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不讀與不度

不讀與不度

笑笑生:李懷乾先生,字襲明,1968年生於山東臨沂。「漢紙數字水墨印刷全流程技術」創建者,潛心研究中國傳統圖書裝幀方式、裝幀工藝和可變數據印刷裝幀技術,獲得專利、獎項多項,對中國傳統漢紙(宣紙)圖書的現代化生產做出傑出貢獻。現任北京同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宣紙協會理事。

心學源出儒釋道,若對道家學說不了解,對心學也難以登堂入室。李懷乾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也進行了長期深入思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有著深刻獨到見解,《不無道理》一書即是他以全新視角對《老子》進行闡釋的嘔心之作。

本文是《不無道理》的序言部分,本平台將會持續轉載。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任何哲學都必須以世界本體論和生成論為核心來解釋世界存在狀態。道學是關於宇宙觀的學說,是以宇宙本體論和生成論來解釋宇宙存在狀態。宇宙涵括世界,所以說道學涵括哲學。道學著作《老子》以其獨創之概念體系和闡述方式,系統地揭示了宇宙本體存在機理以及萬事萬物與宇宙之關係。

老子提出「玄」、「道」、「德」概念:「玄」,宇宙本體存在;「道」,宇宙本體存在之秩序,即宇宙本體整體全息隱序存在之「無」和部分完整振動顯序存在狀態之「有」;「德」,與道之秩序作用下的相應狀態。《老子》闡述了宇宙本體論和生成論,即宇宙本體論之「道」和宇宙生成論之「德」。

為方便理解,姑且這樣理解道與德:道,宇宙本體之整體全息隱序存在和部分之完整振動顯序存在及所呈現狀態的總稱,可簡化表述為「秩序」;德,對道之秩序響應而存在狀態,可簡化表述為「遵從秩序做事」和「遵從秩序做事所達成的狀態」。

道之主導,德之相應。好比樂律與舞蹈,樂律是道,舞者合樂律起舞是德;手指撥弄琴弦是道,琴弦振動發出之樂音是德;地球在太陽系中繞太陽螺旋公轉的同時螺旋自轉,是「道」。地球上呈現春夏秋冬氣候變化,是「德」;地球上體現季節節令秩序的氣候變化,是「道」。人們合節當令進行生產生活,是「德」;地球上日復一日地太陽東升西落的秩序是「道」,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德」;雨季河湖泛濫,雨季過後河湖枯水,是「道」。人們隨著水漲趨高而居,水落灘涂耕種,是「德」;氣候有溫熱涼寒規律變化,是「道」。人隨時令氣候酌情減增衣物,是「德」;對盜賊而言,丑時人們睡覺深沉寅時易醒,是「道」。丑寅之間入室行竊,是「德」。依「道」而行「德」,即為「道德」。

「不」,這個字在《老子》中使用近二百次,使用次數僅次於虛詞「之」字。兩千多年來,儘管對《老子》之句讀、解析、闡發眾說紛紜派別林立,但各家各派對這個「不」字卻全都未予特別重視,在其詞義的理解沒任何分歧,全都以單純「否定」義處之。正因《老子》里「不」這個字出現太多、太明顯、太普泛、太尋常了,日常人們也總是掛在嘴上,普通尋常到使人並未感覺到其還會蘊含其他深義,也就不屑於深究。古今孜孜以求道之真諦的修行者和窮究道理的學者們,雖然也常將「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標誌話語,然其內心還是想當然地認為,既然《老子》是道學核心經典,其所述之「道」就應是玄妙深奧難得之珍稀存在,所以並不真的認為如此一個尋常至極簡單至極的「不」會蘊含什麼奧義玄機。

如果將《老子》比喻為一部講述宇宙秩序的大戲,那麼這個「不」就是這部大戲之核心主角之一可是這個核心主角卻一直被當成微不足道的路人角色。就像人難以看見自己的睫毛,硬是將此無處不在的「不」忽視了兩千多年。玄、有-無、可-非、中、欲、觀、弗、象、朴、甫、器、一、大等字詞,是老子為人提供的用以認識掌握道德真理的概念工具,這些至關重要的概念也全都與「不」一起被忽視掉了,全都成了大戲中可有可無的路人角色。

由這些重要概念構成的宇宙認知模型,也就自然得不到認識和掌握。構成道統體系的概念湮沒了,道統體系本身也就隨之碎片化而隱沒了。這就造成了《老子》問世二千五百多年,人們依然如買櫝還珠並未全得其真髓,全都在細枝末節上打轉而不能形成整體系統觀。《老子》本身也就成了人們隨便解讀、任意附會、肆意拿捏、胡亂引用的經典。這就好像老子故意給人們玩了個射覆遊戲,兩千多年來人們爭爭吵吵都聲稱找到了真理本身,實際上老子伏藏的只不過是一把打開宇宙真理的鑰匙「不」,並舉例演示介紹了這把鑰匙的使用方法罷了。

一個簡單的邏輯推論:既然在《老子》里「不」這個字出現如此之多如此頻繁並且分布如此均勻,而且《老子》之所以給人以變動不居、反覆無常、似是而非、飄忽不定、不可捉摸等等不確定的感覺,基本上都是由「不」造成的。但是「不」這個字的字義又一直被認為是確定的「否定」義,那麼這個「不」一直被認為的確定的「否定」義是否本身就不是確定的「否定」義呢?那麼「不」這個字本義是否就體現著這種變動性呢?這種反覆變動的描述如果真是蘊含於「不」之本義中,那麼「不」本身是否就體現著類似循環往複之「振動」狀態呢?

若可用「振動」表示這種不確定性,那麼只有在一定範圍內才能界定「振動」,也就是說振動必其有定域範圍,所謂「定域」振動必然蘊含著時間、空間和秩序的振頻、振幅和振速等秩序的本位確定性,否則不可能成其振動,也不可能稱其振動,那麼這個振動之範圍或者說邊界或者兩端,也就是「定域」是用什麼來描述呢?於是「可」與「非」就以標示振動定域範圍邊界之意義自然呈現出來了。就是說這個振動是在「可-非」之對立統一定域內發生的;既然「不」體現著定域振動,「不」本身就具有「本位」振動特點,就必定喻示有其振動所圍繞之所在和振動效能最佳呈現方式,喻示其振動圍繞之所在和振動最佳效能呈現方式是什麼呢?「中」也就自然呈現出來了,是圍繞「中」振動和最佳效能呈現;如此看來,「不」就是表示「可-中-非」這樣的振動狀態。定域振動的確定性狀態就是「定性」,於是可得出結論:「不」就是對「可-中-非」這樣的定域振動的定性狀態之描摹,也就是用以表示宇宙振動本質的概括模型。

至此,《老子》里所有看似尋常的字詞全都得以剝除塵埃染裹而復現出準確本義:「不」之振動的守常性,是「復」,其表現為「靜」;「不」之振動對「可-非」既成定域之突破,是「反」,其表現為「動」;「不」之部分完整平衡振動,被描述為「一」;「不」之部分完整振動的系統完整性,被描述為「大」;「不」之振動形態的開放性,是「曲」所體現的「全」之螺旋式自旋;這種螺旋振動的形態和蘊含的自秩序機能,是「弗」;「不」之振動所外化出來可以被人之心識所感知的狀態,是「象」;振動的趨「中」振動趨向和振動趨向所產生的動力,是「欲」;人之靈智在「欲」推動下去認識、理解「不」之振動之「象」,是「觀」;「觀」是由「靈智」來完成的;靈智「觀」什麼?觀「象」;「觀」什麼「象」?觀「不」之「現象」以得到抽象之「大象」;如何觀象?現象-具象-萬象-比象-類象-取象-對象-想像-抽象,而成「大象」;「大象」什麼樣子?大象「無」形,是「楃」的樣子;「楃」是對「現象」進行「抽象」之成果;「楃」太抽象了,有沒有具體精確的描述形式?有,是「甫」,「甫」是由「大象」推導衍生出描述「楃」各不同側面的具體理論、公理、公式、定理、定律、模型等,是大象之朴分化出來的可以描述的具體秩序、規則、規律;「甫」有什麼用?用以指導生產生活發明創造,用來制「器」。「器」之廣泛使用和傳播,使得人類對道的認識產生巨大促進作用,人類之眼界、能力和境界得以整體提升和躍進,人類文明的高度得以提升。這實際上是人類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進化提升,是人類之集體修行法門。

如此以「振動」理解「不」,並由此發現宇宙認知模型,那麼兩千五百多年來對《老子》的一切歧義都會得以化解,《老子》就不再是一部深奧難懂的道學著作,就會突然變得簡明易懂,靈動而不僵化。發明了「不」之振動本義,接下來對《老子》之正確句讀、解讀和了悟,以及對宇宙和世界的認知和把握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綜上:道,宇宙本體之「玄」的整體全息隱序存在狀態(無)和部分完整振動存在狀態(有)之(可-中-非)振動本質(不);德,圍繞「中」與宇宙振動本質「合」振所達成的狀態「和」。《老子》全部內容可概括為一句話十三個字:「道德無有欲觀可非振中不和諧」,再凝結概括,就只有兩個字「無」和「不」。道德五千言,二字以蔽之「無」與「不」,不無道理!若僅限於對宇宙部分存在之「有」的世界認識,則只落於一字「不」。

宇宙本體之「玄」的存在秩序之「道」的「無」和「不」,能對一切現象做出準確描述、解釋和規範,它能夠對自然、社會、科學、人類意識、心靈和人生價值做出終極說明。

本書所引《老子》原文乃帛書甲乙本參照楚簡本、漢簡本和通行本修訂還原,並以「不」之振動和「無」之整體全息本義重新句讀解析之。在此只關心《老子》之思想價值,至於《老子》出自何人之手,是否偽托之作,成書先後,版本之別,是原創還是彙集,皆無關宏要,概不予訓詁、考證和辯駁。

本書之目的,首先是將《老子》所蘊含的能夠澄明心靈和使生命自由的神奇力量發明出來,傳遞給世俗世界中正遭受重壓而疲憊不堪的人們,給予人們恢復生命靈性自由的希望和勇氣。再者,藉此剝而復之,剝除塵染凈化澄明內心,恢復人本有之生命靈性達致自性光明。而最終目的是,引導人類掙脫黯昧蒙蔽,整體躍進到以靈性澄明自由為特徵的道統文明。

「不讀」是悟道,「不度」是行德。以「不」讀《老子》,道義自現;以「不」度人,眾生得度;以「不」救世,改天換地。

王陽明心學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平衡人性與人慾的根本法則
你接受不了的 正是你需要修鍊的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