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越來溪畔,「楷書始祖」顧野王最後的情歸之處

越來溪畔,「楷書始祖」顧野王最後的情歸之處

「越溪百年」,僅是「越來溪邊」公眾號的一個敘說越溪歷史的欄目名,把今天的這篇拙文歸於其內,實在是委屈有「江東孔子」之稱的顧野王老先生了,因為再過一年,也就是2019年,就是他誕辰1500年紀念了。

135編輯器

顧野王(519—581),原名顧體倫,字希馮,吳郡人。因仰慕西漢馮野王,更名顧野王,希望自己能像馮野王一樣在文學方面取得不俗成就。他是蘇州的文化大儒,亦有「楷書始祖」之稱,為吳地歷史上一位有傑出貢獻的代表人物。1500年之後的今天,你、我、他的每一筆每一划中,仍留有他深深的印記。

25歲的他,已是當時的太學博士(太學是漢代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受梁武帝之託,奉命編撰字書。他認為「文遺百代,則禮樂可知;驛宣萬里,則心言可述。他「總會眾篇,校讎(chóu)群篇」,搜羅考證漢魏齊梁以來古今文字形體、訓詁的異同,編撰成「一家之制」的《玉篇》30卷,共收16917字,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書訓詁,解說頗為詳細,為中古一代巨著。與以小篆為字體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相比,《玉篇》更接近於現代字典的形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這也成為他一生取得的最偉大的成就。

然而顧氏的原本《玉篇》在宋代就已亡佚,國內現存《大廣益會玉篇》已不是顧野王編著的原本。近期,顧野王版本的《玉篇》在消失多年後現身日本,其第九卷的唐代抄本在京都國立博物館進行展出。據稱,在日本流傳的唐代《玉篇》抄本現存數卷,已被指定為國寶級重要文物。

顧野王善書法,隋唐時,與歐陽詢等同為初唐書法「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就是他的入室弟子。顧野王很看重這個弟子。有一年夏天,顧野王聽到蟬的鳴叫聲,就叫虞世南題詠。虞世南提起筆來,詩句就寫出來了:「垂緌飲清露,流響出踈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顧野王連聲叫好,他說:「此子沉靜寡慾,當享大名於天下。」

顧野王畫得一手好丹青,擅長人物,尤工於畫草蟲。宋徽宗趙佶曾得其《草蟲圖》,稱為精工之作,著錄於《宣和畫譜》。

顧野王才高八斗,文武皆能。比起「戲說」中那位會功夫的唐伯虎來,顧野王的武略還有文史記載。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之亂時,野王回到家鄉召募鄉兵,隨義軍赴建康增援,向大眾陳述君臣大義,抗辭作色,見者莫不為之動容。

宋朝王安石贊曰

廖廖湖上亭,不見野王居

平林豈舊物,歲晚空扶疏

自古賢聖人,邑國皆丘虛

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餘

顧野王仙逝後,葬于山清水秀的蘇州石湖南岸,越來溪西側,現越溪街道轄地蘇州國際教育園內,原地名下舟村。越溪,成為他最後的情歸之處。從蘇州職業大學8號門進入,沿顧公路向北約200米,左拐過橋便是佔地四十餘畝的顧野王墓區。

南北走向的神道上立有顧野王銅像,高2.8米,底座高1.4米。底座上鐫刻有介紹顧野王事迹的碑文。顧野王墓佔地約50平方米,封土存高1.5米,直徑10米。墓旁有大石五塊,其中有兩塊不僅體積大,石質、色彩亦不同,頗為奇特。東側斜卧的一塊巨石長6米寬3米,平均厚度超過1米,為淺黃色石英砂岩,根據密度和體積測算,這塊巨石起碼有30噸。北側平卧的是2米見方的鐵褐色石英砂岩石塊,石上依稀可辨鐫有清代嘉慶八年(1803)一代儒宗錢大昕所書「陳黃門侍郎顧公之墓」。

根據歷代地方志記載,當地百姓皆稱這些巨石為隕石,顧野王墓因此又被稱為「落星墳」,意指顧野王為文曲星下凡。顧野王最早的墓碑碑文由虞世南所寫。墓前的神道牌坊,於1966年被毀。石坊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徵明之子文嘉的「蘇台十景圖」中有記載,當時為十景之一。

顧野王墓1957年曾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墓園於2011年得到修繕。站在顧公神道上,眺望上方山楞伽塔,顧公野王銅像和「落星墳」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成為越溪一道不可多得的文化風景線。

感謝由高福民先生撰寫的蘇州職業大學《重修顧野王墓記》,為我們整理了歷史上關於顧野王墓的頗多記載:

唐陸廣微《吳地記》云:在橫山(歷史上吳山、上方山、七子山等山脈的總稱)別隅,平地不起墳。

宋范成大《吳郡志》卷三十九記道:梁顧野王墓在吳縣楞伽山下,近越來溪,紹興間,其碑石雖皴(cūn)剝斷裂,尚巍然直立,後為醉漢推仆,石碎於地,今尚有存者。

明高啟《顧野王墓》詩曰:南朝舊碑倒,墓近樵蘇道。應興讀書堆,離離總秋草。看來碑石倒地的情況至明初依然。

清順治九年(1652),顧氏後裔顧炎武至上方山謁顧野王墓,有《同族兄存愉拜黃門公墓》詩序有曰:盧襄《石湖志略》曰,墓上有一巨石橫卧,可二丈許,石上古松一株,似蓋,湖上望見之,即知為野王墳。

清嘉慶年顧震濤《吳門表隱》卷一記道:平地起山,穴後一石如屏,旁有石如幾如印,上有古松,禱可療疾。右有鐵佛,唐初得之土中,左有石如舟。

當地人相戒云:「寧可赤腳奔,莫踏顧公墳」,成為當地的一句諺語。

註:本文根據史料整理而成,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越來溪邊 的精彩文章:

TAG:越來溪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