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孤獨六講和個人主義的迷思

孤獨六講和個人主義的迷思

楔子

首先,我認為不論自己的國籍、民族、宗教、種族,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信仰和價值觀的權利。

高中歷史老師告訴我們,在帝國主義覬覦華夏、國難當頭之際,很多仁人志士赴萬里長途前去西洋,認識到西方先進的器物制度,便引之為救國良策。

但也有一個奇葩,他是在國外長大的中國人,接受了小半輩子的西方文化熏陶,回到中國研究古文,覺得中國儒學很是博大精深,還提出了茶壺論(男人就像茶壺,應該配有三四個茶杯,即侍妾),堅信封建禮教中一個丈夫配上三妻四妾當是正當合法的。我並不贊成茶壺論,就像歷史老師調侃的,為什麼茶壺不能是女的呢?

而我舉這個例子想說明的是,人生來受環境影響至深,可就是有一些人,自小就對人人稱道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存有一絲微不足道的懷疑。

這種懷疑只是個脆弱的嬰兒,在主流文化逼仄的環境中只能暫時躲藏起來。但是這顆種子卻是埋下了,並且孕育著有朝一日撥開雲霧的希望。它會在宿主逐漸開眼界、長學識、明世理的成長過程當中,獲得思辨的養料破土而出。這顆種子於我而言就是個人主義。

如果你同意第一句話,那麼希望你尊重我的選擇。因為自始至終我都認為,雖然生命於我而言時常在虛無的時空里消磨,但是我仍然願意沉浸在個人主義的美夢裡。我堅信我有選擇什麼和捍衛什麼的權利,即使生命像存在主義說的那樣,在某個宏觀層面上講也許毫無意義,或者我的選擇像相容論說的那樣並不自由。

個人價值VS集體價值

「五四運動是近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代表著人性覺醒的過程...它所探討的是人性價值的改變,基本上就是對抗儒家文化、對抗群體...其中德先生democracy...意指即使是代表極少數的一個個體,都受到應有的尊重,這便是民主的基礎。但在群體中,無暇顧及少數的個體,不要說一個,就是三分之一的人,還是不如其他的三分之二。」蔣勛先生如是說。

集體主義要求我們,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了衝突之後,個人利益應該服從於集體利益,而個人的見解和感受微不足道。而個人主義則會對這一想法大聲斥責,告訴我們個人的感受和價值應該被置於群體價值之上。當個人的價值得到最充分的尊重時,每個人的創造性和特殊才能才能更好地被激發,獨立人格才能被彰顯,這個社會才能更好地運轉。

GIF

於是,關於電車難題這樣是否要通過犧牲少數人拯救多數人這樣的道德困境,集體主義會做個簡單的演算法,告訴你犧牲少數人是最明智、高效的選擇,即使這少部分人是無辜的。而個人主義則唱起浪漫的高歌,引導你不要用數量來鑒定生命的高貴程度,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於是在人道主義的光輝照耀下,電車帶著大多數人衝進了地獄。

丹布朗是個博學多才的文字大師,他的小說中,我最喜歡的《騙局》中也有電車難題的影子。幕後大boss為了維護某種政治利益編織了一個巨大的隕石騙局,並為此一路追殺對真相抽絲剝繭的主角一行人。

這裡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幕後大boss做出一系列違反人權的行為,並非為了他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是出於一種他自認為崇高的政治信仰。他認為,他冒著巨大的風險在做正確的事。幾條無辜的脆弱生命,和整個國家的政治未來相比不值一提。為了多數人的利益,掩蓋真相和殺人是必須要做出的犧牲。而主角則致力於為公眾奏響真相的鎮魂歌,即使代價可能是當局失去政治威信。

到底哪個選擇是正確、高尚的?

也許兩個選項看上去都不完美。

最重要的,是你願意相信什麼。

Make choises and don"t look back.

獨立思考VS中庸之道

而做出正確的選擇,應該至少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只有這樣你的選擇才真正屬於你,而不會像牆頭之草一樣盲目跟隨著公眾的刀槍舌劍左右搖擺。

GIF

西方的教育非常注重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比如閱讀題,通常會給出兩篇內容相同觀點卻截然相反的文章,方便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在不同觀點的碰撞過程中,思辨就產生了。而中國的填鴨式教育,則永遠為學生提供不可辯駁的標準答案,甚至老師有時候都需要根據標準答案的不同而更改解釋。

《愛與黑暗的故事》的猶太作者奧茲認為,猶太民族智商高,多半是由於從小就注意引導孩子培養質疑和辯論的習慣。而在中國,大多數小孩從小就被教育要聽話。

聽話是什麼?它披著漂亮的外衣的鞭子,鞭笞著人們的創造性和獨立性。聽話的潛台詞很豐富,它溫軟地迷惑著你,讓你不要提出質疑,不要提出反對和異議。凡事聽話照做就是。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要是有人斗膽問道,長輩多半會回答因為這是道德,這是傳統,亦或是,你聽話大家才喜歡你。

蔣勛一個經歷了文革的朋友說: "『文化大革命』其實也沒有這麼難過,有人講說要怎麼樣怎麼樣的時候,你先不要動,先觀察,然後發現有一半以上的人都這樣講的話,你就開始這樣子講,然後你千萬不要變成那最後的幾個和最前面的幾個,因為都可能倒霉。」

這便是中庸之道的一個縮影了。總之,太引人注意總不是件好事。

記得以前為汶川地震捐錢的時候,我問父母捐多少比較好。他們說這種事情不能捐太多也不能捐太少,最好是和大多數人一樣捐個平均數吧。

我當時還非常奇怪,為什麼捐多一點這樣的善事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呢?這就是傳統價值觀教導我們的,待人處事要謙虛低調,即使做了好事也要隱沒於集體的陰影里。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中庸之道的颶風席捲人心之野,」從眾」、」隨大流」這樣的明哲保身的價值評判標準常出沒於夢中。而哲學思辨要求質疑所有約定俗成、看似自然的規範、道理,推翻並且重新建立新的知識框架。思辨是不屬於集體主義的末流文化。

「因為這個社會裡,有一個耶和華,一個無形的巨大的權威,你不知道他在哪裡,如果你希望自己受到耶和華的恩寵,他摸摸頭你就很高興,你自然會開始放棄身上和他不同的地方。」

大家做著整齊劃一的動作,穿著一模一樣的制服,在相同的軌道上前進,耶和華應一定很高興了。

中國的文化重道德立論,而輕哲學思辨(主流思想儒學便喜歡樹道德碑,直接灌輸給你結論;莊子的哲學思辨則一直處於文化邊緣地位)。

在這樣的文化大勢之下,懷疑和思辨就難以茁壯成長。懷疑是哲學的起點,而孤獨是思考的開始。

不過,每個人都被要求融入相同的底色中,其樂融融地生活著。

於是思辨就成了窗台上的塵土一般,無足輕重。

特立獨行VS主流文化

中國傳統上是一個群體耕作的農業社會。這樣的社會,只需要多數人像奴隸一般踏實勞作,為上層階級提供作物和資源,即可正常有序地運轉。而個人的思想活力是被抑制的。

反倒是那些異端分子,傲然獨立於世如嵇康,會被時代和當權者所唾棄

——「嵇康被押上刑場的罪狀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異於今,有敗於俗』,這個罪狀留在歷史裡,變成所有人的共同罪狀——我們判了一個特立獨行者的死刑」(《孤獨六講》情慾孤獨篇)

蔣勛先生髮出質疑聲,」他究竟做了什麼傷風敗俗的事?不過就是夏天穿著厚棉衣在柳樹下燒個火爐打鐵。這不是特立獨行嗎?這不是和群體的理性文化在對抗嗎?而這是法律在判案還是道德在判案?」

以我個人的愚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衝突,從某個角度看,可以引申為這個社會對多元價值觀和多元文化的容忍程度的問題。

執著於二次元著裝的青少年走在街上,也會遭到固守傳統審美觀的長輩的指指點點;持與傳統主流價值觀不同價值觀的異見者和不願意對社會規範和潛規則乖乖就範的不服從者,往往會吃盡苦頭。

智人認為尼安德特人不同,就消滅了他們整個種族,如今我們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尼安德特人的屍骨;白人因為黑人膚色不同,就著認為他們充滿了污穢和骯髒,使種族歧視制度延續到了現在還在教育、政治、就職等方面發揮影響;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信仰的不同,為十字軍東征攻城略地製造了最好的借口。

僅僅因為不同而造成的慘案,在人類歷史上比比皆是。往小了說,這是個人價值和集體價值,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激烈衝突;往大了說,這是歷史上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鬥爭中體現的對世界多元化容忍度低的表現。

人文主義

有一部講極權社會的電影《V字仇殺隊》,裡面有一個叫做Valerie的女孩子,為了追尋自我向父母坦白了出櫃的事,並因此受到當權者的迫害,她說道,

」Our integrity sells for so little,but it is all we reallyhave. It is the very last inch of us. But within that inch...we are free.」

我們的尊嚴不值什麼錢,可它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東西。她是我們的最後一寸領地。在那寸領地里...我們是自由的。

「I remember how "different" became dangerous. I still don"t understand...why they hate us so much」

我記得被冠以與眾不同之名是多麼危險。我仍然不明白...為何他們如此恨我們。

「I shall die here.Every inch of me shall perish. Every inch...but one.An inch, it is so small, and it is fragile .... and it i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worth having. We must never lose it or give it away. We must never let them take it from us.

我會死在這裡,我的每一寸肌膚都會腐爛。每一寸...除了...這一寸,它是這麼渺小,這麼脆弱,但它是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值得擁有的東西。我們永遠不能失去它或者放棄它。我們決不能讓它被人奪走。

我並不是在控訴這個社會是極權社會,我只是覺得,在這個被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洗腦的社會下,所能包容的價值觀太少了。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應該對社會中不同階級、性別、種族、民族的成員的不同立場、背景、角度的不同價值觀和觀點具有一定的包容度。每個人都借住在這個星球上,都有權利因為自己的價值觀而得到自由呼吸的權利。

前幾日和一個老同學聊天,她和我說浙大有一個學霸,成天窩在家裡看書,遠離各種社交活動。他媽媽很擔心他,怕他變成一個書獃子。我接話茬說,挺好的啊。我同學聽了很驚訝。

有的人憧憬於遊山玩水、遠離廟堂的隱士風度,有人汲汲於收割名利、事業有成,有的人願意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裡變成一個古板的nerd,有人更喜歡流連於社交圈子裡,廣交好友。我覺得都沒有毛病啊。

如果現在的生活方式能帶給你歸屬感和開心,那就不要懷疑啦,一頭扎進去吧。

在這裡,我想介紹一位個人主義的表親——人文主義。它說,個人的感覺是宇宙中一切意義和權威的來源,而個人無須將集體宣揚的普世價值觀作為人生目標。

我簡單翻譯一下,就是你覺得好,那就是好,那就去做吧。這話聽著不免有些自欺欺人,可是人類就是靠著想像的秩序建立起大規模的合作網路,最終在自然的演進中確立了萬物之靈的地位。

蔣勛說,當我們在談論孤獨感時,就必須重新思考這些我們以為已經很熟悉的倫理規範。文化的成熟,來自於多面向的觀察,而不是單向的論斷。

比如,同性戀話題一直是兩代人爭論的大分歧。兩代人的爭論過程就是思辨產生的過程,前提是,雙方都能真的聽取對方的意見,而不是自說自話。

如果你思考之後,認為LGBTQ人群只是和大多數人不同,這種不同並沒有帶給任何人傷害,所以這種不傷害任何人的反常行為是應當得到社會的包容和尊重的,那麼請你不妨以這樣的思維模式和心態來審視其他怪異的行為。

盧梭說:Freedom is the power to choose our own chain.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對我們來說,這個枷鎖是用來阻止我們實施傷害他人的行為。帶上這個枷鎖之後,我們可以盡全力爭取個人的最大幸福和自由。

那些獨行的人

特立獨行的人受到冷眼和嘲笑,不免遭到孤獨感的侵襲。而孤獨感是特立獨行者必須付出的代價。

孤獨是詛咒,也是勳章。它有時試圖剪斷你和社會與群體的鏈接,讓你難受地喘不過氣來。但是別忘了,孤獨感賦予你的,在痛苦的錘鍊之中帶來的思考和個性,正是你身上最深刻的烙印。

先前讀到過一句詩」保持必要而絢爛奪目的孤獨」,我們不妨像蔣勛先生一樣,悅納這種孤獨感,且行且認為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But for three years,I had roses and apologized to no one.」

但是有三年的時光,我不用為擁有玫瑰向任何人道歉。

這句話在電影《V字仇殺隊》中,是用來表達Valerie在對美好安詳的生活被奪走的懷想中,引發的對極權社會的狹隘胸襟的強烈諷刺。

但我初讀這句台詞時,先入為主地加上了我個人視角的理解:我不需因為我的特立獨行而獲罪。你看吶!這是我悉心照料並且引以為豪的玫瑰。

最後我很想分享我很喜歡的一首來自秘魯的詩:

這是我一生永恆的規律,只有採摘玫瑰時才彎下脊樑。

願大家在這個充滿壓迫和不公的無意義世界中,

找到屬於自己的玫瑰。

寧願在孤獨中守著利刺活下去,

也不要輕易接受倫理之神帶給你的庸常安排。

以上。晚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ellostory 的精彩文章:

TAG:Hellostory |