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港人蔘軍:緣何年年提起,卻難有進展?

港人蔘軍:緣何年年提起,卻難有進展?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若愚】

據媒體報道,2月21日,香港建制派政黨民建聯召開新聞發布會,民建聯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譚耀宗、陳勇,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李慧瓊、梁志祥、彭長緯共同公布了6方面、合共31項建議及提案,其中容許港人蔘軍的建議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民建聯介紹將於兩會上就有關兩地合作與國家發展的議題。(圖源港媒)

實際上,這不是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首次提及港人蔘軍的建議,但進展卻頗為緩慢。癥結何在,希望又在何方?

1.港英統治時期,港人蔘軍很是吃香

在英國「殖民」統治香港一個半世紀里,有大批港人加入了駐港英軍,他們構成了一個特別的團體——華籍英軍。

駐港英軍曾大量使用印度、尼泊爾籍的僱傭軍,但在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卻發生了僱傭軍嘩變,無奈下英軍僱傭了以客家人為主的華人,在部隊承擔搬運炮彈、雜役等活動,這是史料中最早的華籍英軍。

從此之後,英軍中的華人數量不斷上升。在英國人看來,這些華人雖非「勇武民族」,但紀律嚴明,吃苦耐勞,而且能夠溝通好香港人與本地人的關係,所以多招聘一點也無妨。

華籍英軍曾參加1941年駐港英軍與日軍的作戰,並作出了較大犧牲。二戰以後,依然有數量眾多的華人在駐港英軍中服役,主要從事工兵、炮兵、水兵等較為艱苦的職業,以及翻譯、司機、文員、廚師等文員類工作。

據統計,高峰時期駐港英軍共在香港招聘4600人,其中現役軍人1600人,占軍人總數約一成半,陸海空三軍中,華人在海軍比重最大,佔據了半壁江山;文員3000人,從事服務工作。此外,駐港英軍還建立有1.3萬人的輔助軍事力量。香港回歸前,華籍英軍逐步遭到遣散,港人蔘軍歷史也宣告結束。

華籍英軍資料圖

當時之所以有這麼多港人願意加入駐港英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駐港英軍作為「殖民」統治的暴力象徵,在香港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受到社會各界的尊崇,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畏懼。當年英軍軍營外立有不得擅自闖入的紅色警示標誌,膽敢走近者很可能被射殺,以至於港人駕車路過金鐘都得小心翼翼。加入英軍,在那個時候倍有面子。

二是駐港英軍福利待遇優厚。至1997年,駐港英軍的稅後工資待遇,普通士兵9000港元起,中尉軍官24000港元起,中校軍官48000港元起。加上住房、用車、家屬優待,一個已婚士官的生活水準超過當時香港月收入3萬港幣的中產家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政府擔負了大部分的英軍軍費。

三是退役安置良好。華籍英軍服役滿22年後即可獲得退休待遇,並由駐港英軍就業處指導、協助他們在香港社會二次就業。筆者查閱了明愛(倫敦)學院「英國華人職業傳承史項目」,摘錄了幾例華籍英兵的退役安置情況——入伍24年的林秉惠,退役前軍銜為上尉,退役兩周後進入香港科技大學任職;入伍21年的魏漢光,退役軍銜為一級准尉,退伍後到大學從事安保;入伍19年的程源基,退役軍銜為特級上士,退役前一個月赴英國培訓,在回香港的飛機上退出現役,第二天就到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上班,任首席調查官,等等。

2.回歸21年來,港人蔘軍話題頻頻被提及

港人當兵的歷史,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解放軍駐港部隊進駐香港而戛然而止。這些年來,香港社會有識之士紛紛呼籲開放港人當兵,成為必須正視的社會思潮。

早在1999年,即香港回歸兩年後,就有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團體向中央提議開放港人當兵,認為服兵役可以鍛煉香港青年的吃苦精神、頑強意志和集體觀念。此後,港人當兵議題被反覆提起,基本上每到「兩會」都會引發一波熱點。

2011年6月中旬,時任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港與青年對話時首次表示,相信香港青年有加入解放軍或成為中國外交官的可能。

在香港回歸祖國14周年前夕,新民黨發起簽名活動,呼籲港人支持解放軍開放香港居民自願參軍的資格,共收集到約4000名港人的簽名支持。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曾表示,有香港中產階級和青年向她表達了參軍得訴求。該黨於當年8月份與駐港部隊領導會面時,遞交了這份簽名書。

葉劉淑儀(圖/東方IC)

2014年爆發的非法「佔中」運動,其主體為香港青少年,引起社會各界對青少年的擔憂。由此,開放香港青少年當兵的話題再度成為香港社會的熱門話題。支持者認為,加入解放軍,有利於香港青少年增進對國家的了解,履行公民義務,這對於緩解陸港衝突、提高香港青年對國家的向心力有很大意義。

對香港青年參軍問題,國防部、駐香港部隊都曾給予積極回應。

2007年,在回答現場記者提問時,時任駐香港部隊司令員王繼堂如此回答:「隨著香港市民對國防、對國家事務的進一步了解,香港青年終有一天可以參軍。」此後,駐香港部隊領導曾數次做出類似公開表態。

2015年1月,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發言人曾表示,我國的兵役法不是在香港適用的全國性法律,港人蔘軍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一些香港市民表達出參軍入伍為國防事業貢獻力量的意願。我們對香港民眾的愛國熱情表示歡迎。

3.從體驗軍營到正式參軍,距離有多遠?

雖然香港青年目前還不能加入解放軍,但他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持續增加對駐香港部隊的認識了解。

一是駐香港部隊每年舉行的各類開放活動,包括從進駐當年國慶節就開始舉辦的軍營開放,多次舉辦的駐港部隊與香港大學、社會團體互訪交流,以及2015年、2016年的「香江衛士」公開軍演,這讓香港青年有機會了解軍營訓練、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部隊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包括義務植樹、無償獻血、慰問老人、關愛幼童等,讓解放軍與香港社會構建了良好的公共關係。

三是最為直接的體驗軍營活動。從2005年7月開始,駐港部隊與香港群力資源中心、特區政府教育局等機構聯合舉辦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活動,至2017年已是第13屆,培訓學員3200餘人。2011年8月,駐軍面向香港大學生舉辦軍事生活體驗營,至2017年已連續舉辦7屆,千餘名大學生深入體驗了軍營生活。

2017年7月7日上午,中國香港,海軍航母編隊抵達香港。700餘名官兵在遼寧艦飛行甲板上列隊排成「香港你好」字樣,以海軍獨有的方式向香港市民表示親切、誠摯問候。 (圖/東方IC)

四是通過青少年軍總會之類的青少年制服團體,香港青少年可以學習解放軍的軍事步操,穿上與解放軍極為相近的軍服,過一把軍人的癮。

當然,上門做客容易,真正成為解放軍中的一員,對香港青年來說並不容易。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制約因素:

一是特殊的歷史背景。

香港《基本法》於1990年4月獲得通過並公布實施。這部法律的出台,經過了內地和香港有關人士的長期磋商。基於當時的政治局勢和港英政府、媒體的長期抹黑炒作,香港人對解放軍普遍有疑慮、恐懼、抵制態度,因而提出了港人不當兵、香港不承擔軍費開支以及要求不在香港駐軍。當然,不駐軍這一條,在鄧小平勃然大怒之後被否定,但另外兩條成為《基本法》的現實。

駐香港部隊進駐香港後,以長期封閉式管理不擾民、開展各類公益活動、組織軍事夏令營等方式,一步步打消了港人疑慮,特別是涉及香港民眾的案件數量遠遠低於駐港英軍,顯示其優良作風。潛移默化之下,港人對解放軍有了正面評價,慢慢願意當兵接受鍛煉。

2016年7月18日,中國香港,第12屆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在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新圍軍營舉行開營典禮。

二是缺乏法律依據。

由第一條原因導致了本條,港人當兵未寫入《基本法》,雖未明文否定港人服兵役權利,但也未有支持性條款。在內地實行的《兵役法》,並沒有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使得在香港徵兵缺乏法律依據。如開放港人服兵役,須全國人大作出修改《基本法》的決定,或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兵役法》列入《基本法》附件三,並由特區政府進行本地立法,使之符合香港本地情況(《兵役法》很多制度在香港無法執行)。

三是宗教信仰。

《兵役法》第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義務依照本法的規定服兵役。但軍隊對信教有嚴格要求和規定,即「軍隊人員不得參加任何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不允許任何宗教組織在部隊中發展成員,進行宣教活動。入伍以前信仰宗教的,入伍後不得在部隊進行宗教活動。香港中小學大部分為宗教學校,青少年受教育、家庭環境影響,普遍有宗教信仰,定期開展做禮拜之類的宗教活動。部隊對宗教活動的限制,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入伍積極性。

林鄭月娥初中即畢業於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四是政治審查和政治教育。

政治審查是內地參軍入伍的必然步驟,其中就有本人及家庭的海(境)外關係的審查。香港青年普遍有國外社會關係(移民英國、美國等),在政治審查中尺度如何把握就成了難題。而且,解放軍作為中國共產黨輪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必然要定期組織政治教育,而香港青年長期受西方教育熏陶,對這類教育較為反感、抵觸,也容易出現對抗、爭論。同時,因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對他們的教育管理相對較難。

五是福利待遇。

內地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度,兩年義務兵服役期間沒有工資收入,只有千餘元的津貼。這與當年駐港英軍優厚的福利待遇差別巨大,對工資收入較高的香港青年是否有吸引力尚待觀察。同時,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統一成立了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民政部強力推行1978年以來退役士兵安置「清零」行動。而香港沒有相關制度設計,退役軍人的福利待遇無法得到保障。

六是社會輿論。

香港青年一旦參軍,必然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也容易被右翼媒體肆意炒作抹黑,類似訓練安排、內部關係、政治教育等話題,極易引發炒作。此前,在組織軍事夏令營時,就有香港媒體繪聲繪色描繪「學員向軍人作政治宣講,軍人聽後十分震驚」之類的「新聞」。

七是參軍意願。

因為缺乏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很難準確掌握香港青年的參軍意願究竟有多大。如果費很大精力推動這項活動,結果卻應者寥寥,那很難說達到了效果。從目前進行的小規模調查看,很多香港青年參軍的目的是為了鍛煉自己,但他們一旦走進看起來很「酷」的軍隊,發現軍營生活是那麼的艱苦、單調、重複,日復一日之下能否還保持那一份激情呢?

這些問題都是現實的問題,所以可以推斷,香港青年當兵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得了,否則為何呼籲了20年,還一直沒有下文?!

4.放開港人蔘軍,也是制度自信的一種

從解放軍歷史而言,歷來就有極強的包容性和代表性。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有大量港澳台同胞、南洋僑胞和其他海外華人加入軍隊,甚至還有其他國家、其他民族被壓迫人民的加入。比如雕像立在許多軍事醫學院的白求恩、歸國華僑葉飛上將、越南籍的洪水將軍。朝鮮領導人金日成長期在中國東北參加抗戰,他得以立國的軍事基礎,就是解放軍中久經沙場、驍勇善戰的3個朝鮮師、1個團和2個邊境保安旅。

其他民族都可融入解放軍的大熔爐,香港與內地同胞同宗同源、同文同種,更應該加入解放軍,履行作為中國公民保家衛國的義務!

要知道,權利和義務同樣是國家歸屬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不用給國家交稅、不履行兵役等義務,長期享受超國民待遇,長此以往就會變得「只有權利、沒有義務」了,高人一等、索取更多特權等心態自然就會產生。加入解放軍是增強香港與祖國情感連接的一條紐帶,會讓他們更清晰地感到國家為保護香港安全、付出了怎樣艱苦的努力。

香港(圖/視覺中國)

這方面,首先需要我們的有關機構、有關部門有強烈的制度自信,不要因為對方是香港青年就格外高看一眼、出台特殊政策,而是立起國民待遇原則,把他們看作是普通中國公民,在符合基本入伍條件的情況下,把香港青年編入內地部隊普通連隊,和內地青年同訓練、同學習、同勞動、同娛樂。

相信我們的制度、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戰友情有足夠的力量把他們同化過來,而不是被他們同化。如果一直因為這一群體的特殊性而瞻前顧後、畏首畏尾,那麼香港青年參軍就永遠都不會實現了。對制度推行中遇到的矛盾問題和港媒炒作,要有容錯機制,不要因噎廢食。

重要的是啟動立法程序,解決好香港青年參軍的法律障礙。在國家層面,就是把《兵役法》列入《基本法》附件三,或者針對香港的特殊情況進行適度修改。

同時,特區政府應當開展本地立法,完善兵員徵集、服役、退役一整套的制度和福利待遇,例如服兵役者可優先考取公務員、加入紀律部隊,在考取大學、輪候公屋等方面予以優待,以此調動參軍積極性。

還可以把在內地港人作為突破口,進行先嘗先試。今年民建聯的提案,正是考慮到現實種種限制,提出率先讓在內地讀書的港人應徵入伍,如果保留學籍入伍,退役後也可以再入學,並建議提供資助給參軍學生。這其實就是利用內地的參軍優待政策來保障港人,調動他們參軍的積極性。在現實情況下,這也算是一種方法路徑。但前提是先得出台專門法案,對此予以支持。

筆者感到,港人蔘軍,利大於弊!所以,必須要大力推動這項工作,逐個克服法律、制度、文化等鴻溝,讓香港青年的從軍夢想早日成為現實。

參考資料:

1.環球時報:《專家:港人蔘軍不會很多 320萬人持英國海外護照》

2.王殘陽:《20年前同框的中英兩軍的中校,人生際遇卻截然不同》

3.王殘陽:《介紹一支你所不了解的駐港英軍》

4.明愛(倫敦)學院:英國華人職業傳承史項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歐頂尖品牌把中國寫成「中華民國」港澳台都是「國家」
台灣花蓮地震不停 台教授:是不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