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地球原來是個小個子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大陸漂移學說已經產生將近100年了,早已被當代科學主流完全接受。大陸漂移學說是個偉大的發現,更是個巨大的「錯誤」!

地球的演變歷史應該由原來的小體積,經過無數次地震、火山噴發、小破裂和歷史上六次大爆裂後,體積不斷擴大,形成現在的相關形狀,並還在膨脹擴張中。

地球膨脹論

1910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無意中發現大西洋兩邊大陸海岸輪廓十分吻合。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經過調查研究,他把七個大陸拼成了一個連在一起的平面,稱為聯合大陸。1912年,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這七個大陸原本是聯在一起的,但在某種力的作用下,漂移到了現在的位置。

大陸漂移學說一經提出,立即遭到了世人的質疑、反對和嘲諷,被認為是極其荒謬的。然而,後來產生的基於大陸漂移學說的地球板塊學說,解釋了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及各種地形的形成原因。

經過無數人的考察論證,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已被當代科學主流完全接受,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當代人們在研究海洋及大陸地質的形成過程時,無不採用大陸漂移理論。現在,大陸漂移理論似乎成了歷史的事實、不變的真理,人們對此深信不疑。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然而我要說,魏格納的發現是偉大的,但理論卻是錯誤的,他的思維被囚禁在了直觀上,停留在了表面上,他沒有去立體思維。

也就是說,他能把七大洲拼成一個不太緊湊的聯體平面,為何不去想想能否拼成一個完整的球面呢?

能!

我們把地球儀上的大陸圖案剪成相同的紙塊,然後粘貼在另一個小圓球上,出現了一個十分完整的陸地球面。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如果您要親手剪拼,可以這樣做:首先依據地球儀,分別裁剪出非洲(包括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南北美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五塊圖形紙,再找一個比地球儀小得多的圓球,先粘貼好非洲塊,再將南極洲的東北角插入莫三比克海峽,再以澳大利亞的大分水嶺與非洲東部連接,南北美洲與非洲西部連接,空白處就是亞歐大陸。您會發現南亞次大陸及東歐平原不見了,這兩塊大陸不是地球原有的地殼,是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只有一個解釋:原來的地球體積遠小於現在的體積。地球經過幾億、幾十億年的漫長變化,慢慢膨脹擴張;在擴張時,把原來地球上相對較硬的地殼,分裂成現在的七大洲:地殼破裂時,地殼內的岩漿低於地殼,冷卻成為新地殼,最終成為海洋。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我們可以將地球形象地比喻成微波爐中的一粒玉米:被爆裂的玉米皮,是現在地球上的陸地,而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並且,現在的地球仍處在膨脹中。

原來地球在內熱不斷升高時,體積隨之增大,地震、火山噴發時時發生;當內熱造成內壓太大時,地球發生大爆裂。大爆裂後,地球會平靜一段時間,當內熱再次升高後,又會發生小破裂,地震及火山噴發再次發生……直至又一次大爆裂。

地球現在還在膨脹,還在擴張,地震及火山噴發都是地球內物質體積擴大的表現。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呢?

這裡提出了古地球經膨脹、爆裂,變為現在地球形態的論點。我們先從地球的由來說起。

因裂變型恆星衰退而成

現在,大部分人都已認同了地球由太空塵埃微粒聚合而成的理論,但事有些科學家認為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恆星,根據其核反應的不同,可以分為聚變型恆星和裂變型恆星。太陽屬於聚變型恆星,像太陽一樣的聚變型恆星只佔恆星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恆星屬於裂變型恆星。我們的地球就是由裂變型恆星退化而成的。

由於裂變型恆星不斷地釋放自身物質,經過幾億、幾十億年的裂變,質量將不斷減少;同時,不管其質量有多大,恆星裂變的劇烈程度也將不斷降低。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當其衰減到一定的質量時,原子核裂變所產生的能量將不能再使其他原子核完全裂變產生粒子,這就必然產生了裂變殘留物。開始的裂變殘留物還只是如氧、氨等相對質量數較低的元素物質,這些殘留物被排斥到裂變型恆星的外圍遠處。

當裂變型恆星的質量進一步減少,裂變劇烈程度進一步降低時,產生的裂變殘留物會更多,產生出更多的相對質量數較高的元素物質。像我們現在已知的所有元素,在裂變型恆星的外圍越積越多。

當裂變型恆星所產生的輻射張力不再能排斥外圍殘留物時,這些外圍殘留物會在內核的吸引力下,回落到內核近處的表面上。由於內核的高溫,這些殘留物開始會是液體;隨著內核核裂變的進一步減弱,內核核裂變所產生的熱量不足以使外圍的殘留物保持高溫時,部分殘留物會冷卻成為固體,形成堅硬的球殼,包裹住離內核一定距離的外圍。由於內核的核裂變並未停止,仍然有巨大的爆炸張力,所以,外圍堅硬的球殼與內核之間存在一個較大的爆炸中空層。當然,堅硬球殼的內層在核裂變的高溫輻射下是液體狀態,如同我們地球的岩漿。

這時的裂變型恆星雖然仍然在發生核裂變,但核裂變所產生的光熱已被硬殼封住,不再有光熱現象。由於核裂變所產生的粒子非常小,能夠輕易地從硬殼物質原子核的空隙中穿越,輻射入太空,可以形成一波一波的脈衝式輻射。這時的裂變型恆星退化成丁我們所定義的脈衝星。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由於裂變型恆星核裂變所產生的微物質輻射具有很大的運動動能,裂變型恆星外圍將不會存在其他天體。這時核裂變爆炸的輻射排斥力大大減小,隨著天體的運動,有可能被聚變型恆星強大的吸引力所捕獲,成為聚變型恆星的行星。聚變型恆星的行星幾乎都是這樣形成的。

就這樣,在幾億或十幾億年前,有顆脈衝星幸運地成為了太陽的行星。在它撞人太陽系時,由於引力的作用,被另一顆早已冷卻,內物質完全裂變的脈衝星——月球所捕獲,這就是現在地球的前身。

當代對行星的定義並不明確,沒有本質的判定依據。2006年8月28日,國際天文聯盟人為地把冥王星排擠出了大行星的行列,必然又將引發強烈的反對與爭論。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有科學家人認為,只要是由裂變型恆星退化而成,並已被聚變型恆星所捕獲,就可以稱之為行星。太陽系中的月球、冥王星、穀神星、2003UB313,甚至木星和土星等行星的衛星,都可以定性為行星,因為它們都是由裂變型恆星衰退而成。

地球並不像個雞蛋

當代科學主流認為地球像個雞蛋,由地殼、地幔、地核構成,這只是人們主觀的猜測。這種說法遺漏了地球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爆炸中空層。

先從地球內部說起:

大陸漂移可以比喻為,爆裂的玉米,白花花的內物質是現在的海洋

地核:當代理論中地球的地核半徑被認定為3400千米,但真正的地核遠沒有這麼大,直徑可能不 超過100千米。地核是由相對質量數很高的元素物質構成的,固體,密度很大。這些相對質量數很高的物質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其元素的原子核將發生裂變,生成另外兩個或幾個相對質量數較低的原子核,併產生大量的粒子及熱能。

中空層:地核的核裂變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張力,這種張力足可以與外層地幔的巨大重力抗衡,形成地核與地幔之間一個巨大的中空層:這個中空層的厚度超過3000千米,

內核核裂變所產生的殘留物輻射(濺射)到地幔層,成為岩漿的一部分;而內核核裂變所產生的粒子會穿過地幔、地殼,以波的方式南北循環,形成地球的地磁場。

地幔內層:地幔內層物質在高溫下呈液態。這些物質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繼續裂變為更低一級的元素物質(如元素周期表中的高位元素),這些元素構成了地幔的中層。

地幔中層:地幔中層存在著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有金屬元素,也有碳性、氧性、惰性氣體等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在高溫下化合,生成各種化合物,構成地幔上層——岩漿。

地幔上層;地幔是各種化合物與單質元素的液態狀混合物,岩漿層也存在大量未被化合的氣體元素,也有氣體化合物。這些氣體團聚在地殼的下面,無法散發,並被壓力壓縮得很緊。

地殼;地殼就是岩漿的冷卻物,由於外露在太空中,可以向外界進行熱的輻射與散射。它是一層堅固的硬殼,緊緊地包裹住地球內部的液態、氣態物質,也包裹了地核的核裂變爆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小百科 的精彩文章:

時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可以首先肯定的是時間並非是獨立存在
既然宇宙沒有統一的時間體系,那麼,怎麼會有標準的「現在」呢?

TAG:宇宙小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