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滇西記憶 走過畹町橋

滇西記憶 走過畹町橋

「畹町」 二字系傣語音譯,意思是「太陽當頂的地方」。

畹町,雲南邊境小鎮,是中國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戰略地位最重要的抗戰名鎮。它曾無比耀眼、如今卻似乎已被淡忘的名字。

畹町作為中國滇西的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王驥將軍三征麓川,屯兵畹町;清朝明瑞大將兩次征緬,踞畹町而馳鐵騎。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沿海通道絕大多數被日寇封鎖,為戰略需要,國民政府斥資修築滇緬公路,邊疆 20 萬民眾以血肉之軀,8 個月的時間築成滇緬路,建成畹町橋,1938 年 8 月,滇緬公路建成通車3000 多名南洋機工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從畹町入境運往國內戰日前線。

1942年3月,日軍進攻緬甸,攻陷仰光,並向中國畹町推進.原以為的大後方,一下變成了前線。

為保緬甸公路暢通,1942 年 3 月,中國遠征軍 10 萬餘人從畹町出境赴緬作戰。作戰失利,日寇沿滇緬公路長驅直入,1942 年 5 月 3 日畹町淪陷,芒市、龍陵、騰衝相繼淪陷。

1944 年 9 月國民政府重組遠征軍,向盤踞滇西的日本侵略者展開全面攻勢 , 相繼收復騰衝、龍陵。

1945 年 1 月 20 日,中國軍隊在畹町黑山門與日軍展開收復祖國西南的最後決戰 , 日軍潰敗 , 畹町收復。正因為這場戰爭 , 畹町因此名揚海內外。

在親歷諸多歷史現場的同時,會遇見一個又一個因抗戰而形成的抗戰紀念館、南僑機工抗戰陵園、滇西抗戰戰場遺址、畹町橋、這些抗日地標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符號。

畹町橋,是二戰時中國與國際往來的唯一陸上通道的界河橋,它是滇緬公路抗戰歷史的見證、也是中國軍隊首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見證。

滇緬公路,南起雲南昆明,經雲南畹町出境,北上緬甸木姐、直至緬甸臘戌。1937年8月,時任雲南省主席的龍雲提議修建連通中國與印度的鐵路與公路,作為中國後方的國際通道。

公路的修建苦難重重。缺少專業勘測人才,只有躲避戰禍的知識青年被短期培訓;經常是白天勘測,夜晚繪圖,第二天照圖施工。

缺少專業設備,只有20餘萬老人、婦女和孩子組成的民工隊伍,以鐵鎚、鐵釺開鑿,人拖石碾壓平;每逢下坡,直徑超過1.5米的石碾常使民工筋斷骨折。

缺少運輸工具,為了建造跨越怒江、瀾滄江的大橋,必須以人力從緬甸運回百餘米長的鋼索;鋼索被盤成連續的環,數百人兩兩相對、和著號子,如舞龍般挑起鋼索,體弱者常在行進中無聲倒下。

缺少威力強大的黑色火藥,只以硝、硫、木炭配置的土製火藥替代,卻難以對付堅硬的山體,很多路段仍循馬幫小路,規劃、修建常存遺憾。

1938年8月,滇緬公路初步建成。至1942年5月,盟國通過滇緬公路向中國輸送戰略物資45萬噸。

中國遠征軍首次赴緬作戰失利後,滇緬公路斷絕。盟國一面以駝峰航線向中國提供援助,一面籌備修建印中公路。新規劃的印中公路,北起印度阿薩姆邦利多鎮,經緬甸密支那、木姐,至中國畹町、昆明。1.7萬名美國工程人員、3.5萬名當地勞工,奮鬥3年修成。

1945年1月28日,一輛Willys MB率先駛過畹町橋進入中國,駐印遠征軍與滇西遠征軍在畹町橋會師。同日,蔣介石在重慶宣布中印公路開通,並命名為史迪威公路,以表彰史迪威將軍對中國抗戰的功績。

如果說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上的槍聲是全國抗戰開始的集結號,那麼1945年1月20日雲南畹町橋邊的炮聲就是把日軍趕出國門、滇西抗戰勝利的禮炮。

1945年 1月20日,黑山門被攻克,敵軍全線崩潰,向畹町逃竄,中國軍隊一路追擊,一舉收復了畹町,第9師也攻克了畹町九穀,三路軍隊於1月20日會師於畹町,將侵略者趕出國門。至此,淪陷於日寇鐵蹄下兩年多的滇西全部光復,1945年 1月21日,中國軍隊在畹町舉行了升旗儀式,為滇西大反攻划上最後勝利的句號。

滇西抗日反攻戰歷時2年8個月又16天,收復失地8.3萬平方公里。中國軍隊共投入兵力16萬多人,日軍兵力6萬多人,戰鬥中,中國軍隊傷亡及失蹤67465人,殲滅日軍21057名,中國軍隊傷亡與日軍死亡人數之比為3.2:1,其悲慘壯烈由此可見一斑。

視景紀錄,拉近你和世界的距離。

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是一片有故事的面膜……
《黑道無邊》看全球化視角下黑二代力挽狂瀾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