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世人皆知「父母在,不遠遊」,但後面的這4個字,經常被我們忽視

世人皆知「父母在,不遠遊」,但後面的這4個字,經常被我們忽視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西周時期就逐漸形成了這種觀念,一直傳承到今天。《孝經》中寫道:「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幾千年來,儘管經歷了多次王朝的更迭,皇帝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不論是誰當皇帝,都希望天下百姓能恪守孝道,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忠於皇帝和朝廷。若一位將軍是個不孝子,想讓他對皇帝忠心,壓根是不可能的事。

古代不少文學家和思想家,都曾對孝道進行過闡述,如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說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尊為儒教始祖的孔子,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他是古代最厲害的老師之一,一生培養了三千名弟子,其中能達到賢人境界的就有72人。孔子去世後,弟子就把他生前言行記錄下來,從而就有了經久不衰的經典書籍《論語》。

孔子對「孝道」有深刻的理解,世人皆知的「父母在,不遠遊」的名言,就是在提出的。這六個字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如果父母健在的話,就不要到距離家鄉很遠的地方,便於照顧年邁的父母,也能及時盡孝。然而,在「父母在,不遠遊」的後面,還有4個非常經典的字,卻經常被我們所忽視,即「遊必有方」。

為何孔子提出了「遊必有方」的觀點呢?對於古人來說,建功立業,殺陣殺敵,發揮自己的才華,實現內心的理想和抱負,也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啥事也不幹,一直呆在家中不出去,就算是他相當孝順,也不是最理性的做法,甚至被認為是「愚孝」,在孔子看來,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孝子可以到外面做官或者遊學,但心中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有具體的方向,不能為非作歹,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可以不務正業。另外,不管到哪裡去,一定要告訴父母,這樣他們也能放心,也會理解和支持兒子的做法,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遊必有方」。若是不把自己的決定和目的地告知父母,整天讓他們擔心的話,即使再有成就,也違背了「孝道」。

雖然「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說的,但直到今天依舊值得世人學習。現如今,生活節奏比古代快了很多,年輕人為了生活而遠離家鄉,甚至到千里之外的大城市打拚,儘管內心想一直陪在父母身邊,好好地照顧他們,卻因現實的原因不得不去努力奮鬥。無論我們去哪裡闖蕩,一定要經常給父母聯繫,不讓他們太過牽掛,而且要謹記「常回家看看」五個字,畢竟「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學界的9527 的精彩文章:

農民打撈出一文物,獲得200塊的獎勵,如今成為國寶,禁止出境展覽
皇帝對皇子說:只要你好好乾,以後就立你為太子!結果皇子被活活烤死

TAG:史學界的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