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提高書法的眼力從筆力到筆鋒

提高書法的眼力從筆力到筆鋒

這裡所說「眼」即審美能力,「手」即實踐能力。人們通常用「眼高手低」這個詞來批評那些只會說不會做或做得不好的人。我認為,對於初學書法的人來說,「眼高手低」未必是壞事。

審美能力高,即使「手」跟不上,寫不好,但只要練習多了,自然就會寫出一手好字。相反,如果實踐能力很好,但「眼」跟不上,看不出好壞,即使天天寫字,也寫不出好字。從某種程度上講,提高審美能力要比提高實踐能力難得多。

很多初學書法的人都有這樣的問題:我怎麼光寫不進步呢?為什麼我認為好的作品,別人卻說不好,我認為不好的,別人卻說好呢?這些問題就出現在審美能力的高低上。眼界不開闊,見的少,孤陋寡聞,往往就自以為是。當然,僅有較高的審美能力,沒有一定的書寫技法技巧,那也是難以寫出好作品的。

那麼,如何提升書法眼力呢?

多看多看歷代名家名作。多看一些有指導性的書論、書評或創作感想、技法技巧之類的理論文章;看原作展覽,也看高手示範;看比自己寫得好的作品,也看比自己寫得差的作品,通過比較、分析,找差距,努力趕上,找優點,樹立自信。這裡的「看」,帶有「研究」之意。

多問要善於向老師(比自己寫得好的人)多提問,提問題時要具體,如:平捺如何寫?左右結構的字,偏旁和部首的組合有什麼規律?等等,這樣的問題具體,老師好回答。如果你問「鋼筆字如何寫?怎樣才能寫好字的結構?」之類的問題,教師恐怕也只能泛泛地回答了。問問題最好能就近找老師,這樣,老師不僅可以回答問題,而且還能示範給你看,往往事半功倍。

多思多看也好,多問也罷,都少不了「多思」。光看不思,無益,光問不思,也無益。不思,便看不出什麼好「東西」,提不出什麼好「問題」。這裡的「多思」,更側重於對「佳作」的反覆研究,對生活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在生活中,在詩詞、音樂、舞蹈、繪畫等姊妹藝術中發現相通的美的「東西」,以不斷提高眼界—審美能力。

在觀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要對「佳作」的章法、字法、用筆等之精華部分進行形象記憶,且要學以致用。

多寫「多看、多問、多思、多記」是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多寫」,則是提高實踐能力的惟一途徑,它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多臨寫古人的法帖,從中借鑒創作方法和形式。第二,多進行創作練習,各種形式的章法都要進行反覆訓練。以上兩個方面相互聯繫,逐層遞進,但可以分開練習,也可以同時練習,例如,在臨寫一幅名家佳作時,可同時注重對用筆、結體、章法的把握,當然這要根據各人的基礎和感覺,因人而異,不可強求一致。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反覆練習,相信你的實踐能力會大大提高。

總之,我們只要勤動手,勤用眼,勤動腦,就一定能心手雙暢,筆走龍蛇。

筆力,把它定義為筆毫在運行時與阻力對應的反作用力。既然它與阻力對應,那麼筆力的強弱應與阻力成正比,即阻力越大,筆力越強。所以要想表現筆力就要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怎樣才能增加阻力呢?

有三種方法:

其一,選擇表面毛糙或質地鬆軟的紙,以增加筆毫與紙面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力肯定越大;

其二,增加手對筆的垂直壓力,即重按,這種垂直壓力在筆毫作用於紙面時使摩擦力加大,因而阻力隨之加大,但此法對提筆書寫表現筆力沒有作用;

其三,運腕,使筆毫呈逆勢澀行狀,即筆桿的倒向與筆畫的走向相反。下面對之逐一分析。

選擇表面毛糙的紙,書寫時會有輕微的「沙沙」聲,說明筆毫運行時在克服阻力,寫起來感覺非常過癮。當然在過癮的同時筆的壽命必受影響。試比較,如果拿一塊表面光滑的玻璃,在上面書寫又是什麼感覺?我寫過,感覺是滑,筆留不住,總之感覺很糟糕。那是因為它表面光滑且質地堅硬,筆毫與它的摩擦力極小,阻力微乎其微,筆力就無從談起了。而如果拿一張表面光滑但很軟的塑料紙書寫,感覺比在玻璃上好許多。這又說明筆力同紙的密度也有密切關係。想想當年王羲之要是在玻璃上寫字,他能入玻三分嗎?反過來說,只要你用筆得法,你也能做到「入木三分」。且聽我進一步的分析。

而增加手對筆桿的垂直壓力,即重按,也會加大筆毫同紙的摩擦力,從而增加筆力,但這種方法對提筆書寫毫無意義,因為提筆書寫,手對筆的垂直壓力是微乎其微的,筆毫同紙面的摩擦力相比重按時產生的摩擦力小得多。這又如何表現筆力呢?請大家別忘了物理學上還有一個術語——壓強(單位面積所受的壓力)。

提筆書寫時,筆毫與紙面的接觸面是小了,紙的受力面隨之縮小,但壓強沒有變(還可表現筆力,只是人很難感覺到筆毫對紙面的壓力),這種情況下要想表現筆力就要靠速度,提筆時筆鋒抵紙,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難控制(尤其是彈性很小的長鋒軟毫),無法表現筆力,寫出的線如春蚓秋蛇。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斬亂麻,寫出的線才能幹凈利索,才有力的感覺。

再說運腕使筆桿的傾倒方向(以下簡稱倒向)與筆畫走向相反,這樣能夠充分發揮筆鋒的彈性,從而增加筆毫對紙的壓力,進而增加阻力(強調一下:提筆書寫尤其是軟毫提筆書寫表現筆力是最難的,但運用此法結合速度最易表現筆力);並且在這種狀態下,筆頭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紙吸收,產生力透紙背的視覺效果,寫出的筆畫有厚度,墨像堆在紙面上。

筆桿的倒向不同,筆毫對紙的壓力也大不相同,如筆桿倒向與筆畫走向一致(即拖鋒),這種情況下筆毫對紙的壓力最小,最難寫出筆力,故不可取;

第二種情況是筆桿向筆畫兩側傾倒(即偏鋒),因為筆畫兩側受力不對稱,表現筆力也不理想。最後,還是筆桿的倒向與筆畫走向相反最易表現筆力,而這要靠運腕才能做到。另外這種方法對用軟毫筆表現筆力作用更為明顯。

除以上幾個要素,筆力的表現還受墨的濃度、執筆方法的合理程度、身體姿勢、書寫者控制筆的能力高下及所有因素之間的磨合程度等諸因素的影響。

什麼是筆鋒?唐人方干 《盧卓山人畫水》詩云:海色未將藍汁染,筆鋒猶傍墨花行。古人常喜歡類比,「鋒」字應該是類比「劍」的鋒,演化成筆鋒,其實,筆鋒就是說毛筆的尖端。

筆毫與筆鋒是一個整體,兩個概念。一支優質毛筆必須具備筆毫、筆鋒兩個要素。筆鋒在毛筆頭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書寫過程中用中鋒、側鋒、露鋒折轉自如,按筆提筆不倒鋒,不散鋒等,都是通過筆鋒才能完成的。

將筆頭用手捻開筆尖前部鋒穎區,捏平後在陽光或燈光下映看,有一截較為透明晶瑩的部分,就是筆鋒,也叫鋒穎,簡稱鋒。

在書寫的過程中,筆鋒鋒穎可以「造」出千變萬化的形態,而筆腹只是隨著筆鋒的變化而出現不同的提案變化,細管古人的法帖,可以看到,古人都是用鋒的高手。

蘭亭序"不"字

智永千字文

顏真卿祭侄稿

孫過庭書譜

米芾苕溪帖「會」字

趙孟頫書

由此看來,讓筆尖「跳舞」是看書者控筆能力的重要指標,反觀我們學習書法,很多人只能用「粗疏」來評價,對於筆鋒的反應太頓感了!

常為新的歲月,

見證文藝的火光,

我們在一起。

——請關注「德森克」

(我們的公眾號)

千萬別私存,送給您最愛的朋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森克 的精彩文章:

人之中,何為善?
書不師古,野俗一路!

TAG:德森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