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謝穎夫:大型醫療機構IT人才「招、留、培」實踐與建議

謝穎夫:大型醫療機構IT人才「招、留、培」實踐與建議

這是2017年度回顧與展望專題的第18篇文章

全文字數:2000餘

專家卡片

謝穎夫

高級工程師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

信息中心主任

兼任中國電子病歷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遠程醫療技術分會委員;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健康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互聯網醫療分會委員;雲南省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雲南省醫院協會互聯網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昆明理工大學信息與自動化學院研究生導師。從事醫院信息化工作28年,國內外公開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專著4部。參與或主持國家、省級科研項目5項目,獲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在研國自然項目二項。主要研究方向為:醫院信息化、醫學圖像處理,數理統計及分析。

隨著醫療信息化的發展,醫療機構和從事醫療IT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長,對一些懂得醫療流程和IT技術的高端人才的爭奪甚至達到了白熱化。我們常常聽到醫院、企業抱怨現在招人難、留人難、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通過查閱網路和走訪部分高校相關專業院校我們了解到,雖然每年高校IT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有數十萬,但真正能夠滿足醫院、企業需求的畢業生並不多,導致用人單位轉而以高成本爭奪現有從業人員,造成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留人困難。

1

人才定位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定位問題。本文以我院為例做些分析。

作為醫院的IT部門,我們希望工程師在業務層面既懂得醫療流程、又寫得了代碼、上得了系統,在情商表現能與臨床科室無障礙良好溝通。然而現實情況是這樣的人才既少、且貴。

怎麼辦?

首先,我們結合當地的環境和資源情況,對IT部門人力資源做頂層設計。

在人才層次方面,所需要的大部分人才是初級人才,少部分高級人才;

在類別方面,按照工作崗位把人才分為三類、五個崗位。其中三類是:開發工程師、網路工程師、IT運維工程師,五個崗位按照國家工程技術職稱排列包括: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針對人員的素質考核兩個方面問題,一是與人溝通的能力,二是實際操作能力。

按照這一框架,我們首先可以對現有人員進行分類,將現有員工按相應的能力、崗位對號入座。其次按照工作要求比對、查找,進而發現我們缺什麼。在此基礎上來設計部門的人才規劃和培養計劃。

2

那麼人才從哪來呢?

我想起臨床通過醫學院附屬醫院培養學生的經驗。

我院是昆明理工大學的附屬醫院,同時與雲南大學保持著良好的學術聯繫。是否可以走和高校長期合作的方式,培養我們想要的人才呢?

這一想法獲得了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從2014年開始,我們多次走訪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大學的相關領導和老師,發現高校對IT人才的培養存在學科過窄、集中在傳統計算機及相關學科、課程體系設計以學術研究(而非就業化)為導向等現狀。

通過多次溝通交流,我們與高校達成了「實習生」輸送機制——兩所高校每年安排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到我院實習。一方面讓同學們了解醫院的工作環境和流程,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對學生做出考察,在他們就業前進行有目的的雙向選擇。

通過這個模式,我們也將醫療機構對IT人才需求的培養方向反饋給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在IT人才培養模式上的轉變,例如為適應醫療IT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高校在一些專業(比如醫學信息、生物醫學工程等)上開闢了醫療IT技術門類及分支科課程設置,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知識儲備。

與此同時,我科也派出兩名碩士研究生導師帶教兩個大學的研究生,培養高層次人才,並鼓勵科室成員參加國家在職研究生考試,完成在職學歷教育,走自身培養的道路。雙管齊下,齊頭並進。

3

成果

通過以上機制的運行,幾年下來,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在兩所高校一共帶教培養出四名醫療IT專業的研究生,為科室輸送五名研究生,引進澳大利亞留學研究生一人,科室員工有四人完成了學歷提升(其中一人在讀);在科研方面,我們培養的研究生開發完成了腦卒中系統、手機BI系統、醫院資產管理系統、B超圖像降噪系統、機器人運維知識庫、心電圖波形分析模型以及單病種數據分析、乳腺鉬靶微鈣化電影像學計算自動分析等科研項目,其中大部分進入實用環節,並申請了軟體著作權。在工作方面,我院派出的工程師參加了由省衛計委主持的互聯互通對接項目,對接其他上級主管部門要求調取醫院信息系統數據的工作,基本取代了原來需要開發公司工程師來做介面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證了工作質量,節約了資金費用,受到省衛計委好評。

另外,幾年來通過帶教實習同學和研究生教育的方式,信息科作為主要研究基地申請到兩項國家自然科研項目,完成省級重大項目一項,省校合作項目一項,獲得科研資助經費80餘萬元。通過培養科室職工走提升學歷的道路,在科室樹立起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

通過與高校的合作,使我們醫療IT既能接觸到科技發展領域的前沿知識,又可以把我們在工作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碰撞,擦出思維的火花,往往一個好的思路、一個好的點子就是在我們與大學的教授們、學生們一起組織的學術沙龍或者研討會上碰撞出來的。

由我們帶教、實習後沒有留在醫院而走向其他行業、走向不同工作崗位的學生幾年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一名還工作成績突出,被學院提拔為院校的系主任。

4

寫在最後

總結幾年來的人才培養之路,我們認為要培養既能適應醫院工作要求、又掌握IT專業知識的人才,可以通過結合自身培養及以高校合作的模式來實現,這樣塑造的人才有幾個優勢:

(1)親自培養輸送的人才對醫院業務比較了解,學習目的針對性強,學成後對崗位適應性強;

(2)通過接收高校實習同學、帶教研究生的模式,可以從人才中「好中擇優」,實現雙向選擇,且一旦確定後人才的穩定性較強,跳槽量少;

(3)與高校建立合作模式可以針對一些關鍵、尖端科研問題開展研究,實現醫院科研短板的突破。

-END-

文章來源:e醫療2017年第6期

回顧與展望專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醫療 的精彩文章:

廈門:著力高位嫁接,補齊醫療短板

TAG:e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