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興趣這東西,孩子到底怎麼才能有?懂了「心流」你就明白了!

學習興趣這東西,孩子到底怎麼才能有?懂了「心流」你就明白了!

說孩子到學習,很多爸媽都是一腦門官司:

「我孩子就是不喜歡學習,一寫起作業來,就雞飛狗跳,玩起手機來,倒是廢寢忘食。」

「小孩子就得大人看著學,學習這件事本來就是痛苦的,你不逼他,他就永遠不想學」。

但,學習真的是痛苦的事,孩子學習真的就得大人逼著嗎?


不可思議的「心流」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心流理論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對此持完全相反的觀點。

30年前,他完成了一本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的著作《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事後你們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爬山、游泳、打球、玩遊戲、閱讀、演奏樂器、工作、學習,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典型的心流活動。

米哈里認為,心流,是以一種心理上的最優體驗,一旦你享受過這種體驗,就會有「上癮」般的感覺,讓你不斷努力去獲取那種身心愉悅的感受。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花兩個小時去做一道題?

對此,真心媽媽自己深有體會。

我高中時,特別喜歡鑽研數學題,每次碰到難題,都會一頭扎進去,做上一兩個小時,直到做出來為止。

剛剛好我的同桌,就是個數學學霸,好多我覺得困難的題目,她都能飛飛快地做出來。她每次見到我滿臉痛苦地一次次嘗試各種解法,有時急得不行,有時煩得不行,就想打斷我:「別做了,別做了,我告訴你,兩分鐘就做出來。」每次都被我拒絕。

之前很多年,我都認為當時拒絕別人幫助,是「面子」問題,但又不是特別確定,因為每次做題的過程雖然相當痛苦,但是千辛萬苦做出來之後的感覺,卻又輕鬆,又快樂,覺得哪怕再花上兩小時,也是值得的,而且下次遇到難題,我還會一樣努力去做。

直到讀到米哈里的《心流》,我才明白,花一兩個小時去做出一道題,就是典型的心流體驗。過程雖然痛苦,結果卻讓給我帶來巨大的滿足感。

而且直到現在,我仍然特別享受這種體驗。比如有某個階段,工作量比較大,我會說:「最近真是忙死了,我得減少工作量。」然後新工作來了,我馬上又興奮起來:「不錯不錯,這樣的活兒我喜歡!」

我在自家兩個孩子身上,也經常觀察到同樣的現象。

有一次,上六年級的小兒子開心做一個關於共享單車的小研究,其實我有點覺得,共享單車的話題,有各種思考角度,對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實在是難了點。他自己卻不覺得,從早晨開始,就上網查資料,查到了各種數據,然後又對我和真心爸爸做「訪談」,問我們如何看共享單車的投放量、共享單車被毀的事等等,最後足足花了五個小時,完成了一篇有數據、有觀點、有分析的小研究報告,自己開心地鬆了口氣:「真是不容易呀!」

大兒天真剛上初中時,有時遇到難題,會來找我幫忙,後來他看初中畢業已經好幾十年的文科生媽媽做起題來也並不輕鬆,就不再找我,全都自己做。有時候他自己也著急,做不出來,就出來喝點水,吃點零食,然後回去繼續做,遇到特別困難的題目,甚至會做到夜裡12點,第二天一早,又痛痛快快地爬起來去上學,從不抱怨。

當然,他們兩個,也都從來沒有讓爸爸媽媽遭遇孩子「學習興趣」或者「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愛學習?

很多爸爸媽媽找我們討論孩子學習的問題,都充滿煩惱:我家孩子就是沒有學習興趣,學什麼,都得逼著學,我該怎麼辦呢?

其實我想,問題很可能就在於,爸爸媽媽們自己就認為學習就該是件痛苦的事,從小就逼著孩子痛苦地學習,讓孩子完全沒有辦法從學習中獲得愉悅的心流體驗。

這有點像成人的婚姻生活和育兒生活。有的家庭,愛情不足,兩個人從來沒有體驗過在家庭和婚姻生活中體驗到過「心流」,所以日子越過越累,越過抱怨越多,而且越過質量越差;有的爸媽,育兒方法不足,從來沒有在育兒生活中體驗到「心流」,所以會覺得帶孩子特別煩、特別累。但是經常體驗到「心流」的夫妻和爸媽,就會覺得,有這麼愉悅、幸福的感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孩子也是一樣。學習當然是辛苦的,每天七點就得到學校,辛辛苦苦上好多個小時的課,回家還有作業,有的孩子還有各種課外班、興趣班要上,說孩子學習不辛苦,那真是大人站著說話不腰疼。

但對於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的孩子來說,這些辛苦,都是「享受」,對於從未感受過樂趣的孩子來說,這些辛苦,就只能「忍受」。所以,有很多人一離開學校,才再也不想學習。

真心爸媽認為,要避免孩子「忍受」學習,而不是「享受」學習,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從一開始,就引導孩子去追求「心流體驗」,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愛上從學習中獲得的愉悅體驗。


如何幫孩子獲得心流體驗?

那麼,大人如何幫孩子獲得心流體驗呢?米哈里在研究中,發現樂趣的出現主要有八項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積極的體驗時,至少都會提及這些元素中的一項。這八項元素是:

第一,面臨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第二,能夠全神貫注於這件事情;

第三,這項任務有明確的目標;

第四,這項任務有即時的反饋;

第五,能深入而毫不牽強地投入到行動之中;

第六,充滿樂趣的體驗使人覺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

第七,進入「忘我」狀態,但心流體驗告一段落後,自我感覺又會變得強烈;

第八,時間感會改變——幾小時猶如幾分鐘,幾分鐘又可能帶來像幾小時那樣豐富的體驗。

他認為,正是這些元素,「結合成一種深刻的愉悅感,帶來無比的報償,並擴展成極大的能量,僅僅是感覺它的存在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真心爸媽認為,對於孩子來說,這些元素,其實最初不是出現在孩子的知識學習活動中,而是出現在他小時候的各種遊戲活動中:

比如搭一組積木,專心致志、不被打擾地地搭上好一會兒,然後享受到「搭好了」的喜悅;

比如,自己翻一本圖畫書,想像其中的故事,假裝和人物對話,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後從書里出來,會覺得好像是離開眼前的世界,到另外一個時空做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這些愉悅的體驗,會一點一點地在孩子的內心存儲下來,然後某一次,他認識了一個新的字,或者學會解一個新類型的數學題,感到特別愉悅,他會馬上識別出,這是我小時後經常體驗到的感受,我喜歡它!

一旦孩子能從學習中體驗到這種熟悉的愉悅感,那麼學習對他來說,就不再是又辛苦、又痛苦、需要忍受而沒有絲毫享受的事了。

但恰恰也正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一些爸爸媽媽努力做的,就是影響孩子體驗「心流」的事,比如孩子用心搭積木,大人會去打擾他,幫他搭或者帶著他搭,孩子想在睡覺前看書,大人卻覺得睡前看書沒效率,非得找個其他時間,去培養孩子定時閱讀的習慣,孩子想自己嘗試某個小任務,大人卻告訴他:「你做不好!」

如果最初的遊戲活動中充滿了打擾、強迫和否定,孩子就很難從遊戲活動中體驗到心流。而且如果大人習慣了這樣不停「管」孩子的模式,等孩子開始上學,這個模式又會自然字延續到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讓孩子的學習活動,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項無法自主也無法不斷獲得小小的「心流體驗」的事,那麼孩子學習興趣不足,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所以,真的不要再跟孩子說「學習本來就是痛苦的事」,別再「逼著」孩子學習了,因為對能從學習中找到樂趣的人來說,學習不僅不痛苦,而且還特別愉悅,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體驗到愉悅,而不是讓他們不得不學習忍受「痛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媽育兒新說 的精彩文章:

TAG:寶媽育兒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