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精品之殿本探秘

古籍精品之殿本探秘

原標題:古籍精品之殿本探秘



武英殿老照片

所謂殿本,是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簡稱。因刻印書籍機構設在武英殿,故名。也稱殿版。所刻書籍以刻工精整、印刷優良著稱。



武英殿在今北京故宮西華門內北迤。據《宸垣識略》說,武英殿崇階九級,環繞御河,跨石橋三,前為門三。內殿宇二重,前貯書版。北為浴德堂,即修書處。其後為井亭。清代定鼎之初,曾設刻書房於太和門西廊下,揀旗員中諳悉清文者充之。凡《資治通鑒》、《性理精義》、《古文淵鑒》諸書,皆翻譯清文以行。直到順治十二年(1655)刻印《資政要覽》,十三年(1656)刻印《內則衍義》,仍未提及武英殿。康熙十二年(1673),命廷臣補刻前明經廠舊有的《文獻通考》漫漶版片,始於武英殿實施。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武英殿開館校刻《佩文韻府》,從此成為內府常開的修書印書機構,是清帝的御用出版機構,是清代影響最大的官刻本。


咸豐二年(1852)成書之內府抄本《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武英殿修書處》稱: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奉旨於武英殿設立修書處,由內務府王大臣總其成。下設兼管司2人,以內務府官員兼任。設正監造員外郎1人,副監造、副內管領1人,委署主事1人,掌庫3人,委署掌庫6人。設書作、刷印作。書作司界劃、托裱等職;刷印作管理寫樣、刊刻、刷印、摺配、裝訂等職。此後,大凡欽定、御制、敕撰諸書及正經、正史群籍,均由武英殿校定版行。但前後共刻書多少,無法準確統計。


與前代內府相比,它獨具風格特色,刻書內容廣,涉及經學、小學、數學、樂律、文學、藝術、目錄、金石等門類的著作,集中反映了當時學術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刻書質量高,開精寫、精校、精刊之風,且刻畫和套印技術超越前人。如《萬壽盛典》刻本,繪製了大典的宏偉場面、眾多人物。《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中三十六幅山水版畫精妙絕倫,套印有雙色、三色及五色。殿本多用開化紙,書品寬大,印刷墨色之光澤莫不盡善盡美,書名大多冠有「欽定」、「御纂」等字樣從乾隆朝武英殿開雕諸書的諭旨,如乾隆四年(1739)雕《十三經註疏》版、《明史》版、《廿一史》版;十年(1745)雕《明紀綱目》版;十一年(1746)雕《國語解》版;十二年(1747)雕「三通」版;四十八年(1783)雕《相台五經》版,可以充分看出武英殿刻書之多之快。此外,武英殿還制木活字253500個,排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武英殿所刻印的書,其開本之大方,寫刻之工緻、紙張之優良、墨色之光澤,堪稱盡善盡美。特別是乾隆十二年以前武英殿所刻書尤佳。真的有他的手,殿本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階級傾向,有些古書上的文字被別有用心地改掉,這與清代大規模禁書的政策息息相關。


嘉慶以後武英殿刻書漸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殿內版籍因2次失火俱成煙灰。目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已經成為拍賣場上的寵兒。聚珍版叢書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於乾隆三十八年詔令儒臣編纂的一套精緻的書系,共有138種,2411卷。這年年初,乾隆皇帝詔令侍臣:將《永樂大典》中,「實在流傳已少,其書足資啟牖後學,廣益多聞者,即將書名摘出,撮取著書大旨,敘列目錄進呈,俟朕裁定,匯付剞劂。」《四庫全書》館總裁大臣們接旨以後,即組成編纂班子,從《永樂大典》一書中按照皇帝的要求分列應刊、應抄、應刪三類書籍,其應刊、應抄諸書於審定之後繕成正本進呈御覽,並派武英殿員外郎劉某等具體承辦絹板、紙片、界畫、裝潢、裝幀以及監刻諸書事宜。


清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內府開始雕印從《永樂大典》中首批輯出的四部書籍,共二十卷:《帝范》、《漢官舊儀》、《易緯八種》、《魏鄭公諫續錄》。歷時四個月,四部書全部雕印完成,世稱聚珍版初刻本。確定應刊的書籍堆積如山,總管大臣金簡感到壓力很重,「不惟所用版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需時日」,於是,他提出由內府組織工匠雕造木活字排印這套書籍,到乾隆三十九年五月,金簡率領武英殿工匠日以繼夜地雕鑿出木活字共計二十五萬,按照《佩文韻府》詩韻進行分類,每排完一部書,即印出樣書一份,交翰林校刊處校對,校對無誤以後即著手正式排印書籍。一部書排印多少份,通常由皇帝或內府主持其事的官員奏呈後確定,不僅印刷的部數明確,而且從紙張到函套到包角用料以至書套里縫用線等都指示得十分詳細。如:「為裝潢上傳《庭訓格言》清文一部,漢文三部。每部一套一本,做藍仿絲套,藍仿絲面頁,黃絹簽,包角,穿線。每套用仿絲三尺二寸,里縫四寸,面頁七寸,共用藍仿絲二十尺。」


最初用這套木活字印出的書籍,稱為活字本。一生以風雅自居的乾隆皇帝覺得活字的稱謂不雅,特地賜名聚珍;用這套聚珍版活字印行的書籍,因稱為聚珍本。由於初刻本與聚珍本在版式上基本相同,故統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據清乾隆年內府朱格抄本《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目錄》記載,到清乾隆三十九年,聚珍本書籍已刊刻了一百二十九種,包括:經部三十一種,史部二十六種,子部三十三種,集部三十九種。武英殿聚珍本叢書始印於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止於乾隆五十九年,歷時二十餘年,共印行了一百三十四種書籍,二千三百九十三卷,一千四百二十冊;加上初刻本四種,共計一百三十八種,二千四百十四卷。


清嘉慶八年,又排印了八種聚珍本:宋呂祖《大事記》,清鄂輝《欽定平苗紀略》,清王履泰《畿輔安瀾志》,清齊鯤《續琉球國志》,清阿桂《乾隆八旬萬行盛典》,清董浩《西巡盛典》,清和 《吏部則例》,清乾隆敕編《欽定重舉千叟宴詩》。這八種書在版式、裝幀、裝潢上與聚珍版略有不同,故世稱聚珍版單行本。


清宮遺存的聚珍版叢書非常精美:《武英殿聚珍版書》一百三十種,一千三百六十八冊,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九年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皇帝在《御制序》中詳細敘述了聚珍版書問世的經過:「校輯《永樂大典》內之散簡零編,並蒐訪天下遺籍不下萬餘種,匯為《四庫全書》,擇人所罕睹、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資考鏡者,剞劂流傳,嘉惠來學。第種類多,則付雕非易。董武英殿事金簡以活字法為請,既不濫費棗梨,又不久淹歲月,用力省而程功速,至簡且捷。考昔沈括《筆談》,記宋慶曆中,有畢升為活版,以膠泥燒成。而陸深《金台紀聞》則云:昆陵人初用鉛字,視版印尤巧便。斯皆活版之權輿。顧埏泥體沉,熔鉛質軟,俱不及鋟木之工緻。茲刻單字計二十五萬餘,雖數百十種之書,悉可取給;而校讎之精,今更有勝於古。所云者,第活字版之名不雅馴,因以聚珍名之,而系以詩:稽古搜四庫,於今突五車。開鐫思壽世,積版或充閭。張帖唐院集,周文梁代余。同為制活字,用以印金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乾隆為何要禁止《大義覺迷錄》?
古版畫的研究 喚醒遺忘的古籍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