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看到「紅海行動」里的斷肢,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放聲大笑

看到「紅海行動」里的斷肢,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放聲大笑

春節檔,好一出大戲。

紀錄不斷,格局多變。

在《唐探2》反超《捉妖2》四天後,《紅海行動》口碑效應也完全發揮出來,昨日成功逆襲,拿下單日冠軍。

看到「紅海行動」里的斷肢,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放聲大笑

但Sir今天不想談電影。

Sir想談談看電影的人。

Sir 的同事@Enter. 在看了一場《紅海行動》的早場後,有幾句話,不吐不快。

以下情節絕無虛構,如有雷同,純屬我們見多了。

文 | @ Enter.

為了避開各路觀影人馬,在下初七才去影院貢獻票房,結果早場也幾乎滿座。

出乎意料,在經過大量「分級」、「暴力血腥」的討論之後,仍然有不少家長帶著小孩子前來觀看這部准「R級」電影。

在下身後就坐著一位目測只有六、七歲的小男孩,電影還沒開始,就發動了「踹椅子」技能。

心灰意冷.jpg

雖然影廳人多,小孩子也不少,但幸而電影情節緊張、動作戲多,各種轟炸爆破機槍等音效蓋住了此起彼伏的聊天和打電話,觀影氛圍還算尚佳。

不過,看到大銀幕上各種血肉紛飛、肢體破碎的畫面,還是不由地為身後的小朋友擔心。

被子彈打碎的耳朵,被匕首切開的脖子,斷臂斷腿處的血肉傷口,一巴士的死屍,還有石頭被撕碎的半邊臉……

看到「紅海行動」里的斷肢,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放聲大笑

石頭受傷的情形類似《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雙面人

小孩子看完這些,真的不會害怕、反胃、睡不著嗎?

電影結束後,大家看得意猶未盡,散場時紛紛討論電影劇情。

扶梯旁有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商場的暖風讓他白胖的臉上浮出兩片紅暈。

小男孩一邊費力地把胳膊套進羽絨服里,一邊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還炸掉了兩根手指頭,一根掉了,一根還在那耷拉著,哈哈哈。

媽媽幫兒子拽了一下衣領,臉上也洋溢著愉快的笑容:「對對對,還有那個炸掉一個胳膊的,哈哈哈。」

現在回想起這個畫面,仍然覺得可怕。

可怕之處不在於,一個十多歲的孩子看到殘肢大笑。

可怕之處在於,他的母親沒有意識到任何問題

這個十多歲的男生不像更小的孩子一樣,被直接、暴力的血腥畫面催生出生理性的恐懼。

他將進入青春期,面臨價值觀的建立

他可能不清楚這些戰士為什麼在異國土地上拼殺,他可能不明白一場戰爭會摧毀多少生命和家庭,他可能也沒有意識到斷指、斷臂會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災難。

看到「紅海行動」里的斷肢,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放聲大笑

在他模糊的、不成熟的意識里,反戰電影成了一部喜劇

此刻,一個稍有理智的家長,都會及時地給孩子做出糾正。告訴他什麼是痛苦,什麼是死亡,什麼是犧牲,告訴這些血腥畫面是讓人無奈且不安的悲劇。

但這位母親做了什麼?

「對對對,還有那個炸掉一個胳膊的,哈哈哈。」

我們不能斷言,一個孩子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會變成怎樣。

但我們可以斷定,他對「暴力、血腥、殘肢、疼痛、英勇、犧牲」感到快樂,與他的父母直接相關

有沒有發現,在我們的電影院,許多人,無論孩子,成年,他們的笑,經常成為一種詭異的存在。

去年曆經波折,在年底才公映的《芳華》同樣靠強大口碑斬獲不俗票房。

故事開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講述了文工團青年在複雜歷史環境下的動蕩一生。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活雷鋒」劉峰對林丁丁表達愛意,被指責為「耍流氓」,上級領導對他進行了侮辱式的審問。

身穿綠軍衣的領導,拿著一把扇子,坐在劉峰面前,低著頭含著胸,聲音壓得低低的,語氣裡帶著一絲好奇,一絲得意,一絲窺探——

「啟發你一下啊,女同志是不是都穿那種緊身的小內衣?這種小內衣,是不是背後都有個紐襻什麼的?……細節啊,咱們聊得是細節。」

看到「紅海行動」里的斷肢,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放聲大笑

黃軒沒有台詞,但演得極佳,坐在椅子上,無聲地忍受著。

最恨不過英雄受小人所辱。

但我看的那場,卻在「內衣」這段台詞處發出陣陣笑聲。

不是暢快大笑,四處傳來的笑聲很像銀幕上的「領導」,有一點窺探之後的滿足,有一點不言而喻的興奮。

淫笑,這是我第一反應的詞。

再進一步,我不是說笑不可以。

正如有的觀眾所言:一個人看電影的情緒,不該由電影,他人決定。看悲劇,他可以笑,看喜劇,他可以哭。

但注意這句話,大聲的笑和哭的前提下,是一個人。

個人情緒在公共場合,要注意表達。

就好像我們在大馬路看到一個人,他可能是因為特別高,特別矮,特別瘦,特別胖,我們能當面「笑」他嗎。

別說笑了,就是拿著手指指著他,都是不禮貌的吧。

那為什麼在電影院,在黑暗中,我們就如此放任自己的情緒呢?

小孩不懂?大人還不懂嗎?

小孩不懂?大人不能很好地引導嗎?

時間再往前推,2016年底,紀錄片《生門》舉行了一場放映,電影聚焦於發生在中國婦產科醫院的故事,每一幀都是真實的血淚。

現場嗚咽聲此起彼伏,坐在我身邊的女生更是嚎啕大哭,淚流不止,哭狀令人極為驚訝。

劇情緩和時,她擦乾眼淚,掏出手機聊微信,彷彿之前失控的淚人已經消失。

不久,鏡頭轉向農村,家境窘迫的農村男人回家借錢,破舊的鄉村、帶著濃重口音的語言、尷尬不自然的交談……讓女孩發出一陣陣快活的笑聲。

她躺在座椅里,彷彿看到了什麼新鮮好玩的東西

看到「紅海行動」里的斷肢,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放聲大笑

以上種種都是在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電影是視聽語言,是最通俗的藝術之一,它能夠跨越大量障礙,風行於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語言,卻能引起共鳴。

陳老師當時這句話,很多觀眾擊掌叫好。

電影就是電影 而並不是說這是一部中國電影

所以它有較低的評價標準

看到「紅海行動」里的斷肢,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放聲大笑

但我在看來,這話,不僅是對電影創作者說,也是對觀眾說。

當一個中國觀眾看電影的時候,他究竟在看什麼?他究竟想要得到什麼?

難道只是有聲地釋放情緒,若不能大哭,就選擇大笑?

戰士斷肢、英雄受辱、弱者求生都能成為笑料,成年人笑容滿面,他們養育的孩子自然也喜上眉梢,如此往複循環。

這個詭異的笑話,我實在笑不出來。

看到「紅海行動」里的斷肢,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放聲大笑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