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南聯大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楷模

西南聯大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楷模

原標題:西南聯大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楷模


西南聯大從1937年平津淪陷後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至抗戰勝利後複員北上(1937年11月1日-1946年7月31日),前後共計八年,為戰時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人直到今天依然活躍在各個學科領域(1955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部委員中出身於西南聯大的有118人,占學部委員總數473人的24.9%。參閱周發勤等:《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貢獻》)。


西南聯大不僅培養了李政道等大批自然科學家,而且也培養了何炳棣、鄒讜、王浩等人文科學家,還養育了像殷海光這樣具有思想家氣質的學者。西南聯大的存在對於分析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活動有重要的意義。

正如一位西南聯大學生所言:「西南聯大便具備了雙重意義。一個是表面的意義,那當然就如其名稱所揭,是一個『學校』,是一座研究學問、傳授知識的最高學府;但在另外卻還有一重不為人們所見的隱潛意義,那就是一個醞釀輿論,領導思想的中心。



西南聯大


這一面雖然潛隱不露,非能一望而知,但卻是西南聯大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意義』。若棄此不顧,只談上課講學,那實在不能算是了解西南聯大。」(張起鈞:《西南聯大紀要》,見《當府紀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第13頁,台灣,南京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年十月)

西南聯大的設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同時也說明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在政府決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西南聯大設立的動議直接來源於胡適等人,1943年1月2日蔣夢麟致胡適的一封信中說:「弟則欲求聯大之成功,故不惜犧牲一切,但精神上之不痛快總覺難免,有時不免痛責兄與雪艇、孟真之創聯大之議。數月前在渝,孟真怪我不管聯大事,我說,不管者所以管也。」(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中冊,中華書局,1979年5月) 七?七事變前夕,蔣介石邀請了許多國內知名人土在廬山舉行國是談話會,當時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都應邀參加,同時還邀請了大批教授前往,如陳岱孫、浦薛鳳、庄前鼎等。


事變後,北方各校紛紛去電告急,要求幾位校長返校應變。當時留在北平的教育界著名學者、教授李書華、陸志韋、查良釗、羅隆基、梅貽寶、鄭天挺等21名教授聯名致電廬山談話會,要求守土抗戰。 7月17日梅貽琦電告清華教務長潘光旦「今早重要會議,當局表示堅決,並已有布置。」(同上)在這樣的情況下,三校遷往湖南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此事經三位校長回南京和教育部進一步磋商後決定實施。


8月14日,教育部密電梅貽琦、顧毓琇:「政府擬在長沙設臨時大學,特組織籌委員會,敦聘先生為委員……」(同上)


8月2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致梅貽琦一封公函說:「奉部長密諭,指定張委員伯苓、梅委員貽琦、蔣委員夢麟為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楊委員振聲為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秘書主任。」

梅貽琦接信後,立即赴長沙進行籌備工作。


長沙臨時大學即為西南聯大的前身,1938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陷落,武漢告急。


後經蔣夢麟親自請示蔣介石,才決定將長沙臨時大學遷往雲南省會昆明,1938年4月2日,教育部以命令轉知:奉行政院命令,並經國防最高會議通過,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7月1日正式啟用關防。


西南聯大在昆明前後約八年時間。1946年7月,西南聯大返回北方,分別重建清華、北大、南開大學。

當時,國人對西南聯大的成功有高度評價,認為這是「寬容精神」的結晶。在國家面臨危亡的歷史時刻,那些教授身上表現出的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精神,實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西南聯大的成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筆精神財富,我們今天迫切需要對聯大精神,聯大風格進行深入研究,以發揚中國知識分子的真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史微言 的精彩文章:

大禹治水,始定華夏版圖
從東晉桓溫的喬裝報仇,到漢中張扣扣殺人

TAG:哲史微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