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子彈讀書筆記

原子彈讀書筆記

前一陣看完秘密運送原子彈的悲劇電影《USS Indianapolis》,找來一本《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研究。沒想到居然像讀武打書一樣,看得緊張而著迷。邊讀邊

還油然生出一個個「如果歷史反轉」的問號和感嘆號:歷史究竟有多少偶然,多少必然?寫下來向歷史軍事大牛們請教。

一、原子彈的起源

原子彈的設想竟然起源於科幻小說,而且直接啟發了相關科學家。英國花花公子H.G.

Wells在1914年發表的科幻小說《The World Set Free》里,無師自通地發明了一種通

過原子核裂變(fission)產生巨大能量的原子彈。Wells娓娓描述世界爆發大戰,軍隊空投原子彈,夷平一座座城市……當時的科學背景是:16年前居里夫人發現放射元素;9年前愛因斯坦發表E=mc2。還沒人發現中子,更沒人想到核裂變。此書銷量平平

,民眾興趣寥寥,但在學界源遠流長。德國物理學家Leo Szilard 1932年讀了小說後,全心致力於核裂變研究;同年,英國人James Chadwick發現中子;次年,Szilard提出

了加速中子產生核裂變的理論;再過5年,德國實驗室首次實現核裂變反應,距Wells的小說發表時間整整25年。

不由想到:如果沒有Wells的狂想,沒有Szilard的啟發,還會不會有原子彈?估計還會有,既然有E=mc2這根巨大的胡蘿蔔,又有放射元素、粒子加速器(1929年發明)、原子可細分的條件,一定會有人去鑽研怎樣用細分得到大胡蘿蔔。沒有Wells和

Szilard,胡蘿蔔到手得晚一點而已。罪魁禍首其實是愛因斯坦吧?沒有他,或許真的

不會有原子彈。

二、天亡德

上面那位提出核裂變理論的Leo Szilard是德國猶太人(出生於匈牙利)。1933年元首

上任德國總理時,Szilard和另一位猶太科學家同時離開德國——你沒猜錯,那位就是

愛因斯坦。1938年德國實驗室做出裂變反應後,憂心忡忡的Szilard找到如日中天的愛

因斯坦,勸他作為科學家代表向羅斯福總統進言,以美國一國之人力物力趕造原子彈。沉浸在理論世界的愛因斯坦還不知道他的大胡蘿蔔已被實驗科學逼近,得知裂變反應實現時驚呼「I never thought of that!」

除了這兩位,德國裂變反應實驗室的X光負責人Lise Meitner和她侄子Otto Frisch也是猶太人(出生於奧地利)。他倆力主用重物質鈾做反應,立下汗馬功勞;也先後逃離德國。還有美國原子彈設計負責人Hans Bethe,也是逃離德國的猶太人。第一個核反應堆的主持人Enrico Femi是義大利人,1938年趁著去瑞典領諾貝爾物理獎之機,和猶太老

婆逃離納粹義大利,投身自由美國……

如果沒有元首,擁有諸多關鍵人手的德國是否很有可能率先造出原子彈?忠直的德國首席物理學家普朗克在1933年就勸告元首莫逐猶太人,否則德國科學界損失慘重。任性的元首天真地說:那就讓德國沒有科學好了……斯天意也。不過沒有元首就沒有二戰,原子彈研製失去最緊迫的動力,不知道猴年馬月能造出來;說不定還會因為反人類而胎死腹中?

三、德國、日本造得出原子彈嗎?

美國政府搞曼哈頓計劃的本意是和德、日賽跑,看誰先搶到大胡蘿蔔。可德、日政府都不重視科研,一路貽誤戰機。德國開除猶太人後人才稀缺;國家財庫大量消耗於常規武器製造;1943年重水工廠被挪威游擊隊數度破壞至癱瘓後,已無力研製原子彈。日本起先在戰場上節節取勝,不屑於研究新武器。本國資源亦缺,本想開發中國滿洲的鈾礦,苦於採礦技術不完備,盟軍又不斷轟炸滿洲,阻止其開採。1943年日軍在Guadalcanal

受挫後漸轉劣勢,政府與部隊才著急組建了多個原子彈研究項目,然人力物力分散,互相搶funding,最終一事無成。

相比之下,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從一開始就實行軍事集中化管理,總投資超過200億美元

,徵集120多萬人參與,這樣的財力與國力在當時無人可與比肩。1943年後美國已知軸

心國沒戲,這時繼續造原子彈,知情的科研人員或許是不捨得中途放棄,政治家們則是為了全球稱霸吧?所以戰後美國拒不承認和英國秘密簽訂的核武器合作協議,拒絕分享技術,抓了一大批蘇聯英國科技間諜,嚇得各國巨資競造核彈,大玩黑暗森林威懾,最後又幾乎全打水漂。如此奢華的浪費……

四、你會怎樣投彈?

這是最讓我困擾的問題。杜魯門在45年六一兒童節決定使用原子彈時,軍委給出了三種選擇。戰爭部副部長主張事先通知日本美國有原子彈,同時開出投降條件;另有人提議召集日本領導人觀摩原子彈演習;第三種方案便是鑒於日軍魚死網破的悍風,必須出其不意、真槍實彈地襲擊人群密集的軍事要地,達到最大的心理震懾效果,如此才能促其無條件投降。

你會選擇哪一種?我覺得先通知再炸,可大幅度避免日後無窮無盡的道德譴責。不通知主要是怕日本不降吧?可美國在長崎之後還有兩顆原子彈;新原子彈製造速度差不多可達十天一顆。即使日本不降,美國大可以無窮無盡地炸到夷平日本。又或當時不能完全確定原子彈的威力,所以突襲一試?可之前都試爆三次了。

五、斯大林這麼無恥?

蘇日於1941年簽訂中立協約,保證互不侵犯。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以外蒙

獨立等利益需求為條件,承諾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對日宣戰。同年4月,斯大林通知

日本不再續簽中立協約,但會遵守協約條款,一年之內不打日本。

然而德國5月9日投降。按雅爾塔協議,蘇聯需在8月9日之前對日開戰。但按蘇日協約,蘇聯不得在46年4月5日之前打日本。孤軍奮戰的日本此時只想體面地停戰,便以出讓領土為交換,多次請求斯大林代向同盟國協商停戰條件。斯大林表示興趣,但遲遲不明確回復。

8月6日,廣島被炸。8日,日本再次懇求蘇聯出面協商停戰。然而看到原子彈甜頭的斯

大林斷然拒絕,翻臉宣戰;一小時後的9日零點,蘇軍挺進滿洲,與日軍開戰。當天11

點,長崎再爆。

這是真的?如果蘇聯出面中介,就不會有第二顆原子彈?如此公然無恥見死不救、發戰爭財的斯大林,當時怎麼沒被全世界的道德唾沫淹死,反在各國爭奪利益的博弈中搖身變成促使日本投降的大功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校園欺凌」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就此達成版權和解,下半場的硬仗也不好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