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靈修科學研究3:身修、心修、靈修┃袁勁松 思維腦師

靈修科學研究3:身修、心修、靈修┃袁勁松 思維腦師

簡單講,身修就是身體修鍊修行,心修就是心理修鍊修行,靈修就是靈智修鍊修行。如果再複雜一點講,身修、心修、靈修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比如作為手段的身修,可以用於靈修的目的,印度的瑜伽術,中國的太極拳都有鍛煉提升靈智的效果。所以,當我們在談靈修時,需要先在邏輯上有清晰的描述界定,如果定義都搞不清楚,最後修來修去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有可能走火入魔。

如果再深入到具體操作層面,身修、心修、靈修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魚龍混雜,讓人真偽難辨。以單純的身修為例,假如一個人體弱多病,有人建議他堅持長跑鍛煉,有人建議他參加瑜伽鍛煉,還有人建議他學習站樁鍛煉,這三種身體鍛煉方法,一個是大動、一個是小動,一個是不動。到底那個方法能健身,每個方法達到的效果有什麼差異呢?一般人很難分辨清楚,即使親身體驗修行後,也不明白背後的原理奧妙。

身修之學,作為人體最簡單直觀的修行技術尚且如此複雜。可想而知,看不見、摸不著的心修、靈修更是神秘玄奧,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東東。

從一般性認知來講,靈修泛指與我靈、天靈有關的修鍊修行。從專業角度來講,是以靈修為目的,以身修、心修、靈修為手段的修鍊修行。例如跑步是一種身修手段,但它對靈智的修行幫助不大,瑜伽也是一種身修手段但卻用於平和心態、提升靈智的目的。

從廣義上講,現代比較流行的知識學習、對抗辯論、思維訓練等都屬於靈修手段,當然靈修手段也可以用於身修和心修的目的,只是具體訓練功法會有比較特殊的設計,比如現代體育足球、籃球、跳水等競技項目中,有許多鍛煉方法都與思維訓練有關,教練會要求運動員通過思維冥想,一遍遍在腦海里練習標準正確動作。實踐證明,這樣的「白日夢」訓練效果反而大大高於單純的賽場練習。

在古代,人們為了尋找提升靈智修為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但歸根結底無外乎身修、心修、靈修這三大類手段。相傳,釋迦牟尼為求大道29歲出家。他先是禪修,從學阿羅陀迦蘭,達到「無所有處定」。阿羅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為不滿足於此而退出;又從學郁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別,住於「平等寂靜」的知見,感到心似乎與「不動的真理」合一。禪定雖是心的鍛煉,但出定後又回到動搖不停的心,所以禪定自身是盲目的。這仍然無法解決問題,他還是離開了。

後來釋迦牟尼又選擇了苦行,苦行流行於印度各個時代,主張折磨不凈的肉體達到解脫,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時間深入極端苦行,摧殘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為他將喪命。最終他認為苦行也無益,因無法達到覺悟與涅槃,所以放棄。他回憶起小時候在樹下的初禪體驗,認為這可能有所幫助。於是他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蘇耶妲的乳糜之供。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一棵菩提樹下,鋪上了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坐著,發誓說:「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他便這樣在樹下思維解脫之道,終於在一個夜裡,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而成了佛陀。

據上座部所說,成道前,當他努力調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其「十魔軍」有:色慾;不樂梵行;饑渴;貪愛;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著;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諸天無法戰勝「魔軍」,也曾有修行者投降。最終釋迦牟尼以「慧」戰勝「魔軍」。

釋迦牟尼成佛的傳說雖然真實性因當事者已作古無法考據,但就我們所看到的內容而言,包含了身修、心修、靈修等諸多事迹。例如禪定屬於心修,苦行屬於身修,菩提樹下悟道屬於靈修。

從科學的角度講,如果拋去宗教神話的面紗,釋迦牟尼悟道成佛並非如佛教所誇張的那樣由凡人變成了神仙,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前生後世無所不知,舉掌碎星辰,一念滅諸魔……但是,我們同樣也不能簡單地將悟道成佛後釋迦牟尼還視為一個普通常人。在體能上,一個10秒鐘能跑完百米的人不是常人;在智能上,一個能創立相對論的人也不是常人。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釋迦牟尼經過艱苦的身修、心修、靈修後,自我一定發生了某種質的飛躍,用宗教術語來表達就是:悟道後是「佛」(弗人也),悟道前是人(與你我一般)。

在今天,通過身體的運動鍛煉可以改善提升人的體質這已經是一個常識。所謂身修,就是對身體的修鍊,其過程就像是把鐵礦石煉成鋼鐵一樣,身修者的身體與常人的身體會存在一些質的差異。以此類推,心修者的心理與常人的心理會有一些質的差異,靈修者的靈智與常人的靈智也會有一些質的差異。如果一個人,同時涉及身、心、靈三重修行,那麼最後的結果就不是簡單的1+1+1=3,也有可能是大於10,或者大於萬。當然,每個人的修行結果也與其天賦高低,功力深淺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在古代,人們靈修的目的一般是想超越芸芸眾生,成為神仙。現實證明,所謂的神仙,除了曾經存在於宗教傳說,神話故事中外,近五千年來後人雖前赴後繼狂熱追隨修行,但卻無一人成功。世界各大宗教典籍中,都不曾出現過凡人成神的歷史記錄。有鑒於此,我們在研究靈修時,可以把「神」這個因素排除在外。這就像雖然人類無法解釋宇宙世界是怎樣被創立的,但這並不等於說一定存在某個「神」在冥冥中為人民服務。

在歷史上,當「科學因」取代了「神鬼因」,這不僅是人類智力上的一大進步,而且也是人類心理上的一大進步,從此之後人類可以自信地面對未知世界,而不必崇拜某個偶像神來排解內心的焦慮恐懼壓力。

同樣的道理,身心靈修行也只有超越萌芽期的「鬼神因」,用科學的邏輯思維去解讀分析深層次的客觀規律,才能真正成為一門造福普羅大眾的實用技術,而不再是少數宗教人士壟斷的,用來裝神弄鬼的玄法秘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邏輯頭腦力 的精彩文章:

邏7思維眼裡的「身心靈修行」 ┃袁勁松 思維腦師

TAG:邏輯頭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