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德經》中一句十分經典的話,卻被後人誤解數千年

《道德經》中一句十分經典的話,卻被後人誤解數千年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他的哲學思想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內容都記載在《老子》這本書中,因而這本書在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老子思想學說的集中體現,概括來說有三個關鍵字:一是「自然」,即事物本來的樣子,天生的樣子,事物按照本來的樣子生長,就能夠達到最佳的狀態;二是「無為」,即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但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三是「道」,道即規律,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是最基本的規律。

在《道德經》的第五章,有一句十分經典的話,在後世廣為傳頌,但卻誤解頗多,這句話便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老子思想學說的一種體現,有著很深的含義,但很多人卻將其誤解為: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是一樣,將普通老百姓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不過這種理解是十分錯誤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這句話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本意為: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它說的,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公平的道理,所有眾生,在天地的眼中,所有百姓,在聖人眼中,都是平等、一視同仁的。

換種說法,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都隨其自然發展,聖人對待百姓亦是如此。也就是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干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兒秘史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猛將被抓,咸豐帝在城牆上一看,頓時開心不起來了
太平天國早期十分強悍,但後期變得很弱,原因很簡單

TAG:星兒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