多冷盤,這就有了「先涼、後熱、一道湯」的排場。

真到了講排場的時候,下酒菜就不能將就了,得跟著講究。一講究,叫法也變了,「下酒菜兒」講究成了「冷盤」。

平常來兩口兒,有盤兒五香花生米或小蔥兒拌豆腐也就結了,由此可見,「下酒菜兒」當是「家常菜」「實惠菜」,「可口菜」「百姓菜」。

北京人不管事業有成,還是腰纏萬貫。可跟朋友喝起小酒兒,依舊一口兒家常下酒菜兒。一約就應,一叫就到,跟這樣的朋友喝酒。那是真喝酒,喝起酒來都香。

老北京家常下酒菜兒

花生米

拍黃瓜

開花豆

鹹鴨蛋

煮花生

煮毛豆

爆鹽蘿蔔皮

小蔥拌豆腐

油炸花生米

家常炸排叉

小河蝦

豬頭肉

芥末墩

咯吱盒

剛說了北京人的下酒菜,咱們接下來看看酒膩子的下酒菜,您肯定會被驚到的!反正我是跪了!

石子兒(若干):這種東西一般被隨意放在兜內,也有個別的放在特製的小布包內,一般每個大概5-6錢重,表面粗糙。喝酒的時候放在酒館的小碟內,然後倒上飯桌上常見的醬油、醋、辣椒油等作料。和石子泡在一起,喝酒的時候拿出來舔舔。用者一般多見的於農民和小販。1950年-1988年。1978年後大多採用鵝卵石,少數採用雨花石做材料。

大鐵釘(1枚):大小約在6-8公分,少見的也有10公分或者以上的。這種東西一般隨意放在兜內,或者用細繩懸掛在脖子上。前者喝酒只去一些有醬製品的地方,例如麵館等地方,因為當時的醬基本上都免費(少量的)。然後用大鐵釘蘸著醬,邊喝酒邊吸允鐵釘。而後者往往是什麼場合都能應付,在夏天的時候身上往往會出很多汗,鐵釘掛在胸前往往沾滿了汗鹼,等喝酒的時候直接叼在嘴裡,吸允汗鹼,靠汗鹼上的鹹味來解決酒菜兒問題。而且閑來還能用來剔牙。用者一般多見於工廠車間的工人以及流氓和混混兒。1965年-1982年

銹鐵釘(1枚):大小約在6-8公分,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大鐵釘的前身,用者只是為了其上面的鐵鏽作酒菜之用。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帶到單位以外的公共場所或者家中使用。等一頓酒喝完,一根滿是鐵鏽的大釘子往往被舔得非常亮,放在兜里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大鐵釘了。用者一般多見於鐵路工人及少數的拾荒者。1967年-1985年,1980年後改為使用鋼釘。

花生米(1粒):首先說明,這種喝酒的人很有涵養,不是因為只有一粒,而是就圖那種心氣兒。一般只用於家中自己或者和周圍的鄰居街坊喝酒,而且都是些往往是上了年紀的人。用法是在喝酒之前先把花生掰成兩個,然後再把兩個掰成四個,四個掰成八個,如此一來,一直掰到幾乎成粉狀為止。喝酒的時候用食指尖兒蘸上一小粒放在舌尖舔舔。這裡有一個老理兒,如果一人的花生粒吃完了向對方要幾粒的時候對方一定要給,而且在給的過程中還要說:「給!你這個菜虎子!」用者一般多見於老一輩退役軍人和離退休幹部。時間可追溯到解放前,最晚見於1987年。

大鹽粒兒:中國最古老的飲酒方法了,很少有人使用,在當時的條件下也很難弄得到。用法一般在喝完最後一滴酒後口含那麼一點。用者多見於車老闆兒(趕大車的)。時間可追溯到中華民國前的光緒年間。最晚見於1993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北京小吃有600多種,您知道多少?
漢族根,蒼涼魂——陳漢軍旗單鼓舞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