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典型小病例回顧-強直性脊柱炎

典型小病例回顧-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AS)是一種以中軸關節為主的全身慢性進行性炎症。本病原因不明,男性多見,男女比率約為5:1,多發病於10~40歲,以20歲左右發病率最高,90%的病人HLA-B27抗原陽性。

臨床表現:本病發病隱匿,全身癥狀輕微,起初多為下腰部、骶髂關節或大腿後側隱痛,脊柱晨起僵直,活動後可緩解。病程較長,可達十數年,最後關節強直,頸部活動受限,胸腰椎後突畸形,同時可累及周圍大關節。當關節完全強直以後,疼痛可以緩解。

影像學表現

X線表現:本病起初常從骶髂關節下2/3開始,對稱性發病,早期表現骶髂關節面模糊,出現一過性的關節間隙增寬,隨後關節面侵蝕破壞及軟骨下骨硬化,出現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硬化。

脊柱改變,由於椎體前角受累、破壞、硬化出現典型的「方椎」;韌帶及關節囊受累廣泛鈣化,呈現「軌道征」或「手推車征」,脊柱出現典型的竹節樣改變,但椎間隙不受累。強直性脊柱炎病人寰樞關節半脫位,但發病率低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椎間小關節及韌帶受累,小關節面硬化、融合,出現關節強直,脊柱後突畸形。

髖關節受累:髖關節是強直性脊柱炎周圍關節受累最常見的部位,一般雙側受累,主要表現為關節面硬化、囊變,關節間隙變窄,但股骨頭形態一般正常。

其他關節如肩關節、膝關節、恥骨聯合均可受累。韌帶、肌腱附著處可發生破壞、增生、骨化。

CT:CT顯示骶髂關節早期改變優於平片,早期主要表現骶髂關節面蟲噬樣破壞,繼而出現關節面硬化,間隙變窄,晚期關節間隙消失、融合。

MRI:能直接顯示軟骨破壞、滑膜增厚和關節積液,MRI顯示椎角炎性改變優於其他檢查。

病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烏合,裁縫屆的攝影扛把子
丑萌玩具爆紅的由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