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常說的孤獨,到底是在說什麼

我們常說的孤獨,到底是在說什麼

不要動,看這裡

初心理研流會

我們是一個非營利性質的心理學相關知識科普、研訊平台。我們致力於以詼諧易懂的文字將科學的心理學傳達給你。不管你是心理學愛好者還是學生,相信你都能從我們的文章中受益。

事實上,孤獨顯然是令人不愉快的經歷,它可以追溯到亞當和夏娃由於違背了上帝的旨意而被驅逐出伊甸園的傳說。在奧維德《變形記》中,宙斯打算讓洪水淹沒希臘,以此消滅青銅時代的人類。丟卡利翁和皮拉倖存了下來,他們的小船最終飄到了帕納薩斯山上。丟卡利翁意識到,雖然與他人共同生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沒有他人的情況下生活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當宙斯要他說出自己的願望時,他的回答是「更多的人類」。

——《孤獨是可恥的:你我都需要社會聯繫》

1

人在生命的進程中會不斷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意無意的進行觀察、學習,在這些過程中形成帶有時代烙印的生活風格。微觀來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特徵,然而在生活中,只要我們能融入某個環境,那我們必然有著某種與之相符/相似的氣質類型。我們無法脫離自己所處的時代而存在。不管你是熱情、冷淡、衝動、孤僻,不管你是科學家、企業家還是演員,你無法脫離這個時代而存在。

但是,就算整體的人類世界有數條既定規則,成年後你仍然弄不清自己該如何去做。進化把強烈的社會衝動融入了我們這個物種的內心深處,但是自然選擇並沒有把人類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怪物。我們仍會禁不住地在某些時刻產生疑惑:我這樣做對嗎?為什麼就算我和他人一樣去做一些事時卻不快樂?為什麼明明一切沒那麼糟,我卻會覺得自己過不好我的生活?

為什麼就算親友都在面前,我卻仍不可抑止的感到孤獨。

事實上,你或許只是沒有找對自己真正缺失的東西。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生活某方面出了問題的時候,或是埋怨生活,或是責備自己。似乎不管是他人安慰還是自我寬解都只能說:一切都沒那麼差,時間會沖淡一切。然而,就像人的身體生病了一樣,不正確的認知也會慢慢使得當下的生活偏離路線,讓你感到不舒服。在社會心理學中曾提到一種狀態:當人對自己所面對的事物沒有一個確切認識時,很容易認為他人提出的觀點就是正確的。生活往往難以準確的對症下「葯」,也無法完全聽從他人的建議。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我們很難讓自己擺脫掉「認為自己缺什麼」就去找什麼,甚至人云亦云的情況。

此時如何認清當前狀況,怎樣找出自己真正的需求,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2

在這裡,我們暫且把人分為兩種:社交型物和自處型物。

社交型動物,就是以與他人之間各種各樣的共同活動獲取樂趣和充實感的人。包括但不限於親人、朋友、熟人之間的活動。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不是低谷時有他人陪伴的活動,即使是最孤僻的人也能因為他人而感到快樂。其真正內涵是,你始終追尋著這些活動,即使在想要獨處時,這些活動也仍會為你帶來能量。不管在哪個環境中,你總是能擁有一個固定的圈子,無論大小。無論你從中尋求的是友情、權力還是其他,你總能擁有這方天地,也總能從中得到真正的滿足感。

自處型動物則是指,以自身活動為主要樂趣來源和成就來源的人。何謂以自身活動為主? 你可以與他人合作去做一些事情,有時也能在其中得到一些樂趣,但你大部分自由時間(自身可以選擇的情況下)都是獨處。你沒有什麼固定的圈子。可能在很多圈子呆過,但最後都無疾而終,且自己並不感覺遺憾。心底里很少有感覺親密的朋友,自然也很少會因為私人情感煩惱去詢問熟識的人。更多時候是怕打擾他人。與他人沒有深刻的情感聯結(尤其是你沒有)。

需要注意的是,人常常在生活遭遇重大變化時在這兩種角色中相互轉化。

「短暫的孤獨感太過於普遍,以至於人們都不把它當一回事兒了。

不可否認的是,短期來看孤獨反而是有益的。在一個縱向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發現,年輕一代的「高孤獨」人群所從事的有利健康的行為不比其他人少。實際上,他們比其他人表現的更為克制。可惜的是,時間改變了一切。對中老年人的研究表明,到了中老年之後,不管「高孤獨」人群年輕時多注重自身的健康行為,與其他人相比他們都發生了明顯的退步。

當我們在閱讀親密關係或是孤獨方面的書籍時,我們很容易會發現一點。孤獨和抑鬱是兩個獨立的概念,甚至它們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反的。孤獨往往使人們行動起來,去應對不愉快和風險,不管你採用的手段是什麼(更加積極追求社交/努力迴避大多數社交)。隨著孤獨感的加強,我們對他人會更加苛責。而抑鬱更多的是一種向內的破壞力,認為自己無能。如果孤獨在催促我們採取手段,那麼抑鬱就在阻礙我們抬步前行。但是,孤獨和抑鬱都能減弱我們的自控能力,這也恰好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對抗孤獨的手段並不總是有效的。

從這個角度看來,孤獨更像是我們基因中的警示符號,提醒著我們是時候採取行動生存下去了。

3

即使明白了孤獨是一種警示符號,也不必太過緊張。孤獨本質上是一種由陌生、封閉、鼓勵和不和諧的環境所引起的情景性刺激。在這些環境中,常人雖也會感到孤單,但一般可忍受甚至習慣,即便有強烈的孤獨感也會很快排遣,一般不會有明顯消極的情緒體驗,也不會產生被社會拋棄的感覺。但有孤獨心理問題的人只要處在這種環境里就會產生被拋棄、被遺棄的感覺。從而採取一些不健康的的方式去消除它,如過度沉迷網路遊戲、一有不順就飲酒等。同時因為缺乏交際的勇氣而把自己封閉起來,從而使自己更加孤獨,以此惡性循環。

那麼,我們究竟該用怎樣的態度面對孤獨?

「喪文化」的興起

如今,社會上越來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獨立,且流行起了一種「喪文化」。如:「努力去做,沒有什麼是不會被你搞砸的」、「不用擔心,明天會有更差的日子在等著你」,等等。這種新興風氣常被不少社會觀察者或憂慮、或鼓吹。其實,這種變化有著其不可否認的積極一面。這會使人們將平日里不順心的事作為常事,以一種自我障礙的方法來防止不愉快的事件發生時降低我們的自尊。

同時,它也必然有自己的消極面存在。如果我們只是將「喪」作為一種調侃,把挫折視作常事,以積極的態度去生活,那就是善用了「喪」;如果我們不具備自我嘲諷的勇氣,容易因為感到挫折就放棄繼續前行的勇氣,那就離「喪文化」遠一點。

註:自我障礙——以一種在預期失敗前為自己可能的失敗找理由的行為。如在考試前說自己最近感冒了,而使人不將自己將要面臨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這樣一來,如果成功了就能對自己做出能力的歸因,如果失敗了就能做出情景的歸因,從而防止自身的自尊受到損害。

「控制點」理論

朱利安羅特認為,基於人生活中長久以來獲得的經驗,人們會形成兩種歸因風格,分別是「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認為事情的成敗是由自身能力、努力、興趣等可以控制的因素決定的,外控型的人則認為事情成敗是由於外部因素如任務難度、運氣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決定的。

4

基於這兩種觀點,我們提出三個面對孤獨時應當具備的態度:

01 不要害怕孤獨

人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必然有孤獨的體驗。不要過度害怕這種不愉快的體驗,要知道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而且適當的孤獨感還能使你更加自律)。可以採取一些方法如讀書、約朋友小聚、適當進行電子競技遊戲來排遣。

02 不要逃避孤獨

孤獨本質上是由渴望交際引起的情緒體驗。當你因人際交往中的不順利感到不愉快時,不要馬上採取離群獨居的方式來避開這種體驗。拓展自己的興趣圈,廣泛的興趣不僅能使生活精彩起來,也有助於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關係圈。

03 正確應對孤獨

不要將不愉快的感覺與壞習慣聯結起來,多看看他人在遭遇相似情境時採用的應對辦法。如果你身邊有關係緊密的人喜歡用抽煙喝酒的方式應對不良事件,你很可能採取相同方式;倘若你有一次從「不開心就喝酒」中受益,很可能之後就會採取同樣的方法,直到狀況進一步惡化。

在我們之後《巴甫洛夫的狗和斯金納箱》下篇中,我們會詳述操作條件反射會怎樣影響人的決定。現在你只要知道,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成長的情景,但我們要學會辨別不良影響。

關於孤獨,我們就先說到這裡。

作者:林諳

排版:林諳

初心理

chuxinlips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神秘巨星》的三感受
Emotiq終結版白皮書,眾籌細則再次發生調整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