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搞清姓氏了嗎?

中國人,搞清姓氏了嗎?

文 / 為泡妞而治學。忽悠為主,理工文管衛協調發展的 蒲公子

今天本公子要把姓氏形成的原始過程給大家模擬一遍,請系好安全帶,發車了。

—1—

姓名這些東西首先就是個記號,怎麼樣能區分人怎麼樣來。首先請大家忘記什麼姓氏啥的鬼概念,現在神馬斗木有,除了若干群野人!

水是生命之源,所以無論是哪一群原始人,幾乎都居住在河邊。逐漸的,人們也會用語言來區分地名,比較叫這條何為jiang,那條河為ji,但只有發音,沒有文字。那麼自然而然地,也會用這個發音來指代這條河邊的那群人,你們那群叫jiang,他們那群叫ji。瘋狂的原始人就這樣區分各種人群,跟我們會很自然的叫東北來的人「東北人」一樣。現在我們把這種人群劃分稱之為「部落」。

然後發展出了符號,每一群人也就是部落都會有一個標誌自身的符號,相當大的一種可能是來源於這群人所崇拜的圖騰,圖像化後再符號化。這個符號自然和這群人的指代發音捆綁在了一起,甚至這個符號也相當程度上也指代這條河。

在形成成熟文字和語法的過程中,人們很自然地把標誌人群也就是部落的符號添加一個女的符號——算不算合文——於是出現了一系列我們現在已能看到,標誌人群的成熟的文字,比如姬、姜、姚、嬴、姒、妘、媯、妊。

這個時候,這些字依然同時指代河流或者地名。再後來,文字和語法越來越成熟,細分也越來越厲害——這個過程直到現在——人們把這種區分人群的字歸納為一個概念,叫「姓」,同樣帶符號「女」,後世謂之偏旁。我不太清楚「姓」的原始寫法,但現在的字面意思倒也傳神,實質上就是表達哪群女人生的。

因為那個時候是母系社會,男人除了播種沒球用。但是根據以往的播種經驗,發現一個群里的男人播種倒是方便,可是消耗了十個月勞動力之後,甚至分娩等等導致勞動力死亡,收穫的卻常常是廢物,最可氣的是養了好大才發現這個小孩過於萌萌滴獃獃滴。這種經驗逐漸上升為群規,播種必須為另外一個群的男人。

這同時也賦予姓一個天然的附帶價值——同姓不婚。所以後世總結:「姓所以別婚姻」,但實在是因果倒置。

所以後世類似「黃帝居姬水,故以姬為姓」的說法是不折不扣地拿後世的概念套祖宗的故事。那個時代,姬既代表部落,也代表河流,甚至就是混為一談的,至於姬做為姓的概念,沒有。

—2—

但事情在悄悄起變化,黃帝時期大致就是母系社會轉為父系社會了,男人的力量發揮出來後,不得了,人口迅速發展起來。然後悲傷地發現,姬水邊不夠住了,其它地方情況也類似。分解族群成為必然。

於是有一些人成年以後就會分出去,自己尋找地方獨立生存發展。具體的情況不得而知,可能被迫和主動的情況兼而有之。也很容易想像,通常是強者帶一些弱一點的,小家庭中成年的哥哥帶著幼小的弟弟妹妹??總之,他們紛紛到了新的居住地,這些居住地這個時期很可能已經有了名字,那麼很自然江湖上會用這個地名稱呼他們,如果沒有地名,自然也會如之前的情況一樣發展出地名和部落名,無論哪種情況,重要的是,地名和部落名依然是混為一談的!

於是後世記錄這段歷史時,是這樣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但細究起來,無非是黃帝部落人太多了,黃帝的兒子有25個,分出去獨立成為新的部落的有14個。那多出來的兒子呢,很簡單,不可能每個兒子都有帶人出去發展的能力,也可能同母兄分出去的時候跟著走的小弟弟,也可能分出去混死了??那為什麼得姓12呢,說明裡面有幾個可能都在一個地方混,也可能哥哥和弟弟繼續分為兩個小小部落,但旗號還是一樣得。

有人會問,黃帝兒子所謂得姓12,嚴格地說應該是得氏12,而不應該叫姓啊。這話不能算錯,用後世的歸類來說是對的,可問題還是之前的老話,那個時候沒有姓和氏的概念,而且這事年代也很遠,後世自然而然也稱之為姓。

生產力更進一步的發展,帶來幾個主要的問題,首先是人口激增帶來的次級族群分化,然後是人口交往遷移的頻繁,再就是文化和階級的發展導致的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由此生髮的族群自我意識。

有點繞?好吧,說白了,就是人口激增,部落和家族越來越多,而且大家好到處亂竄,之前姜/姬/姚之類的老代號已經完全無法區分,就跟現在一叫帥哥滿街都答應一樣。所以自然而然對於小的家族和部落會形成一種新的區分叫法。這種叫法一開始基本上也是隨居住地地名,比如你們居住在趙,就叫你們趙,你們在黃,就叫你們黃。也有專業技術大拿,巫師,或者史官,這些除了專業而且都是不外傳,人們自然也用巫或史來指代他們家族,再往後,有人當了大官,比如當了司馬,很牛,於是人們可能就以司馬稱呼他們家的人,還有爺爺是王侯的,人們也會說,那家是王孫。獲得了封地,比如封在了商,就叫那家的人商某。

比如孔子,他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國後裔,自然就姓子,大名也就是後面講的字孔父,小名也就是後面將的名嘉。孔父嘉在宋國宮斗中被幹掉了,子孫逃到魯國,因為名是長輩叫的,大名也就是字才是社會交往的代號,所以這家人就被叫做孔。

這個過程中,人們覺得這個二級代號跟之前的根代號是不一樣的,於是把根代號稱為「姓」,各種下級代號稱為「氏」。這意味著,姓氏觀念發展成熟了,所以也有了上級領導賜氏的情況了。

同樣在這個過程中,天然產生一個現象,就是能獨立門戶被人拿出來說的自然都是各級領導,也就是貴族,只有他們的家族有必要被區分,也就是有氏,而平民甚至奴隸沒必要被區分,也沒人去區分,所以也就沒有氏,就像誰關心阿Q姓(嚴格說叫氏,後世姓氏合流)什麼一樣,但是趙老爺的趙氏就很重要了。

所以後世總結「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又是因果倒置。這種貴賤也包括氏之間,比如你北大的,牛,你復旦新聞的,呵呵。

—3—

但是具體的人怎麼叫呢?

當然是直接叫老大老二老三老幺咯,古文寫作孟仲叔季,我們現在看這幾個字挺文藝的,其實現實真的很粗糙好吧。其實現在在農村,依然很流行,張家老二,你來幫我把,幺妹,借點米,至於名字叫啥子,不出村沒意義。

後來人口多起來,光叫排行肯定是亂了,於是逐漸人有了代號。當然大部分可能是父親取的,這個代號很隨意,生小孩時老爹看見岩石燒炸了,叫「啟」吧,被雷劈了可能就叫「劈」了,不過這也算得有文化的初始形態了——這很重要——畢竟是賦予名一定的紀念意義了。這種爹叫兒子的名到底世很私密的事,沒準就叫狗蛋啥的,跟現在的乳名小名一樣,有種長輩的親昵在裡面。

社會活動逐漸頻繁,男人出去混的時候逐漸意識到一個問題,別人也這麼叫自己的話總感覺怪怪的,於是想出一個方法,再取一個大名用作社會交往。逐漸定型為一套規矩:出生後父親取乳名,直到成人儀式的時候,由家族或部落里德高望重的人給取一個社交大名。後世就把乳名稱作「名」,大名稱作「字」。

這就暗含了一個規矩,那就是只有長輩才能稱呼別人的名的,其他人都得稱字,否則就是拿自己當別人爹,自然是大不敬。

比如,百里奚生了個兒子,頓時感覺神輕目明,「兒子就叫視吧!」多年後視舉行成人禮,百里奚說隔壁二大爺你給我家大兒子取個字唄,

「這是老幾啊?」

「老大。」

「叫個啥啊?」

「視。」

「出來混,是要看清楚點,既然是老大,就叫孟明吧。」

很容易想像,族裡的老人在取字的時候很容易會考慮和父親取的名有所呼應,這種呼應最樸素的道理就是最重父親的感情和用意,當然也有展現自己德高望重的考慮。所以發展到後來,被附會為字有表一個人德的功能,所以字又稱為表字。其實說到底,所謂表德,無非是對這個人寄予一種美好的願望。

至於女人嘛,因為沒有社會交往,活動範圍依然局限於部落或家族,所以壓根沒有取名的需求!依然是老大老二的叫。出嫁了怎麼辦,出嫁了不也局限在夫家嗎?也用不著名。即便是在現在,也是這樣,一個村裡嫁過來一個新媳婦,村裡的大媽怎麼叫?山東妹、姜丫頭、姜山東,如果有衝突,那就大山東、小山東。

後來這個姑娘做了一件大事,竟然上了歷史書,作者只好記成「姜家大丫頭」,也就是「孟姜女」。再比如齊姜,就是姜山東的意思,褒姒,就是從褒那疙瘩來的姓姒的丫頭。總之,就是在姓前面加一個最能表現其屬性的字——多數為來源地——做為區分。所以後世看見這些的時候會以「姓名」來理解,其實不對,那實在是史官不得已搞出的代號而已。

也是嘛,做為「生產」工具,只有你的姓重要,不然不利於優生啊。其它的,who cares?

—4—

隨著周武革命,商王朝做為原始部落邦國聯盟的古典王朝進入了歷史。周不遺餘力地強化等級與次序,並以完成了由宗藩取代部落方國的萬世王業。不僅氏的組織形態得到了空前地發展,姓/氏/名/字也完成了文化禮儀上的成熟。但戰國的來臨將分封制扁平化,氏這種組織形態也將走向集權國家的對立面上。

然後我赳赳老秦奮七世,連貴族的根都滅了。集權國家郡縣制從社會形態、文化意識上都不再需要氏的概念了,只有民。於是貴族和平民都被統一登記造冊,貴族的氏和平民的姓混在一起,再也沒有區別了。

但我推測民冊裡面的記錄還是有所不同的,貴族後裔應該名字都還比較像樣,比如項羽,更多的恐怕是:沛縣劉老太爺戶,妻劉老太婆,子劉老大、劉老二、劉老幺。然後陰差陽錯,劉老幺竟然建立了漢朝,只好整個正式的名字,叫邦。

秦漢之季,氏徹底歸於了姓。

但是,但是,但是周所發端禮儀文化完全就是講資歷,完全沒有個人發揮的餘地。要知道,展示自己的個性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啊!!!

社會交往文化生活的發展,這種需求立刻被激發出來。諸葛亮混荊州本地論壇的時候,覺得別人叫他孔明真的too low,我的明難道只能照亮一個孔嘛,連個洞都不是,不知道隔壁二大爺怎麼想的。於是在論壇註冊了一個ID:卧龍。龐統更扯淡,五短身材,一聽就是龐大的桶,還表字士元,確實圓,整個一土肥圓的感覺,於是註冊了一個花一樣的ID:鳳雛,瘋狂騙粉。

更可氣的是,他倆聯手,請幾大版主崔州平、徐庶等瘋狂炒作,文案也不錯「伏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最後雙雙直接進入大漢高層!

這種自己給自己取的以裝牛必為主要功能的ID就是所謂「號」。至於有什麼講究,那就是逼格怎麼高怎麼來,比如太岳、大千!!!所以往往人們更願意稱呼對方的號,因為這樣拍馬屁效果最好啊!!!

—完—

支持原創,長按打賞!

歷史,是人性,管理,是人性,鬥爭,還是人性。

外殼在變,人性沒有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目橫行 的精彩文章:

TAG:縱目橫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