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工了,但年還在!

開工了,但年還在!

正月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道教和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但不論是否去廟裡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正月初九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道教和民間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舊時的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樹下(最好是桂花樹)唱歌,請玉皇大帝最寵愛的小女兒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須歡樂吉祥,讓七仙女高興,她一高興,父皇玉帝就會保佑人間一切順利。

正月初十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於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大年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一日,俗稱「請紫姑日」(有的地方為正月十四)。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但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同時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裡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民間俗稱「正月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點灶燈。各家試點制好的燈。扎彩燈,吃湯圓。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啦!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保佑婦女孩子健康。試花燈。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綵,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相傳,正月十五日正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祭蠶神用白粥加上肉脂為供品,同時用一桿竹竿挑著燈燭插在田間,謂之「照田蠶」(據說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這項活動逐漸成為了後代元宵節觀燈習俗的一種源頭。

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鏡聲鏡像

微信號: reflector36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反光鏡的攝影君 的精彩文章:

TAG:反光鏡的攝影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