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煌壁畫中的盛世大唐

敦煌壁畫中的盛世大唐

天寶八載(749),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充任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這是他第一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當他途徑敦煌時,受到敦煌太守的邀請,在此做一個短暫停留,並參加了太守舉辦的宴會。

這是一個月朗風清的夜晚,一路鞍馬勞頓的岑參在這個邊陲小鎮得到放鬆,酒酣耳熱之際,他寫下一首《敦煌太守後庭歌》:「敦煌太守才且賢,郡中無事高枕眠……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黃金錢,此中樂事亦已偏。」

這是歌舞昇平的敦煌,也是繁榮富足的大唐。今天的我們,仍可以從千年前的壁畫中,領略到大唐盛世的種種風采。

歌舞昇平見證盛世繁華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重用賢能,從諫如流,整飭吏治,完備制度;同時休養生息,勸課農桑,積極發展經濟,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由於修訂了法律,減輕刑罰,反而促使社會秩序穩定,最少的一年全國只有29人判處死刑。百姓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大治的理想境界,史稱「貞觀之治」。

莫高窟220窟正是開鑿於這樣一個理想時期。在窟中壁畫樂舞圖的畫面中央燈樓下方留有明確的開窟紀年題記「貞觀十六年(642)歲秋」。此前兩年,「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代大將侯君集已率領大軍平定了高昌叛亂,絲綢之路沿線較為平安。

220窟是敦煌豪族翟氏家族所開鑿的家窟,因此較為華麗壯觀。壁中樂舞圖表現的是東方藥師琉璃凈土世界,圖中以音樂和舞蹈來供養藥師佛。從這幅敦煌壁畫最大的樂舞圖中,我們也可以一窺大唐歌舞的優美與精巧。

燈樓旁邊的4位舞者動作各不相同,卻都身披長長的飄帶,與頭髮一起飛舞在半空中,顯示出舞蹈者動作的激烈。她們彷彿正在場地中高速旋轉,帶動著飄帶和頭髮飛舞起來。據中國舞蹈史專家考證,幾位舞者所跳很可能是唐代頗為流行的胡旋舞。這種舞蹈由康居沿絲綢之路傳入長安,很多大畫家和大詩人都欣賞過,白居易就曾在《胡旋女》一詩中描繪舞蹈旋轉之快——「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唐代也出現了許多善跳胡旋舞的名家,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自不必說,另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人物竟然是安祿山。一個體重超過兩百斤的胖子,為了取悅君王,在小小的蒲團上飛速旋轉、靈活起舞,令人忍俊不禁,但一想到日後唐王朝的種種劫難,又有些心生感慨。

胡旋舞

值得注意的是,據史書記載,胡旋舞者在旋轉時需要踩在一個兩尺左右的圓球上,以安祿山的體型,如何能在小小的圓球上保持平衡,成為歷史的謎團。直到莫高窟中樂舞圖現世後,有學者考證了諸多唐代壁畫的場景,推測史書或是誤將「圓毯」記為「圓球」。

舞蹈有旋轉之美,音樂自然也不落俗套。唐代樂隊規模龐大,樂器種類繁多,除了中國傳統民樂,還有很多傳自西域的樂器,羯鼓便是其中之一。羯鼓在唐代樂隊中地位較為特殊,到開元、天寶年間,羯鼓演奏者已經開始擔任樂隊指揮的作用。原因無他,自是因唐玄宗喜愛,據說他為了演奏羯鼓,還專門譜寫了相應的樂章。

在畫面右側的樂隊中,有一個類似琵琶的樂器——阮咸。阮咸是中國傳統樂器之一,相傳因魏晉名士阮籍的侄兒、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善於彈奏而得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件以人名來命名的樂器。畫面中的阮咸,因形似花朵而被命名為「花邊五弦阮」。曾有人質疑花邊五弦阮只是畫家的藝術想像,現實中這樣的樂器根本無法彈奏,但今人已經將莫高窟壁畫中出現的所有樂器加以仿製,事實證明,花邊五弦阮完全可以勝任演出需要,由此也可看出唐朝音樂技藝的高超。

帝王圖真假之辨

同樣在220窟中,還有一幅令人驚訝的壁畫作品——帝王圖。之所以說驚訝,是因為看過這幅圖的人都發現該圖與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傳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歷代帝王圖》極其相似。

相隔千里的長安與敦煌,為何會出現畫風如此相近的作品?這就要從唐朝的繪畫風氣說起。唐朝時畫家與畫匠分工並不明確,作畫多是帶有實用性和目的性,畫家的自覺創作較少,因此長安城中著名畫家的風格,很容易被各地畫工爭相模仿。閻立本及其父兄皆在朝廷供職,最有可能接觸到皇帝,因此他所創作的帝王圖無疑是當時最權威的摹本。

據趙聲良副院長推測,貞觀十六年(642),閻立本已在朝為官,但還沒有擔任右相,閑暇時間應該較多,其《歷代帝王圖》正是在此之前所創作,然後被長安的畫工傳到敦煌。

有趣的是,關於這幅《歷代帝王圖》,還有一件學術公案。目前我們在波士頓博物館所看到的《歷代帝王圖》其作者仍有爭議,有學者說是閻立本真跡,但也有專家指出是後世畫家的摹本,這種客觀臨摹的畫作,已經達到幾可亂真的地步。

《歷代帝王圖》(局部)

趙聲良曾親自前往波士頓觀察過這幅畫,全圖呈現出兩種不同風格,也就是說,現存畫作至少有一段是後人臨摹的,但也有可能兩段其實都是後人的摹本。

這裡便出現了兩種改寫歷史的可能性。如果波士頓館藏的《歷代帝王圖》是閻立本真跡,那麼敦煌的帝王圖創作年代稍晚,這是沒有疑義的。但如果波士頓館藏《歷代帝王圖》是後人摹本,而且創作時間又在閻立本之後的幾十年,那麼敦煌的帝王圖就成為目前存世最早的一幅帝王圖。

無論是哪種情況,《歷代帝王圖》高度接近閻立本原作的風格,對於研究其創作藝術風格仍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敦煌的帝王圖與《歷代帝王圖》,除了人物相貌和體態動作相似外,尤其值得注意的便是皇帝的冕服。古代帝王服裝上有所謂「十二章紋」,依《周禮》記載,分別為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仔細觀察敦煌帝王圖的皇帝服飾,左右兩肩位置各繪有一個圓圈,一側圈內是三足烏,代表太陽;一側是玉兔,代表月亮;此外服裝上還有山嶽和龍紋;前襟部分有很多花紋,為藻紋;衣服上白色小點形成的小花形,像粉米;在袖口位置上,依稀可辨「亞字形」,是為黻。這樣,我們至少可以從這幅畫中數出7種紋樣,至於其餘的紋樣,可能因為剛好不在圖中的服裝位置,也可能因為年代久遠模糊難辨。正是這種種細節的推敲與鑽研,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讀者報》「綻放最美年華 奏響心靈樂章」才藝大賽徵集活動已經圓滿結束。接下來便是評選工作,然而智慧的成果,不止需要一個釀造者。因此,我們的評選由才藝大賽組委會提出候選名單,即日起至3月1日期間將所有入圍名單在「第一讀者」微信公眾號上接收讀者網路投票,再由大賽組委會進行評分,根據綜合評定產生最終獎項,並於2018年3月中下旬在報紙上登出獲獎名單。

因此,請各位讀者朋友為自己喜歡的作品投上寶貴的一票吧~

來源 《讀者報》

作者 小古董

圖片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讀者 的精彩文章:

楊不易:廢墟之上

TAG:第一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