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什麼決定了你會和哪些人成為朋友?

是什麼決定了你會和哪些人成為朋友?

是什麼決定了你會和哪些人成為朋友?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我們生活在社會裡,也憑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與他人連接。所以馬克思才會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在社會生活中,除了親人愛人,朋友大概就是我們可以描述的最廣泛的一類人了。

然而,我們也都知道,並非人人都可以成為朋友,尤其是相對親密的朋友。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你會和哪些人成為朋友呢?這就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了。

交朋友就像談戀愛,裡面充滿了投射和選擇

親情、愛情和友情,是人們常常談論的幾種情感類型。一般來說,親情是基於血緣的,所以生而為人,我們無從選擇。事實上,看過越多人的悲歡離合就越是發現,即便是在最糟糕的家庭里,最殘酷的環境中,我們對親人的感情都是很難完全切斷的。

這是人的弱點,卻也是人的強悍之處。我們總是擁有在最無情的事件中,在最微茫的情境下,不放棄「愛」的能力。無論對方如何,無論環境如何,我們都不願意也不甘心失去自己內心那個「愛與被愛」的希望。而這就是人。這份希望走向反面就是糾纏和死不放手的執著。而走向正向,則是內心一份不熄滅的光。

愛情和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與親情都有類似之處的。不同的是,愛情和友情,是我們出於自主的願望去選擇的情感關係。所以,這兩者都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因此交朋友,某種程度上,也很像談戀愛。

那麼,我們的內心又是根據什麼去選擇朋友的呢?這就要說到「投射」了。投射,並非是人與人關係中的「必須」,然而,我們是人,是人就有著人的局限性,所以,它幾乎可以說是「必然」。

潛意識的特點是趨利避害,無論我們是否有意識地選擇朋友,在潛意識裡,我們都會自然的傾向於選擇那些對自己有益的人去交往。這個有益未必是現實利益,也並不是說每個人的朋友關係,都是在擴展「人脈」的意思。而是說,我們總是無意識地把內心需要,而意識層面又無法滿足自己的東西投射出去,從而在外界捕獲到那些我們內心需要的資源。

第一種常見的朋友關係是「陰影」投射,每個人的人格面具底下都是各種各樣隱藏的陰影。每次說到陰影,都有很多人不愛聽,覺得這就代表不好的意思。然而,心理學上的陰影並不一定是我們意識或者道德層面認為的「不好」的東西。

舉個例子,小A是一個文靜溫婉的姑娘,說話輕聲細語,待人友善和氣,因而人際關係各方面都很好,她對自己也很滿意。但她不知道的是,正因為滿意,帶有權威性的決斷力和領導力就成為了她的陰影。而這個陰影恰恰可能限制了業務能力很高的她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而她又是渴望成功的。所以,她就把這個陰影投射出去,她的朋友里大部分都是說一不二的所謂「強悍女漢子」的類型。所以投射也未必都是不好的,相反意識到自己在投射陰影,也可能發展出自己的相關特質。比如小A依然可以是一個溫柔可親的人,同時也可以成為一個在需要時刻能夠展現和發揮決斷力的優秀領導者。

第二種交往類型也屬於陰影投射,但它走向了關係的反面,塑造了一種相愛相殺般的朋友關係。這種投射往往是壓抑嚴重和交往雙方陰影互相匹配的結果。比如,小B和小C互相看不順眼很多年了,幾乎從孩提時期,兩個人就各種互相懟。但是有趣的是,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兩個人儘管工作生活各方面差異特別大,卻始終保持著彼此交往的關係。而且一段時間不見面,好像還缺點什麼似的。見了面,回去之後,還是各種吐槽,然後,下次還要繼續見面,繼續交往,繼續「做朋友」。拋開現實層面可能的利益因素不談,這其實很可能是一種「反向朋友」關係。

為什麼說是反向朋友關係呢?那就是兩個人很可能都是內心對陰影壓抑很大的人,因此自己不但完全無法了知自己的陰影面,甚至還可能對陰影面充滿了負面情緒和認知。因而,內心被強烈壓抑的陰影無處可去,就必須得在外在找到一個可以呈現的存在,否則就很可能心理衝突大到無法承受而崩潰了。這是我們的心理結構中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類似的情況還有,你總是遇到同一個類型的討人厭的同事,或者你在生活中總是遇到某些奇葩變態的鄰居等等,一次兩次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社會太複雜什麼樣的人都有。但是如果「總是」出現這樣的人這樣的事,而且這種人還偏偏都喜歡跟你作對,那這就很可能是內心壓抑的陰影的表達了。所以這樣的關係,雙方常常都是彼此陰影的具象化存在。

所以,我們的潛意識總是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試圖去平衡內在的各個衝突面向,試圖與意識達成和解,直到這些部分再也無法彼此相容,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就出現了。所以心理問題也好疾病也好,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奈的本能的調節方式。我們的本意從來不是讓自己「出問題」或者「生病」,而是裡面的「衝突」已經大到不可調和了,才只能用這種病態的方式來表達。

第三種情況是,對自己不夠滿意的人,更容易努力試圖交往「優秀」的人,也就是「理想自我投射」。

舉個例子,小D最近感覺很難過,因為又被一個同事「撅了」。她說,她很喜歡這個同事,因為她長得婉約秀氣,說話談吐大方,典雅又幽默,充滿了一種小資的高雅氣息。可惜這位同事卻幾次婉拒了她做朋友的邀約,說家裡事情多,不願意一起出去喝茶逛街。為此她非常傷心。

而小D在療愈中慢慢看到的是,她又一次陷入到了理想自我投射里。她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同事,而是她渴望成為的理想的自己。她希望自己就是那樣一個「各方面都很高級的女人」。而現實里,她對自己也有很多不滿,覺得自己離「高級」太遠了。

與壓抑陰影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在於這種情況里的人,常常不是壓抑陰影,而是活在陰影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無法看到自己人格面向的價值,因為人格面向已經都是陰影了。所以看到的自己,怎麼看怎麼都是不好的。然而,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那樣,潛意識總是會試圖去調節自己的,所以它總會想辦法做些補償。

怎麼辦呢?意識層面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好啊,那就只有把「好」投射出去了,在別人身上去看。所以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非常非常渴望跟那些「更好」的人做朋友,而一旦受挫也會非常沮喪。因為他失去的並不是一個交朋友的機會,而是更進一步地自我否定。

那麼,第四種情況就可以叫做反向理想自我投射了。也就是說,跟上面的情況相反,一個人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於是只交往比自己「差」的朋友。這個評判標準往往是個人化的,因為事實上我們無法衡量兩個人誰更好誰更差。我們能夠衡量的至多是某方面的特質,比如過分在意外貌的人會選擇不那麼漂亮的朋友,過分在意聰明的人會選擇比較「笨」的朋友。他們往往對朋友看不起,或者很輕視,但是奇怪的是,他們身邊卻總是充斥著這個類型的朋友。

所以,處於這種心理狀態的人往往是不自覺地在朋友關係中「完成理想自我的實現」的。因為每次在身邊的人身上看一圈,得到的都是一個結論,那就是「還是我最好」。所以,這種情況也可以說是一種陰影投射,是那部分不夠真正自信的自己,總是渴望在他人身上得到印證的表現。

當然,既然我們說了交朋友就像談戀愛,那麼朋友之間是需要講究個緣分。這個緣分,一方面是外在的機緣,比如你偶然遇到一個很喜歡的人,互相留了電話,本來很大可能性繼續發展的。結果你突然外派去了美國。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就像談戀愛,不是你想跟他談戀愛的人,對方就一定也願意跟你談的。同樣地,也不是每個想跟你談戀愛的人,你都會跟他們談的。你可能會覺得對方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你就是「沒感覺」、「不來電」。這裡面的因素可能很多,比如興趣愛好共同語言甚至是三觀是否相容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內在機緣的一部分。而我們的問題常常出在了在被拒絕的時候,會把這種情況與「夠不夠好」聯繫起來,因此感覺自尊被挫傷。然而事實常常並非如此。因為機緣本身也很多面,從這個角度說,雙方的內在投射和需求是否匹配,也可以說是一種內在機緣。

朋友關係,無法建立在「不能運載的投射」上

上面我們談到的投射,都是從潛意識趨利避害的角度出發的,這種投射往往不會太離譜,對方可能並非完全如同你的投射,比如沒有那麼理想化或者也沒有那麼陰暗面,但至少會有某些契合點。所以上述投射大多數時候還是可能建立關係的。

但並非所有情況都是如此。還有一種投射是單方面基於主觀想像或幻想的,這類投射常常就成為了對方「無法運載的投射」,因而,也很難建立起正常的關係來。

舉個例子,剛了解身心靈的時候,認識了不少人。其中有位朋友讓我推薦一位道家老師,說是想學站樁之類的功法。我就推薦了。沒想到幾個月後,這位老師打電話跟我說:「孩子,你交朋友得注意呀,社會不比學校,一定要多長個心眼,不能什麼人都信。」我很納悶,不知道怎麼回事。

了解後才知道,原來是我推薦那人自從加了這位老師的微信,有事沒事就騷擾對方,各種插科打諢,噓寒問暖,好像把自己當成了「自家人」。她的說法是這樣有名的人自然都是高處不勝寒的,他們需要的不是「乖學生」,而是可以跟他們以平等方式相處和分享心靈感悟的「朋友」。更糟糕的是,她還可能對道家功法存在某些不恰當的想像,諸如涉及男女雙修之類的,因此給出了很多不恰當的性暗示。所以,這位老師只好把她拉黑刪除了。

這就是典型的「無法運載投射」的情況。當你投射的事物,是對方完全沒有或不認可的東西的時候,那麼「無法運載」的情況就發生了。因為即便是再包容的人,也無法配合某些超越底線的幻想投射。

工作性質原因涉及心理心靈和類似工作的人,似乎都更容易遇到這種來自他人的主觀想像性投射。這個時候另一個情況就產生了,那就是投射是否能夠被運載跟關係定位有關。

舉個例子,幾年前在上海工作的時候,曾遇到過一個來訪者認為自己是耶穌再臨,而我是他的十二門徒之一。所以,他每次尋求我的治療,只是幫助我成長和進入天國的一種方式。我了解到他在生活中並沒有因幻想導致的工作生活困難,不是精神分裂的癥狀,就接受了他的案例。

療愈中發現原來他的父親在母親孕期跟其他女人私奔了。所以他生下來就沒有父親。那時候恰逢基督教在國內廣泛傳播擴展到農村,苦悶無助的母親就加入了教會尋求心理的平衡。而他也從那時候開始偷偷幻想著自己是耶穌了:被父親拋棄的感覺因而被「母親是神聖受孕」自己是「天父之子」取代了,傷痛感也就得到了很大緩解。直到近期父親再度出現打破了原來的平衡。

作為療愈師,我對此是完全理解和接納的。就像那個故事裡說的,療愈師就是那個「能夠陪你蹲下來一起做一朵蘑菇的人」。所以我不會一開始就跟他說,你不是耶穌或類似的話,因為療愈是需要過程的,面對真相是需要時間的。

他需要時間逐步接納父親母親和自己各自的真實,也需要逐步接納三個人之間真實的關係並真正與自己的生命經驗和解。所以,我接納他對我有幻想投射,也願意陪伴他成長到有力量走出這個保護性幻想。我也相信他的內在力量和個人能力都很強,是可以逐步走出來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而今天這個分享也得到他本人許可。因為他現在已經會開自己玩笑了,更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帶給更多人啟發。當下是真正值得滿意的時候,誰還需要沒完沒了地幻想呢?

事實上這種情況遠比人們想像得更普遍。「救世主」是人類一個普遍共有的集體無意識原型。在我的工作中,回溯出基督意向的人也不止個位數了,有些人之前完全不了解基督教故事也會在遇到某些問題的時候回溯到相關情況,其他各路大小神仙就更多了。這並沒有什麼不正常或不好的,也不需要被排斥,它只是人類共同的集體心理的一種正常而普遍的反應。對個人來說無所謂真假,只是如實如是地在人類集體無意識里存在著也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和生活。

催眠療愈里有一句重要的箴言是「故事不重要,療愈效果最重要」,無論回溯到什麼,合格的催眠治療師最後一定會帶回當下,直接面對想解決的問題或想提升的面向,當下真正能夠得到療愈和轉變才是療愈的目的,而故事顯然只是個橋樑或者說切入點。

所以,關係定位本身很重要,不是那位道家老師不如我包容,而是關係不同,我很佩服他的清晰堅定與果斷。有些在諮詢和療愈中可以運載的投射,在生活中的關係里就是不合適的。像上面的例子,如果他當初不是我的來訪者,而是我的同學或同事,我是不會接受他用耶穌幻想來框定我們的關係的,因為我沒有運載這個投射的責任和義務。在生活中,在這類幻想的投射下,真實的「人」是無法被看見的,生活里的關係也沒有可建立的前提和基礎。

歸根結底,朋友和愛人一樣,都是我們身邊的一面鏡子,照見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潛意識和無意識。而我們會和什麼人成為朋友,也在提醒我們去看到那個更真實更完整的自己。所以,認識自己是一個不斷深入的有趣過程,越是走得深,越是會發現時時處處都有可學習的功課,也越是會發現自己身上種種的無意識底層代碼不知不覺就運作了。所有我曾探討過的「問題」,又有哪個是「我」沒有的呢?因而,也就越是要提醒自己,更加謙卑,更加臣服,也更加篤定,更加精進。

療愈空間

傾聽生命,訴說心情

連接你我,行走世間

聯繫我們看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慕棉 的精彩文章:

TAG:慕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