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武夷岩茶好喝,茶難做!

武夷岩茶好喝,茶難做!

人說糧如銀,我道茶似金。武夷岩茶興,大念制茶經。一采二倒青,三搖四圍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揀梗。九復十篩分,道道工夫精。這是武夷岩茶《制茶民謠》中介紹的內容,民謠短小,但基本將岩茶的製作過程都描述出來的。岩茶的「岩骨花香」,得益於武夷山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更離不開「中國茶類中工序最多、技術要求最高、最複雜」的岩茶傳統制茶工藝

采青

岩茶的採摘一般只採春茶。鮮葉的採摘以新梢芽葉生育完熟,形成駐芽後3—4葉,俗稱開面采,一般以中開面採摘為宜。

採摘的鮮葉要保持新鮮,避免茶葉斷折、破傷、散葉、熱變等不利現象。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低、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而且應盡量避免雨天采青和帶露水采青。

萎凋

萎凋是鮮葉喪失水分的過程,有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陰雨天)。它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礎。日光萎凋要根據日光(斜射)強度、風速、濕度等因素和各品種對萎凋的不同要求掌握。

萎凋時,將鮮葉薄薄的置於水篩或布墊等器具上,根據日光強烈程度確定晾曬時間,在萎凋過程中並篩結合翻拌。操作要輕,以不損傷梗葉為宜,翻後適當縮小攤葉面積,防止水分過多散發。萎凋原則是「寧輕勿過」,才能有利於恢復一部分彈性,俗稱「還陽」。

做青

做青是形成岩茶品質最重要的工藝,其技術性極強,一方面要促使茶葉內含物發生化學變化,同時又要限制其進行速度;另一方面還要讓茶葉走水,讓茶梗中的水分進入葉片中。

做青一般歷時8-12小時,是半發酵形成綠葉紅鑲邊的的獨特風格和色、香、味的關鍵工序。而做青要非常注意不同的品種和萎凋的程度,以及當時溫度、濕度的變化靈活掌握。俗稱「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沒有完全相同刻板式的做法,是岩茶品質保證的特有風格。

殺青

殺青是固定茶葉品質、做青質量和純化香氣的重要程序。在高溫下完成團炒、吊炒、翻炒三樣主要動作,破壞茶葉中酶的活性,阻止其繼續發酵,促進香韻和味韻的形成,同時使茶葉失去部分水分呈熱軟態,以方便揉捻。

揉捻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造型的重要工序。揉捻時,青葉需快速放進揉捻機乘熱揉捻,以便達到最佳效果,裝茶量需達揉捻機桶高一半以上至滿桶;揉捻過程採用輕-重-輕的方法,使桶內茶葉自動翻拌和搓揉。初揉後可投入鍋中復炒,復炒既可使茶葉條索回軟利於復揉,又可補充殺青之不足,並使茶葉內含物直接與高溫鍋接觸,輕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特殊韻味。復揉可使條索更加緊結,還可提高茶湯濃度。

毛火

毛火烘焙,掌握「薄攤、高溫、快速」的原則,毛火因流水作業,烘焙溫度高,速度快,故稱「搶水焙」或「走水焙」。溫度掌握在135℃—145℃,攤葉厚度2—3厘米,歷時15分鐘,烘到七成干,不粘手,手觸初焙葉有刺感,經攤晾3-6小時,即可進行復焙

晾索

初焙葉攤在水篩置於晾青架上,攤葉厚度 8-12厘米。經過3-6小時攤晾,使梗葉之間水分重新分布,達到均衡,有利於復焙。初焙葉長時間攤晾是武夷岩茶傳統製法特點之一,俗稱晾索。

復焙

溫度掌握在ll0℃-120℃,歷時20分鐘,焙至足干,梗折即斷。

定級歸堆

毛茶加工好後,要進入精製加工階段,首先要進行定級歸堆,為毛茶拼配付製作準備。為便於加工調劑品質,凡具有明顯不同特徵的毛茶都要按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做青程度不同、季節不同分別歸類。把品質好的差的分別歸堆。

篩分

篩分的目的和作用,即分茶葉大小、長短、粗細和輕重,又能整飾外形,利於風選和揀剔。

揚簸

分別茶葉的輕重和厚薄,揚去黃片、茶末和無條索的碎片或其他輕質的夾雜物。

揀剔

揀出茶梗、茶片以及茶籽等其他雜夾物,提高凈度,提高外形品質。

燉火

清代梁章鉅稱:「武夷焙法實甲天下。」武夷岩茶在一定溫度的作用下經過一定時間的烘焙,使葉內含物產生熱物理化學變化,具有脫水糖化作用(熟化)、異構化作用、氧化及後熟作用,穩定並完善和增進岩茶獨特色、香、味的品質。

感謝《武夷山茶產業》供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葉點評網 的精彩文章:

人民日報:這種茶不亞於阿司匹林
肝臟不好?每天用它泡水喝,養肝護肝,肝臟一輩子不生病

TAG:茶葉點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