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老手藝,再不看就要消失了!

這些老手藝,再不看就要消失了!

「磨剪子嘞,戧菜刀!」

「糖人嘞!有香又甜!」

這些吆喝聲你聽到過嗎?

磨剪子戧菜刀工具很簡單,一根板凳,一筒水,兩塊磨刀石。藝人將刀剪在磨刀石上來回打磨,鋒刃畢現。「戧」是指刮掉菜刀表面的一層銹斑,再把刀刃打磨鋒利。這種技藝看似簡單,卻需要常年的經驗積累才可以勝任。刀口的軟硬,打磨的程度,都十分講究。好的藝人磨過的刀剪長期使用依然鋒利如初。

刨笤帚笤帚是早年間掃地掃炕用的,一般用黍子或糜子稈兒做成,經過捆紮和削齊兩道工序,很快就能刨出一把把笤帚。

吹糖這是一項極具表演性又有趣味性,像變戲法似的手藝。早年藝人挑一小爐子,以鋸末、麩糠做燃料,既避免明火把糖稀熬糊,又保持恆溫使飴糖處於柔軟狀態。製作時用小棍挑起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到一定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這時糖棒猶如細管,用嘴對著細管一邊吹氣一邊造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造型或人或猴,或狗或豬,一個個生動稚趣。

糖畫以勺為「筆」,糖汁為「墨」,用勺子舀起溶化的糖漿,像變戲法似的,一抖、一提、一頓,把糖汁灑在白色大理石檯面上,三下五除地二,頃刻之間一條龍、一頭牛、一隻雞躍然石台上,令人稱奇。花上一點錢,在那畫滿了形形色色動物圖案的轉盤上用手指轉一轉,運氣好,就可以轉到龍,好不高興。

爆米花一根扁擔、一個火爐、一個風箱、一口黑乎乎的爆米鍋,左手搖鍋,右手拉風箱,「吱吱」聲中,風箱吹出呼呼爐火,金黃色的玉米在鍋里翻轉,大約十分鐘,旁邊排著的長長隊伍開始激動,然後就聽「轟」的一聲巨響,如炸雷一般,空氣中立即瀰漫著濃郁的爆米花香,孩子們蜂擁過來。把米花從黑乎乎的長長的麻布袋裡倒出來,主人大方地招呼大家先嘗嘗。

彈棉花肩背一把木弓,手提一把木槌,頭髮上可能還粘著些棉絮,走街串巷吆喝:「彈棉花嘍……」這大約就是對彈棉匠的記憶。哪家要彈棉花,主人家的兩扇門板一搭,就是一個彈棉架。不管是多破舊的棉絮,經過木槌敲擊弓弦 「踢踢踢―咚咚咚」反覆的聲響,將棉花打散,再經過鋪勻、磨盤、上紗網等數道工序,被胎就脫胎換骨像新的一樣。彈棉匠的工作很辛苦,彈一床手工棉被不僅慢、累人,灰塵還重,如今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從事這個行當。

舟山核雕漢族微型雕刻工藝之一。在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上雕刻,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果核非常小,雕刻時需將果核抵在一塊木板上操作,最細的刀,直徑還不到1豪米。一顆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數萬刀,一刀不對,就功虧一簣。

瓷胎竹編竹編,是中國傳統手藝中最為古老的一種。而瓷胎竹編的竹子,細如髮絲,工藝非常複雜,曾是皇族專享。隨著市場的變化,這門工藝曾一度衰落得厲害。以往編竹人追求的是花紋精巧和全部覆蓋瓷器,而今則迎合現代設計的需求,講究留有存在空間,突出竹與瓷本身的質感。

烏銅走銀在鑿刻好的銅片上,將熔化的白銀填充紋路,形成銀色的圖案。烏銅走銀的工藝最早出現在清代雍正年間的雲南。「走」字是這門手藝的精髓,白亮的銀流動在烏黑的銅之上,似生命的流動。民國時期,烏銅走銀的墨盒特別受追捧,一個月的定量就有3000~5000件。烏銅走銀的工藝比一般銅銀工藝複雜得多,除了獨門的冶煉烏銅配方和走銀技術,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和微雕等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川教之聲 的精彩文章:

保護穿山甲,刻不容緩
別以為我當媽容易!你來試試?

TAG:川教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