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當設計師走進鄉村之後……

當設計師走進鄉村之後……

「鄉建」熱潮似乎已經到來,越來越多的建

築師們也開始為鄉村建設項目工作,如同「城市大規模建設」後的又一個建築業的春天。面對跟風模仿、預製板式的

鄉村建設,建築師們又該如何找准項目自身的定位,突出本地特色優勢

,避免「千鎮

一面」的現象呢?




今天分享的

是江蘇省的一個普通民宅打造的住宅案例,

在某些方面值得我們去參考學習,思量。







工程檔案


項目名稱:江蘇深深·深宅


設計方:素建築設計事務所 (SU Architects)

項目類型:私人住宅


地理位置:江蘇,中國


主創建築師:馬科元


設計團隊:郭少珣、李碩、餘慶元、周方程


結構工程師:張明熠

攝影師:蘇聖亮、素建築


結構:磚混結構+鋼結構屋頂


用地面積:2600m2


建築面積:650m2


設計周期:2012年-2013年

建設周期:2013年-2015年




?建築全景




該項目早在2012年就已經啟動,項

目基地位於中國江南地區,這個地區也是孕育中國傳統園林的地方。建築師希望這個設計來回應現代建造技術和生活舒適度的前提下,如何來滿足傳統中國人的精神需求,即:

寄情山水、歸隱田居

。因此,在本身就已經狹長的基地中,建築師通過空間的轉折和遞進來拉長了流線、視線和時間,最終空間序列形成一種深宅深園的結果。建築的原型來源於傳統中國園林建築中的「亭」,建築結構採用鋼結構,同中國傳統建築的木構建築一樣,都是桿件受力體系。巨大的懸挑屋頂,使得建築的邊界同庭院融為一體。

最終,整個庭院呈現出三個層次的深,深深·深宅。



設計者的核心理念為「深」


基地之「深」



江南素有造園的傳統,不同於傳統的園林,現在的主人不再是寄情山水的文人,而是無時不刻同社會協作發生連接的現代人。對園子的需求不再是觀想層面的遊山玩水,而是物理層面的返璞避世。「歸園田居」需要一種能夠連接當下現實和傳統情懷的場所載體。




基地位於江南平原典型的鄉村一隅,因耕作需求,平坦的土地被劃分成南北方向拉長的矩形網格,「深深·深宅」位於其中一個格子內,東西兩側被水渠限定,南側臨鄉村道路,是主入口。基地的最大特徵就是進深很「深」。基地本身就已經浮現出「庭院深深」的空間場景。




格局之「深」




在具體的場地規劃中,思考的起點不是如何擺放建築體量的「實」,而是如何組織「空」。「空」既是場景,又是功能,既是庭院,又是建築。「空」是場地組織的基本單元,不同的「空」根據使用需求被安排在基地當中,再在每個「空」里劃定內與外的邊界。最終整理出大大小小形狀不同的四座建築,十個庭院。







?

功能與體量分析




?

首層平面圖(左),

平面圖(右)




園子由多個庭院向深處推進,主要歸納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停泊、進入和日常會客。

設計需要考慮一位百歲老人日常生活,為方便老人起居,將其生活空間布置在第一個層次,並用一道縱向貫穿內外的牆將居住與會客分隔開。為了強化這種分隔,建築體量也做了錯動。







第二個層次以中央的水塘為核心,是私密的會友空間。

跟前一個層次通過一個「T」字型洞口隔開。「T」形洞口上部用木格柵鏤空,暗示結構的過梁。在這個層次中,安排了一個四面通透的「亭」放置在水邊,將園內園外,庭前庭後銜接起來。這個層次中也安排了一個縱向延展的牆,來分隔客房庭院的私密空間。







第三個層次為主人活動的場所和後花園,並根據主人愛好安排了一個小型籃球場。

三個層次,層層推進,最終形成一種深宅深園的結果。





視線之「深」




每個庭院之間邊界模糊,庭院空間呈「之」字形錯動,相互之間或掩抑,或滲透,或開放,或隔離。在遊園的過程中,視線不斷轉折,而每一個停留卻都能窺到前方空間若隱若現的場景,眼睛驅使腳步不停向前探索。原本是矩形的基地,因為「之」字形的空間拉動,進一步拉深了整個空間序列,為第三個「深」。





在園林中,建築的形式不是重點。因為傳統園林中的建築邏輯簡單:用最通用的建造體系,用最合適的功能體量,讓它出現在最該出現的位置。並給予不同的名字:亭、台、閣、榭。




【房子】



在「深深·深宅」中,建築的邊界和位置已經由園子決定,剩下的問題就是:「覆蓋」。中國古建築結構體系涇渭分明,樑柱只是為了襯托屋架,即完成覆蓋;而牆只分隔空間絲毫不參與承托作用。




身處溫和多雨的江南,人在屋外穿行和停留的時間甚至超過室內。建築的外部覆蓋——屋檐顯得尤為重要,設計中希望讓這種

覆蓋能夠輕盈而無形。因此,建築的姿態以一種「深遠」的懸挑,庇護在園子當中。








為了讓懸挑深遠的屋頂看上去出奇輕盈,團隊在結構和構造上做了特殊的設計,使得屋頂在不犧牲保溫的情況下仍然足夠輕薄。建築的屋頂採用鋼木結構,利用兩片薄板錯搭而成,搭接的部位形成朝北高窗,增加通風和採光。







【理水】


水園的位置,原本為老宅子後的小魚塘,設計將其同東側水渠連通,整修和放大處理。傳統園林內向而封閉,邊界清晰。在深深·深宅中,唯一沒有圍牆的就是東側臨水面,界面跟視線因此而打開。


 


水園改造前





▽水園改造後





建築的大屋面並沒有落水管,只在地面青石板的局部做了缺口,露出鵝卵石,晴天的時候並不注意,到了雨天,雨水從預設的排水口流下,落在鋪滿鵝卵石的缺口中,落雨成線。屋頂和地面因重力和水,以一種柔軟的方式連接起來。





【路徑】


我們早已習慣現代建造帶給我們筆直又平整的道路,已經忘記了深深淺淺,若隱若現的山間小路。路徑其實跟身體直接相關,是用眼睛驅動用腳去觸碰,是人同大地的接觸面。路是用腳踩出來的,就應該回到腳的尺度,路是用腳踩過去的,就需要修飾涉足的路徑不至泥濘。園林本身就是馴化的自然,文質並重,文與質,自然與修飾,也許並沒有那麼清晰的邊界。




▽草,碎石與磚結合形成自然的小路


▽鳥瞰建築內不同的路徑


現代人造園,無法像古人造園,幾乎所有的生活現實都已改變。那麼什麼是當代中國人的理想棲居?一直是「深深·深宅」整個設計過程的核心線索。然而一直到建成,仍然無法概括一種可以言狀的答案。




直到建成數年之後,一次無意看到元代文人畫《東山絲竹圖》,突然發現冥冥之中,遠在700年前古人所描繪的圖景其實早已潛移默化得影響了現代的實踐。畫中,空間結構、敘事要素,甚至建築的原型幾乎有著一一對應的關係。





我們知道「摩天大樓」,我們知道「花園別墅」,我們知道「歸園田居」,我們知道「面朝大海」。但當最終發現潛意識裡蹦出來的理想之所,竟然隱藏在近千年的畫卷中,這也許是一次無意識的回歸。







全文完





查看更多景觀意向圖


盡在拾光景觀QQ空間





3170235127













拾光景觀


公共空間/住宅商業/別墅庭院/公園景觀/旅遊度假/



長按二維碼,快速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光景觀 的精彩文章:

為你「職」路,我們是認真的
設計師提案和甲方斃稿 ????,扎心了

TAG:拾光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