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物科技公司的「赴港上市潮」要來了?

生物科技公司的「赴港上市潮」要來了?

導語

2月23日,港交所上市新規出台,允許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在此背景下,內地生物科技公司或迎來一波赴港上市潮。

分享投資在該領域已提前布局,並投資了如蘭度生物、邁普生物、捷諾飛、科新生物、長森葯業、再極醫藥等一批優秀企業。

來源 | 動脈網 作者 | 高康平

港交所發布《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諮詢文件》(下稱《諮詢文件》),《諮詢文件》顯示,港交所將允許下列公司在港上市:

a)未能通過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未有收益或盈利記錄的公司;

b)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高增長及創新產業公司;

c)尋求在聯交所作第二上市的和資格發行人。

市場對港交所就上市制度改革早有預期。2017年6月港交所就發布了《有關建議設立創新板的框架諮詢文件》,該文件稱港交所對香港上市制度進行了全面檢討,發現當中存在若干不足之處,影響到香港相對於全球主要上市地的整體競爭力。故醞釀港交所「25年來最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

自去年6月「建議」發布之後,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在2017年12月又發布了相關總結,決定拓寬現行的上市制度,在作出適當披露及制定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允許前述提到的三類公司在港上市。

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在2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鑒於諮詢內容已經歷長時間討論,市場目前已達成高度共識,加之發行人等市場參與者存在需求,此次諮詢期壓縮至1個月。他預計,如果本輪市場諮詢無大幅修改調整,港交所最快可於4月下旬發布諮詢總結,在諮詢總結刊發及相關《上市規則》生效後,便會開始接受正式提交的上市申請。

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新規

港交所稱,在美國,在公司起步階段又或在發展生物科技產品過程初階就尋求上市的,以生物科技公司佔大多數。國際認可機構(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監管及產品審批所設計的不同階段,是釐定相關生物科技公司的性質及發展進度的指標,在沒有收益或盈利等傳統指標的情況下能給予投資者參考框架,亦能自行對相關生物科技公司進行估值。

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人預期需證明其具備以下特點:

(a)生物科技公司必須至少有一支核心產品已通過概念階段。聯交所將根據核心產品是否已達到相關產品類別的發展進度目標,來釐定該產品是否已通過概念階段;

(b)以研發為主,專註開發核心產品;

(c)上市前最少12個月一直從事核心產品的研發;

(d)上市集資主要作研發用途,以將核心產品推出市面;

(e)必須擁有與其核心產品有關的長期專利、已註冊專利、專利申請或知識產權;

(f)如申請人從事醫藥(小分子藥物)產品或生物產品研發,應證明其擁有多支潛在產品;

(g)在建議上市日期的至少六個月前已得到一名資深投資者提供相當數額的第三方投資(不止是象徵式投資),且至進行首次公開招股時仍未撤回投資。

此外,諮詢文件建議,該類發行人上市時的預期市值不得少於15億港元。諮詢文件還加強了該類公司的披露要求,以及限制其主營業務的重大變動,該類公司在股份代號結尾將加上股份標記「B」加以識別。

新規對內地相關企業赴港上市影響幾何?

港交所對內地企業的吸引力在於其較低的上市門檻、豐富的全球投資者以及靈活的退出機制。

港交所對擬上市企業沒有盈利的硬性要求,企業可通過多種評價方式滿足財務條件。比如市值/收入/現金流量測試,只要求企業最近一年收入大於5億港元、市值大於20港元、有現金流入且上市前三年現金流超過1億港元。這對於絕大多數高成長性企業實現起來相對較易,也明顯低於主板上市條件。

除了「進去」較為容易之外,港交所「出來」也更簡單。其上市鎖定期較A股更短,退出方式也更多樣化。

這意味著投資者可以快速獲得參投公司的成長回報,投資周期更短,投資回報與風險更加可控。在機構投資者的推動下,新型公司將很快踏上港股上市之旅。

從資本規模看,港交所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資本市場。截至2017年底,港交所主板及創業板上市公司數為2118家;市值約3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7%。2017年有164家公司登陸港交所,較2016年增加38%。IPO集資總額為1282億元,比上年減少34.4%。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882億元,較2016年的669億元上升32%。

預計港交所上市新規發布之後,將有更多內地生物技術公司登陸港交所進行募資或吸引全球投資者。同時,國內創新葯、生物葯領域的相關公司將擁有更便捷的融資通道,有助於國內醫藥行業創新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分享投資 的精彩文章:

TAG:分享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