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漢忠:名家鈐藏題跋的韻味——柳宗元集的名家藏本

劉漢忠:名家鈐藏題跋的韻味——柳宗元集的名家藏本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臨終前將自己的詩文集託付給摯友劉禹錫,這也是柳宗元集編次的起始。宋初穆修說:「柳不全見於世,出人間者殘落才百餘篇。」經過多年的訪求,他直到晚年才獲得柳集並過錄為另本,與李之才校讀累月,於宋天聖元年(1023)付刊。這是宋人編校柳集的第一本,並成為後來一切柳集的祖本。柳集存世的宋、元珍本,以及明、清佳刻,在傳承之中大多曾經名家收藏,此從各種善本書目的藏家鈐印、題識等項著錄中可以得知。書上通常有藏家鈐印,卷端書後也不時有題跋識語,記下得書的由來和欣賞者觀書之緣,或考證版本,或記書刻的承傳,間亦錄下讀書的感受,等等。書眉或行間字里,或施圈點,或作批註,其中頗多有關學術,既是柳宗元研究極有價值的資料,同時也是頗有趣益的藏書掌故。

名家藏本的傳承聚散之跡

考察名人藏本傳承聚散,藏本的題識、鈐印為最有價值的線索。柳集的宋、元刻本一向為歷代學者垂意之物。存世孤本南宋咸淳廖氏世綵堂刻《河東先生集》,字體雋秀,刀法剔透,紙瑩而墨潤,精雅絕倫,譽為無上神品。朱彝尊觀款:「廖氏世綵堂家塾經史,周公瑾極言異精。今觀漫堂中丞所藏《柳河東集》,信然。康熙壬午三月,秀水朱彝尊跋尾。盤山智朴同觀,公子至、筠、孫韋金看書。」漫堂中丞即清初宋犖(1634—1713),字牧仲,號漫堂,藏書數萬冊,「唐宋名跡,宋元秘帙,冠於河右」,有江南第一收藏大家之稱。至於藏本的鈐印,既是版本鑒別的旁證,更可以知其聚散流藏及先後次第。世綵堂本《柳河東集》有「項篤壽印」、「項氏萬卷堂圖籍印」、「項元汴印」、「項子京家珍藏」、「墨林山人」、「項墨林鑒賞章」、「項墨林父秘籍之印」、「紫玉玄居寶刻」、「天籟閣」、「退密」、「商丘宋犖收藏善本」、「牧翁鑒定」、「緯蕭草堂藏書記」、「沈錫祚印」、「載猷」、「雲間」、「雲間氏」、「陳印清華」、「郇齋」、「陳氏澄中藏書」、「祁陽陳澄中藏書記」諸藏印。世綵堂又有《昌黎先生集》傳世孤本,上鈐「項氏萬卷堂圖籍印」、「少溪主人」、「項篤壽印」、「汪士鍾印」、「閬源真賞」、「郁松年印」、「泰峰審定」、「田耕堂藏」、「四陶居」、「陶南布衣」、「海源閣藏書」、「陳氏澄中藏書」等印。觀藏印,分合之跡,顯然可辨:兩集明代同藏於項元汴萬卷堂。《河東集》由項篤壽、項元汴兄弟歸宋犖、宋至父子,近代藏於潘氏寶禮堂,由潘氏繼而轉入陳清華郇齋。《昌黎集》入清由汪土鍾而歸藏郁松年,繼則入豐順丁氏持靜齋,又由丁入藏楊氏海源閣(楊氏《楹書隅錄》雖不著錄此書,而由藏本鈐印證明),海源閣書散,為現代大藏家陳清華所得。至是《河東集》、《昌黎集》兩集複合,今同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明代嘉靖莫如土刻本柳集,以白棉紙精印,歷來為藏家所重。今藏於台灣「中央圖書館」多部,其一鈐明末葉樹廉「葉樹廉印」、「石君」、「金庭玉塢人家」、「樸學齋」、「歸來草堂」諸印。葉為吳縣(今蘇州)人,博古好學稱為吳中第一。時兵亂四起,樹廉獨身走還洞庭,於虞山建藏書樓,所藏多得於動蕩之餘。傳至晚清,又為泰州三大藏書家之一的劉麓樵收拾於咸豐二年(1852)兵火毀余,留有題識「泰州劉麓樵購於揚州癸丑兵火之後」。此柳集迭經兵燹動蕩,得藏家維護傳承至今,足可稱幸。又有一部原缺頁毀字之處,有晚清金鳳翔錄補描摹。書中有朱墨黃三色批校,又金鳳翔綠筆手校、題識,並過錄清人何焯、莫繩孫題記,書末抄補缺文,可見前代學者珍藏舊籍,精心治學之跡。2009春德寶國際拍賣會上拍元刻本柳集一部,卷前藏印有「嘉慶壬辰進士」、「臣光堉印」、「鹽官蔣氏衍芬草堂三世藏書印」、「寅嚌」、「松陵張氏家藏」、「文寄」、「朱紹堯印」,知為浙江海鹽籍藏書名家蔣光堉「衍芬草堂」舊物。

台灣「中央圖書館」藏有柳集明正統十三年(1448)善敬堂復元刻本。此書卷三未有清代廣西狀元陳繼昌道光二十五年(1845)觀款:「道光乙巳三月下澣蓮史陳繼昌借觀」,鈐「陳繼昌」白文方印。據孫雲鴻「道光己丑秋九月龍溪孫雲鴻向虞山味經書屋主人張芙川兄假觀」的題識,知陳繼昌是向常熟張蓉鏡借讀,由此可考兩人行跡與交往。書中藏印累累多至百數十枚,知經明代毛友仁「毛友仁印」、周天球「周天球印」、清人錢曾「遵王」、孫從添「孫從添印」、黃丕烈「丕烈」、張金吾「張金吾印」、黃廷鑒「黃琴六讀書記」、張蓉鏡「虞山張蓉鏡鑒藏」,或藏存,或經眼鑒賞,可知此書長期在蘇州、常熟一帶藏家中輾轉傳承。至晚清從常熟流出,歸吳興南潯巨富張鈞衡,記錄於《適園藏書志》卷十。又由其子張乃熊「菦圃收藏」傳藏。大約在此前後,收藏家繆荃孫過眼,鈐有「藝風審定」印。從藏印、題識求得自明入清,由清入民國,數百年間各藏家及傳承路徑、地域,一一可辨。

名家藏本的文人意趣

名家藏書蘊含的文人意趣從題識、鈐印中得到充分體現。傅增湘「雙鑒樓」藏柳集多種,最為名貴者為南宋乾道元年零陵郡庠刻本《唐柳先生外集》一卷。此書同治十二年(1873)由莫繩孫得於金陵市肆,1913年張元濟為傅增湘購得。民國戊午農曆除夕(1919年1月31日),傅增湘邀集名流柯劭忞等於寓齋行祭書之禮,席間出《唐柳先生外集》一冊傳示來客。眾人嘆賞之餘,共推張允亮留題觀款:「膠州柯劭忞、汾陽王式通、武進董康、仁和吳昌綬、江寧鄧邦述、海寧張宗祥、歸安徐鴻寶、吳江沈兆奎、豐潤張允亮戊午除日同集沅叔先生太平湖寓齋祭書,獲觀並記,允亮書。」藝林因此留下珍賞柳集的一段佳話。見宋元刻本必欲得之的袁克文影抄一部,在大字書名旁,題小字「乙卯七月假沅叔藏宋本影寫一過,寒雲」,末頁又題「乙卯夏借得宋本,命孫生影寫,寒雲」二行,並鈐「佞宋」、「寒雲監鈔」、「抱存小印」、「滿存清靜」、「寒雲秘笈珍藏之印」十數枚,尤見其賞愛備極之心。此抄本也成為善本而珍藏於台灣「中央圖書館」。

1922年冬,大藏家羅振玉得見浮現世面的世綵堂宋刻本《河東先生集》,留有觀款,不勝感嘆:「壬戌冬上虞羅振玉觀於申江,謹記年月日誌眼福,距見世綵堂韓文,時廿余年矣。」次年,鄭孝胥也撰《廖氏世綵堂河東集書後》,稱賞再三:「草窗始稱韓柳集,韓集點勘頗流傳。謝山跋語又及柳,項宋得此何寂然。東雅濟美相競出,悉祖廖氏如比肩。墨光歐體忽照眼,煥若神明當我前。樂庵適藏郭氏本,借校倘辨誰愚賢。嗟余嗜柳自童稚,六十獲見非壯年。猶將抱書誦萬遍,纖穠簡古期華顛。潘君好古不自秘,重價奚吝金累千。賦詩容我題紙尾,願與竹坨為執鞭。」著名的出版家羅振常則將此書影印,世綵孤本得以留真傳世。

國圖藏《五百家注音辯唐柳先生文集》宋刻本殘帙原為清代著名學者、藏書家黃丕烈的舊藏,得於五柳主人陶珠琳。書中有黃丕烈跋語並詩,考證版本源流之餘,又云:「此殘宋槧十一卷,楮精墨妙,實出宋刻宋印,急收之以為續百宋一廛賦之助,豈不與前賦昌黎宋槧競美乎?戊辰冬至前一日燒燭書此跋。時已二更余,新月既墜,微霜乍飛,寒威從窗隙中來,一種清興只自領之,卻憶贈書良友正放舟過梁溪矣。」跋語獨具風格,可謂美文小品,時時見出「佞宋刻,嗜舊鈔」的版本學家不僅精於校勘、細於考辯,且更有感時懷舊的文人情懷。台灣「中央圖書館」柳集正統十三年善敬堂刻本,除藏家名印之外,還鈐有各家閑章如「在處有神物護持」、「寄居在子游故里」、「笑讀古人書」、「開卷一樂」、「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讀書於蒹葭秋水之間」、「樂天知命」等,錯落有致,朱墨相映,或示珍重之意,或示讀書之志,無不流露出文人雅士之意趣。

近年拍品中見有元刻本《增廣注釋音辯柳先生集》殘帙,原為晚清莫友芝舊藏,著錄於其《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和《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後為貴州諮議局議長樂嘉藻所得,並鈐「嘉藻珍藏之印」。書前有樂嘉藻題識,述傳藏經過,反映了莫氏「影山草堂」藏書流散的史實,又為此書「離析殘毀」而深為抱憾:「不幸而落於婦孺之手,離析殘毀至於如此,良可嘆惜。因記於此。願得之者善為保存,以待其破鏡重圓之一日。」藏家珍惜故物之心,感人尤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下雪天讀魯迅《故鄉》,想起兒時情景
路純金:近代地理風水古籍市場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