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盤點諸葛亮北伐的屢次戰略失誤

盤點諸葛亮北伐的屢次戰略失誤

諸葛亮伐魏的戰略失誤始於荊州之失

諸葛亮雖然是一名天才的戰術家,擅長於統籌局部戰鬥,卻並非是眼光犀利、氣魄十足的戰略家。荊州和上庸諸郡之失,不僅使蜀國失去了伐魏的兩個重要的鞏固後方和跳板,也使蜀國被吳魏封閉在淺狹的地域內,難以再擴展疆土,是蜀國從鼎盛走向衰落、直至滅亡的開始。而荊州和上庸之失,諸葛亮要負主要責任。

盤點諸葛亮北伐的屢次戰略失誤

諸葛亮

諸葛亮的應對失策,導致了荊州之失

劉備進位漢中王,表到許都,曹操大怒,因而約會東吳共取荊州。面對此種形勢,諸葛亮的應對策略是:命關羽「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

關羽嚴格執行這個策略,一敗曹仁取襄陽,二僥倖敗於禁七支重兵,然而兵鋒仍止於樊城城下,因攻城兵力不足而調荊州兵馬來援。在曹軍損失嚴重的情況下,樊城也未能攻下;反而被樊城之兵與徐晃裡應外合殺得狼狽逃竄,只能企圖退回荊州屬地公安。可見,諸葛亮面對曹操攻荊州的應對措施是錯誤的:諸葛亮高估了關羽所領荊州的實力,而嚴重低估了曹操的軍力和攻取樊城的難度,即使東吳未趁機奪取荊州,諸葛亮的應對措施也沒達到目的,反而損兵折將,使荊州形勢更被動。盤點諸葛亮北伐的屢次戰略失誤


諸葛亮坐觀關羽取樊城,無所作為,喪失了關羽創造的北伐最好戰機

關公擒了于禁,斬了龐德,曹操大驚,乃至「欲遷都以逃之」。在此種情況下,諸葛亮不僅沒有給關羽任何戰略、戰術上的配合,也沒有利用關羽創造的北伐極佳戰機——出奇兵,取長安,全取長安以西雍州、涼州各地,不僅國力大增,而且,取伐魏之地利,嚴重威脅魏國統治中心的安全。

當此時,長安及以西的雍州、涼州各地歸屬曹操不久,是曹操屬地對曹操忠誠度最低的地方,及統治力量最薄弱的地方。而且,蜀當時從未在此地征戰過,因此最易達到出其不意,一戰而定之的效果。即使偷襲不成,也有足夠的時間強攻,如果取了這些地方,即使失去荊州這個三面受戰之地,蜀國的國力也會超過吳國。事實證明,諸葛亮5次北伐都夢寐以求攻取長安而遙不可得,可見,由於諸葛亮缺乏戰略眼光和戰略上的配合,白白坐擁兩川及漢中之雄厚兵力,失去了多麼好的一次機會!

盤點諸葛亮北伐的屢次戰略失誤


諸葛亮未充分認識到上庸的軍事作用,輕易放棄了蜀國東征伐魏的最後一塊跳板

荊州已失,上庸的戰略地位就更為重要了。然而,此時諸葛亮沒有著眼於安撫上庸守將孟達和劉封,而是罪其未發兵解救關羽,採用蹩腳伎倆緩圖之,導致逼反孟達;進而令劉封和孟達自相殘殺,又導致失去了上庸,幾乎等同把上庸這個戰略要地拱手讓給魏國。諸葛亮的正確應對措施應該是,安撫上庸守將,並以最快的速度派遣幹將替代之,確保上庸。上庸一失,魏國駐重兵防守,蜀國再未敢正視此地,從此蜀國在東面和南面兩個方向上徹底失去了伐魏的跳板,伐魏只剩沒有穩固後方的北伐一途。

盤點諸葛亮北伐的屢次戰略失誤


諸葛亮在北伐上的戰略失策

未能充分認識到蜀國國力和軍力對比,以及伐魏的劣勢,因此沒有一套合理、清晰的伐魏計劃。蜀國無論土地面積還是人口,都只有魏國的幾分之一而已,國力與魏國相差甚遠,而且蜀國可選擇的伐魏路線很少,極難發起伐魏的突然性,也很難調動和分散魏國防守兵力;且蜀國運糧極為不便,既經不起長期的戰爭,也沒能力通過速戰消滅魏國軍力。因此,若勝魏國,局部的勝利是沒有意義的,唯有在戰略上出奇制勝才能戰勝魏國。

盤點諸葛亮北伐的屢次戰略失誤

可是諸葛亮沒有認清這個形勢,自恃才智,採用了「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的進軍策略,這種進軍策略看似穩妥,實際上不僅非常不切實際,而且也違背了用兵神速、奇正相合的用兵之道。這一戰略決策已不僅僅是失誤,而是極為愚蠢,已經註定了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意識到用兵沒有對手,卻忽略了對手戰不勝,仍然會有足夠能力守,甚至任何時候都可以堅守不戰。而鑒於魏蜀兩國的形勢,魏國堅守不戰,用兵再詭詐的人也沒有辦法應對。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統領十餘萬大軍,十餘日尚且攻不下陳倉這個只有3000人防守的彈丸小城。而每每魏軍堅守不戰,諸葛亮必無計可施,怏怏而退,徒然勞民傷財,空耗國力。

盤點諸葛亮北伐的屢次戰略失誤

諸葛亮用兵謹慎有餘,而變通不足,沒有進行過一次戰略性質的進攻哪怕是試探性進攻。由於諸葛亮在離長安很遠的地方逐步推進,甚至繞道離長安最遠的陳倉進兵,導致5次北伐沒有一次能深入到隴右,即沒傷到魏國隴右(長安以西)的筋骨,也沒給蜀國增加一寸土地,連雍州、涼州這樣的戰略要地的邊都沒摸著。

可見諸葛亮氣魄極為不足,而且也缺乏大局觀。諸葛亮北伐只有一次成功的機會,那就是利用第一次北伐的大好機會,採用魏延之計,出子午線奇襲長安。攻克長安,蜀國伐魏的大業就完成一半了,而實現這種極大的可能最多只需冒犧牲一萬士兵的代價,而連這個風險諸葛亮都不願意承擔。豈不知若蜀得長安,立刻會切斷魏國和長安以西隴右地區的聯繫,從而回師很快掃清。否則,即使隴右盡為蜀國所得,只要長安還在,蜀國所得之地就不安穩,而且蜀軍仍然被封閉在關中地區,進不得中原,只能和魏國在隴右地區打消耗戰,而這正是蜀國最無法承受的事情;而隴右戰局越惡劣,蜀國越沒有可能奪取長安這道魏國的最後北方屏障。可見,即便有這點認識,也不會放棄奪取長安的任何機會,即使代價很大。

盤點諸葛亮北伐的屢次戰略失誤

其實,諸葛亮伐魏失敗其根源既不在於國力太弱,因為有不止一次佔領長安,全取隴右,大大增加國力的機會;也不在於遇到了司馬懿這個對手,因為採用堅守不戰的策略,司馬懿和任何將領都沒什麼差別,沒有司馬懿,不過是能多佔些便宜而已;更不在於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而在於嚴重缺乏戰略意識和大局觀。戰略上的屢次嚴重失誤,非小勝可以彌補。諸葛亮的5次北伐結果使蜀國國力衰落,未獲得寸土之功,反而使魏國無隙可乘。之後,姜維屢次北伐直接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諸葛亮北伐失敗,還有外交上的原因

諸葛亮滿足於和吳國結盟,但實際操作中卻僅僅滿足於互不侵犯,每次北伐事先都沒有聯合吳國,達成聯合進攻魏國的戰略協議,使魏國防吳的兵力銳減,能夠調動主力抵禦蜀國的進攻。

諸葛亮的悲劇說明,成大事者,光有才華還遠遠不夠,還需有獨到的戰略眼光和關鍵時的宏大氣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