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人的集體意識鄉愁

台灣人的集體意識鄉愁

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小品《回家》,講台灣人回山東老家過年的故事。台灣外省人思念故鄉為主題的文學作品非常多,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最為著名。以小品的形式搬上春節聯歡晚會的,倒是不多見。不多見的原因是,這個主題幾十年不變,對小品來說缺乏新意。今年出現的原因,大概與最近時日海峽兩岸政治上的緊張關係有關。

說起台灣人的鄉愁,有兩種,一種是個人意識上的鄉愁,主要是解放戰爭時期流亡台灣的大陸人,在台灣被稱之為外省人,他們對大陸還保持著落葉必須歸根的念想;另一種是集體意識上的鄉愁,清朝政府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中割讓了一部分國土給日本,其中就包括台灣全島,整個台灣島上的居民與大陸幾乎徹底斷離,對母文化的還念與牽掛在幾代台灣人的血液中隱隱傳承。集體意識的鄉愁,更多的是一種民族身份的自覺意識。

很多文學作品都是關於個人意識上的鄉愁,因為這種感情非常鮮活地存在於台灣外省人身上。而集體意識的鄉愁,在歷史長河的蕩滌下,到底還有多少台灣人能切實地感受到?

這裡所說的本省人,是指古代不同時期的台灣移民,他們在台灣已經生活了好幾代,在台灣人口總數中佔了80%以上。 集體意識的鄉愁對他們來說並不必然是顯而易見的。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他們最為關注的首先是民生與民權。這點可以從楊渡的自傳體小說《一百年漂泊:台灣的故事》中略見一二。

楊渡是台灣詩人,1958年生於台灣台中。康熙雍正年間,楊渡的祖先從福建平和縣遷到台灣,輾轉於台中,後遷至烏溪邊上開荒發展成了後來的烏日,至楊渡這一代已有兩百多年。

清朝在收復台灣後,一度禁止漢人遷往台灣,大概是害怕漢人在台灣起義反清,海島易守難攻。楊渡的祖先為避仇人,所以才犯險偷渡台灣。偷渡是那個時期漢人移民台灣的典型做法。楊渡是典型的台灣本省人。

這部小說的台灣版書名叫《水田裡的媽媽》。當年楊渡的父親開鍋爐廠管理無方,欠下高利貸,是以他母親的名義開具支票,後來出現跳票,母親靠躲在水稻田的泥土裡躲過了警察的追捕。在家庭最艱難的時刻,又是母親出面,既以「頭家娘」的身份主持工廠的財務等後勤事務,又把家庭打理得僅僅有條,贍養婆婆到壽終,將兄妹三人教育成才。母親的角色像極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里令人無比欽佩的烏蘇拉,靠自己柔弱的脊樑,硬是撐起了三代人的家。楊渡感念母愛的偉大,取了這樣的書名就是為了獻給母親。

這本書拿到大陸出版後,名字改成了《一百年漂泊:台灣的故事》,可能是編輯認為原來的書名不夠大氣。

這「一百年漂泊」怎麼理解?

一方面,楊渡套用了希臘史詩《奧德賽》中奧德修斯十年漂泊尋家的故事構架,將父親比作奧德修斯,母親為奧德修斯的結髮夫妻佩涅洛佩,父親在風月場上的相好為神女卡普呂索。父親在生意場上的漂泊,歷經千難萬苦終於回歸家庭,終其一生,時間跨度將近百年。

另一方面,台灣1895年後割給日本,1945年後由國民黨政府接收,1949年以後名義上為國民黨政府佔領,作為流亡政府的根據地,漂泊至今已百年有餘。

書名的確夠大氣,但是水田裡的媽媽呢?集體意識的鄉愁似乎被強加在了這本書的身上。

縱觀父親一生,出身於農家,在台灣工業起步之際賣田開辦鍋爐廠,由於缺乏財務管理理念,在生意場上吃盡了苦頭,幾經磨難之後,依靠頑強的拼搏精神在台灣鍋爐行業內站穩腳跟,並開始自學設計鍋爐,甚至獨立研發出日本人的專利技術。

書中沒有明顯提及「一百年漂泊」的集體意識鄉愁,然而在父親一生的時代背景里,隱約可以看到他們那代人與楊渡這代人的一些想法。

父親生於日據時代,受的完全是日式教育,懂日文,別人習慣用他的日文名來稱呼。和兄弟姐妹交流常用日語,偶爾興緻來了還喜歡哼哼日本小曲。楊渡在書中強調,「雖然日本曾統治台灣五十年,後期更厲行皇民化政策,要求台灣人改姓名、改姓神道教,可我們家族的傳統信仰和名姓都未曾改變。「

日據時代的台灣人,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保存自己的家族身份。然而,家族並不能代表民族。父親曾這樣描述金門的戰友:我們是有家可以回去的人,他們是無家可歸的人……這裡的「家」不是單純的家庭,而是指故鄉。故鄉里有自己的親人與族人,還有廟堂里的那塊寄宿著祖先的唐山石。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族觀念往往重於國家民族觀念。平凡的小老百姓,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獲得民族意識的覺醒,他們首先關注的還是民生問題。

在抗日戰爭時期,台灣人的身份非常尷尬。楊渡的三叔公在上海為日本人作翻譯,六叔公去南洋給日本人打仗。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隊台灣島上的日軍據點進行轟炸,在家鄉務農的二叔公被炸斷了一條腿。父親後來告訴楊渡,當年自己的願望就是長大後要開著戰鬥機去找老美報仇。而對於大陸來說,美國的「飛虎隊」是我們一起抗日的戰友。父親更在意的是家仇,根本顧不上國恨。

等到國民黨接收台灣後,台灣人的日子好過了嗎?並沒有。楊渡在書中提到,比起國民政府官僚的腐敗統治,他們更傾向於日據時代。日本人管理非常嚴厲,但有法可依。國民黨政府官僚卻完全是靠權勢來統治,誰有權誰說了算。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民眾因言獲罪,隨時都有可能坐牢甚至被槍斃。於是,台灣人的民權意識開始覺醒。楊渡後來作為報社記者,也在這方面作出過自己的貢獻。

國民黨退守台灣後,試圖依賴美國反攻大陸。於是,美國的文化殖民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楊渡在書中戲稱:父親唱的是日本歌,自己唱的是美國歌。在近代史上,台灣始終籠罩在異國文化殖民的陰影之下。當他們成功剝奪了國民黨的專政權利後,理所當然地會認為,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種觀念在台灣本省人中並不少見。

於是,在民生與民權之後,民族主義並沒有突顯成為一個尖銳的社會矛盾。這樣就可以稍微理解那些台獨份子的心態了。當然,理解並不代表贊同與支持,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

從國家戰略上來說,台灣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一旦台灣獨立,整個東南側的國防線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經濟重地將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這也是美國千方百計想阻止台灣回歸大陸的主要目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的集體意識鄉愁只會越來越淡。很無奈,也無需過多指責。希望台灣人民能從長遠的國家利益出發,慎重地考慮台灣的未來。

書名 一百年漂泊

作者 楊渡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6-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業餘讀書人 的精彩文章:

蘇珊.桑塔格:在日記中創造自己

TAG:業餘讀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