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第三次玉厄」——玉雕行業危機與機遇

「第三次玉厄」——玉雕行業危機與機遇

《藏玉》

專註傳統和田玉

 

為您打開玉石收藏之路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狄更斯在《雙城記》膾炙人口的那句話來形容當今的玉雕行業在合適不過了。縱觀當前玉器的雕刻和製作,隨著工具的改進,玉雕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可以達到極其細緻的工藝水準,一些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和玉石雕刻大師創作出了大量與時俱進、精美絕倫的玉雕作品。



  

然而,市場上仍然存在著大量粗製濫造的玉器,一些商家或者手藝人急功近利,任意揮霍手中寶貴的玉石資源,讓人心痛不已。



  進入20世紀後,隨著勘探技術的極大提升,採掘工具的改進,人類採取玉石的能力越來越強,上世紀90年代開始,和田玉的瘋狂式採挖,青海格爾木玉料的發現、俄羅斯玉料的大量引入,還有韓國春川玉、岫岩河磨玉等透閃石玉料的發掘,造成了市場上玉料「過剩」的現象。


  

與此同時,伴隨著珠寶玉石市場的蓬勃發展,玉石創造出的價值吸引大量的從業者進入,追求短期利益導致了玉石粗製濫造現象的叢生,包括像和田玉籽料這種稀有的寶貴資源也被隨意的揮霍糟蹋了。


 


「玉厄」重現?




  楊伯達先生曾指出,明末商品玉在追逐利潤的經營思想的影響下,劣質粗工的玉器常常充斥著市場,其工藝、藝術水平大為降低,在玉壇上出現了重大缺陷和第一次扭曲。



  清代乾隆皇帝由於自身是玉痴,十分關心玉雕,他曾六下江南,每到蘇州均要去了解玉器加工行業的發展,他「發現專諸巷玉器有裁花鏤葉,極其繁縟,或以玉之輕重論價,不肯多去瑕疵等特點」,乾隆帝稱其為「玉厄」。楊伯達先生把這個階段稱之為我國玉器史上第二次扭曲失常。



  可以看出,現在玉器行業的一部分現狀跟明清時所謂的「玉厄」現象是如此的相像,那麼現在是不是正在經歷中國玉器史上第三次「玉厄」?再過幾百年,後人手裡握著這個時代的玉器,會如何評論這個時代的玉雕?


  行業需要反省自查,國家也要有相應的行為,因為玉石不僅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而且自古以來更是君子德行的物質載體,任意揮霍寶貴的玉料,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後人,更對不起中華綿延近萬年傳承下來的玉文化。


 


危機也是轉機?





  明中晚期雖然經歷了第一次玉厄,但也出現了陸子剛等一批琢玉高手,其一些形制仍然影響著現在的玉雕界;針對第二次玉厄,乾隆帝提出了師古與畫意等良方,以克其厄。


  

師古,無外乎就是仿製,但跟現在玉雕行業內的臆造、歪曲和拼湊完全不同,乾隆通過發掘出的古玉、傳世玉器和宋朝《古玉圖考》等進行系統仿製,並不是隨意濫仿;畫意也是有效的方法,玉雕跟繪畫不可分割,當時清廷的造辦處、如意館、金玉作、啟祥宮等機構彙集著那個時代最好的畫家,包括像郎世寧等西洋畫家也參與到了玉器設計。

  

而且,宮廷玉器的製作乾隆皇帝都要親自對畫稿進行審定,不滿意還要修改,甚至推倒重來。這對當今的玉雕有兩個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

,繪畫是玉雕的前提。看到玉雕二字,第一感覺玉主要是雕刻琢磨,這一點不假,但是,雕什麼卻是雕刻的基礎,也就是繪畫設計。現在行業內的從業人員,大部分都沒有進行專門的繪畫訓練,先跟著師傅學,至於雕什麼,都是師傅來定,感覺雕刻的手藝熟練了,就又跳槽或自己單幹,然而基本功還未真正掌握,進而導致雕刻出來的作品缺乏美感,甚至不倫不類。一個好的玉雕作品,繪畫設計和雕刻琢磨兩者缺一不可。



  

其次

,繼承是玉雕的基礎。不止是玉雕行業,這個時代的其他藝術都需要創新,然而,創新不是憑空來的,更不是「天外飛仙」,創新的前提是繼承和學習。師古不是擬古,是為了更好的創新,乾隆工就是在師古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中國玉器史上的一個新的高峰。


  

中國有8000多年的用玉歷史,歷朝歷代的玉器都有不同的風格,玉器與當時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社會風俗息息相關,縱觀玉器的發展歷史,題材豐富,有很多值得細細挖掘的元素,而目前傳承下來的還是遠遠不夠。



  玉雕不是近10年或20年的玉雕,而是可以追溯8000年的玉雕,《資治通鑒》里開明宗義指出,「鑒於往事,而有資於治道。」玉雕更是如此,建議廣大從業者系統學習中國古代傳統玉器史,加深對中國玉文化以及玉器歷史的了解。


  


玉器「首德次符」





  那麼,當代玉雕要往何處去?按照儒家經典說法,玉器「首德而次符」,君子比德與玉,君子佩玉的目的是要精進自我的德行。特別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中華文化的「軸心時代」,玉器與禮儀、德行密不可分,玉器超越了單純的物質,而變為國家治國安邦、世人修身律己的重要載體。


  

到了漢代,玉器被官方壟斷,變為皇家貴胄的珍寶,並把葬玉發展到了極致,金縷玉衣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這說明了漢代的人認為玉代表著一種不朽的精神,這是我國古代樸素的信仰;進入唐宋後,玉器逐漸世俗化,變為人們賞玩佩戴的飾品,但玉器題材仍然都是象徵吉祥如意與美好生活的,這種延續一直到今天仍是主流。



  從我國的玉器發展史可以看出,玉器一直以來都具備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玉不離身,首先要擁有玉,言外之意就賦予了玉石物質屬性;「君子比德與玉」,意味著君子的德行要與玉石相符,五德、七德、九德、十一德都是為了以玉為參照物。


  

而現如今,我們從老祖宗那裡在商品經濟的角度看到了玉更多的物質屬性,其精神屬性發掘的遠遠不夠。


 


用玉文化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8000多年的玉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遺產,8000多年的用玉歷史又是我們最引力為豪的物質遺產,現當代,我們沒有理由不把我們的國粹發揚光大。


  

近代地質學家章鴻釗在《石雅》一書中寫到,「夫玉之為物雖微,使能即而詳焉,則凡民族之所往反,與文化之所遞嬗,將皆得於是征之。」也就是說,玉已融入到民族的精神里,貫穿到文化的傳承里,對於玉雕行業而言,要有一種歷史責任感,珍惜手中的資源。



 

 第一

,現代玉雕行業應與文博系統進入深入合作,互通有無。從國家文物局2013年的數據了解到,目前我國國有博物館達3354家,非國有博物館達811家,共計4165家。從2008年提出免費開放博物館後,到2013年底,全國已有2780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


 

 

眾所周知,進入20世紀,我國的地下文物大量被發掘出土,其中有數量巨大的玉器,都些都是中華玉文化的真實寫照,也是記錄我國千年玉文化的歷史載體,同樣,這對於玉雕工作者而言,是一筆無法估量的財富。可惜的是,目前,對於古玉的研究僅僅停留在文博系統,而現在玉雕行業也有著自己的範圍,涇渭分明。



 

 

究其原因,很多程度上因為古玉贗品的大量存在以及仿古玉的不良風氣影響了兩者之間的交流,但也不能因為此原因就「把孩子和洗腳水一起倒掉了」,相反,國家文博系統里保存著大量真的古玉器,這些都是值得現代玉雕借鑒的對象。


 

 

書寫21世紀的中華玉器史的篇章,既離不開文博界對於玉文化的研究,也離不開現在玉雕從業者的實踐,所以呼籲兩者進行系統的對話,把我國玉文化發揚光大。



 

 第二

,玉雕要主動借鑒相關工藝美術的元素。玉器與中國傳統工藝里的其他門類一樣,都是美學的體現,近年來,在器皿的製作上,玉器借鑒了青銅器制式的造型,同樣,也有一些壽山石和其他藝術的雕刻手法被引入到玉石雕刻上來,這都是有意義的嘗試。


 

 

此外,中國傳統的磚雕、石雕、銅器、瓷器及其他工藝美術,都是玉雕可以借鑒的對象。新時代的玉雕,應有一個包羅萬象的氣魄,在繼承傳統優秀藝術的基礎上,率先探索出新的方向,這才是玉雕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第三

,玉雕行業要有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文化責任感。筆者認為,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非玉莫屬。


  

費孝通先生在晚年層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玉器對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巨大價值,他說,「從歷史上來,在石器逐漸演變成美玉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的文字也逐步形成,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又有了變化,出現了一個從事文化事業,靠文字、靠腦力勞動謀生的士大夫階層,正是這批人,對歷史文化傳統的傳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們賦予了文化以新的價值觀念。」



  和田玉作為幾千年來唯一的「真玉」自然而然也就是中華文化的物質載體。大力推廣玉文化,就是弘揚中華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孔子在《禮記》中指出玉的十一德 :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管仲在《管子》里提出玉德九德說:仁、智、義、行、潔、勇、精、容、辭;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又歸納出玉的五德:仁、義、智、勇、潔。無論是管仲、孔子、還是許慎等,已把玉的文化含義發揮到極致,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和田玉幾千年承載著中國人的道德精神,通過玉雕形式把和田玉文化融入到日常行為舉止中,弘揚玉德中真善美的品質,營造文明禮儀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標準,才是玉雕行業的歷史使命。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玉雕藝術評論家 王宇



-再讀一篇-



海派玉雕,何去何從?


文字為藏玉原創,置頂藏玉公眾號,不錯過每天內容!






和田玉鑒定、收藏指導


個人微信ID:icangyu2


《藏玉觀察

》雜誌


點擊圖片購買




▼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藏玉 的精彩文章:

4000多萬的和田玉以22萬元賤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看懂這六點,看懂籽料的真假皮色|小白學玉

TAG:藏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