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看明清兩代人是如何養生的

看看明清兩代人是如何養生的

明代人明確歸納出了——

麥養肝,黍養心,稗養脾,稻養肺,豆養腎,以五穀養五臟。

李助肝,杏助心,棗助脾,桃助肺,栗助腎,以五果助五臟。

雞補肝,羊補心,牛補脾,犬補肺,豬補腎,以五畜益五臟。

葵利肝,藿利心,薤利脾,蔥利肺,韭利腎,以五菜充五臟。

明代的這一養生經驗的總結,是符合科學的飲食營養道理的。谷果畜菜,養助益充,都歸結到人的五臟。這是因為五臟起著接受食物滋養全身的作用。人的五臟若強,抵抗力就強,就不會發生疾病而能長壽。

《藕實圖》

清代的韓桂齡尚書賦閑在家時,每當「消寒會」聚餐時,必堅持四個字為準:一是早,二是爛,三是熱,四是少。梁章鉅賦詩記錄過,並且回憶起與之相彷彿的,明代朗瑛所說過的:食爛則易於咀嚼,熱則不失香味,潔則動其食興,少則不至厭飫……

(明)仇英《司馬光獨樂園圖》

這與明代另一「養生妙法」:軟飯養胃,爛肉養人,少酒養血,獨宿養神,實為一脈同源。其出發點均是保護「五臟之宗」的脾胃,使之不受損害,以能更好地保護旺盛的機能,充分供應人體所需營養。

《賣豆腐腦圖》

明清養生家還強調服食的原則。如「儉服食以養生」,因為香甘肥膩,雖然悅口,但不宜於腸胃。所以不要「美飲食、養胃氣」,即飲食必須適合胃氣。清代名醫葉天士將其概括為「食物自適」四個字,意思是說食物的選擇,必須適合人的口味,而且吃下去,胃中感到很舒服。也就是明清養生家們認為的:用飲食來調節,以免損脾傷胃。

《賣肉圖》

因為多食傷脾,飽則傷神,飲食有節,才能「脾土不泄」;淡泊寡慾,才能「腎水自足」。這是養生最為基本的。要達到這一點,除了好吃的不多吃外,還需實行以素食為主的養生方式。所謂素食,主要是蔬菜和豆制食品。由於蔬菜和豆制食品都清淡,據此明清人提出了「每三日一齋素,可以養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的雜貨店 的精彩文章:

清朝時,官員家庭的社會交往是啥樣的
看看民國時期梁實秋與他的吃貨朋友

TAG:我的雜貨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